媒体之声
提高资源能效比开发新能源更迫切
2010年8月5日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数据称,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国”。
中国能源主管部门迅速对此予以驳斥,认为IEA数据高估了中国的实际能源消费。
从此研究报告中,不难看出:第一,即便是不同的西方能源组织,对于中美两国到底各自消费了多少能源也存在一定分歧;第二,中国与西方无论是在能源统计的口径还是计算单位上都没有对接;第三,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其实都承认,中美目前的能源消费量是较为接近的。
那么,对于中国而言,如何最大限度化解这种外部压力,从而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呢?一方面,自然要据理力争,驳斥各种不实的“被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中国应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在各种国际多边场合上坚定地捍卫自身的发展权。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以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轴来看,中国节能减排的工作艰巨而又迫切。
所以,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演化路径和外部可利用资源约束来看,实现低能耗和低碳增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战略抉择。
具体到战术层面,中国可以有两个选择:
首先,当然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用以替代大量制造温室气体的传统能源。为实现“两个目标”,国家发改委已计划在2011至2020年的十年内累计增加直接投资5万亿元,全力拓展新兴能源产业,重点是智能电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等。
但实事求是地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石油、煤炭这些传统化石能源仍将肩负中国主要能源的角色,而新能源还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或者说除非将来国际原油和煤炭价格长期处于令人无法承受的高位,否则新能源要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哪怕是一个百分点都异常艰难。
相比之下,笔者以为,对于中国而言,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一个比开发新能源更为迫切也更容易取得成效的路径。因此,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中国也应加强与其他能源消费国在节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方面的合作。例如,近年来,中美之间已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平台以及《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等协议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能源、环境技术合作,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对眼下的中国而言,推进与主要能源消费国在能源领域里的技术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刘 涛)
谁把我们推向危险边缘?
2010年8月3日
前段时间,英国石油公司BP墨西哥湾原油泄漏面临巨额损失,有国际金融机构撺掇中石油收购BP部分资产。在国人关注这个消息,有些人还沾沾自喜时,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炸。
十天后,大连事件刚刚有些尘埃落定,又传来了南京市区废弃塑料厂大爆炸十死百伤的消息。同一天,吉林省永吉县两家化工厂原料库房被冲毁,7000多桶化工原料流入松花江。
在中国,做个石化类企业的老总不容易,虽说位高权重,但抛开竞争不说,安全生产就是一根生死线。一旦触线,立即出局。
对于企业负责人而言,自己管的企业出不出事,严格的管理、工人规范的流程操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把中国看做一个大企业,发生事故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20世纪以来的十年间,中国进入了快速重工业化时代。对于人类健康安全而言,威胁最大的就是重化工行业。不同于煤炭等行业的事故大多只影响到当事员工安危,化工行业一旦发生事故,有毒物的扩散则会造成区域性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大宗原油和化工产品运输多依靠水运,重化工业集群基本沿江、沿海而建。一旦发生事故,污染物很容易流入水中,威胁大面积流域内居民的安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已经完成的高密度的重化工业布局,就是在自己的家园挖了一个火山口。个别企业发生事故存在偶然性,但中国这个大化工企业发生问题似乎无可避免。中国人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危险边缘。
重工业化为中国经济贡献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这样的发展模式。眼下,木已成舟,中国人生活环境的危险系数却在不断加大。这种因果关系或许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模式有更多的反思。现实地看,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劝诫并非毫无意义。比如说,南京的挖掘机能够按规程提前了解情况,也许就不会挖到化工管线上;大连的原油管线如果规范操作,就能避免爆炸和原油泄漏……
至少,当我们克服了一起起因失范引发的偶然事故时,中国重化工业事故发生率会大大降低,发生的时间会不断延后。这或许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中国正在试图通过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逐渐告别重工业化,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我们至少有能力尽可能减少这座火山的喷发次数,直至它逐渐衰弱成一座死火山。
(汪 雷)
美国《化学周刊》
2010年7月26日
市场人士日前表示,受中国市场价格走软的影响,亚洲TDI生产商正想方设法将产品销往其他地区。今年3月中旬以来,中国国内TDI现货价格已经下跌23%降至2400美元/吨(CFR中国主港),同时东南亚地区TDI价格表现也很疲软。由于中国需求的低迷,东南亚地区TDI供应也出现了过剩。3月中旬以来,该地区TDI价格下跌了19%。在这样低迷的市场困境下,亚洲地区的TDI供应商们只好将眼光放向中东和拉美市场,当地TDI船货价格可卖到2600美元~2700美元/吨。
据东北亚地区的一位生产商称:“要缓解亚洲地区TDI市场供应过剩的唯一途径就是发现其他出口市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受严峻的库存压力,中国贸易商们已经被迫将库存TDI重新出口至其他地区。韩国生产商们已开始开拓中东市场,韩国生产商们已向中东地区贸易商报出2600美元/吨(CFR)的报价,至少比来自欧洲的TDI价格便宜200美元/吨。
(晓 华)
2010年7月23日
ICIS新闻
一些投资银行日前表示,业界担忧全球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走势,但化工行业的并购活动正在重拾升势。
国际投资银行华利安诺基公司化工业务负责人ChrisCerimele表示:“当前全球化工业的并购活性趋强,我们看到从基础化学品至所有化工子领域的并购交易数都有显著增加。”美国投资银行Scott-Macon副总裁兼化工业务负责人AllanBenton指出,当前全球化工业并购交易估价正日趋上升。今年上半年全球完成的专用化学品并购交易的企业价值(EV)倍数已经达到10.1,这个数字在2009年时为7.3,在2008年时为9.6,在2007年时为9.8。
美国投资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化工行业完成的交购交易总额达到290亿美元,而2009年全年的数据也仅为250亿美元。今年,全球化工业发生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包括陶氏化学完成了以16亿美元向BainCapital公司出售旗下Styron业务的交易,巴斯夫宣布32亿美元收购科宁公司的交易。
(晓 华)
道琼斯网站
2010年7月26日
报告显示,未来五年伊朗汽油供应有望实现自给自足。当前伊国内汽油需求约40万桶/日,而产量为28万桶~28.5万桶/日,约30%的汽油需求是通过合同或现货方式进口。
EMC的研究结果是假设伊朗能在2015年前按计划完成对Arak、Abadan和Isfahan三座炼油厂的升级改造,同时能如完成BandarAbbas炼油厂内三套凝析油裂解装置计划中的一套。如这些项目能按期完成,伊朗将有能力满足国内汽油需求,而且还将有6万桶~7万桶/日的富余。
EMC的报告同时也给出了伊朗炼油厂改造最差和最好结果的两种预期。一种预期是到2015年伊朗只完成了Arak和Abadan炼油厂的改造,届时伊朗的汽油进口量将比当前减少约30%,还有约8万桶~9万桶/日的汽油需要依赖于进口。较好的一种预期是到2015年伊朗完成三座炼油厂的改造,同时又完成了BandarAbbas炼油厂三套凝析油裂解装置的建设,这样伊朗将拥有20万桶/日的汽油出口能力。
(晓 华)
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
协会网站
2010年7月22日
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日前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2010年SEMICONWest国际半导体展上,参展厂商表示,经历了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大幅下挫后,当前全球电子化学品需求已经恢复至下挫前的水平。同时,生产商们面临的降低成本的压力以及市场对新型材料前所未有的需求正在促使电子化学品行业进行革新和产业链的整合。
ATMI公司执行副总裁TodHiginbotham表示,与2009年相比,当前电子化学品工业更加景气,客户消费信心充足。生产商们已经加大了投资力度,这将带动全球电子化学品需求在今年剩余时间和2011年出现强劲增长。
SAFCHitech公司负责业务开发的副总裁GeoffIrvine指出,当前另一个高速增长的领域是发光二极管(LEDs)。分析师们预测,未来几年全球范围内高达90%的电视机将使用LEDs,因此市场需要大量的LEDs。
(晓 华)
俄罗斯宽带网
2010年7月27日
2011年开始,拉脱维亚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价格将会有所下降。拉脱维亚天然气公司经理达维斯向媒体宣称,该公司就此问题与Gazprom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
达维斯指出,拉脱维亚天然气公司向Gazprom展示了大量资料,证明俄天然气现在的价格对可替代能源的价格没有竞争能力。他也指出,要求Gazprom将天然气价格不与或减少与石油价格挂钩的谈判十分复杂,短期难以达成共识。
此前有报道指出,Gazprom不想对拉脱维亚提供气价优惠,但是同意谈判天然气合同的各项指标,包括供气量和供气价格等问题。
7月7日拉脱维亚经济部部长卡姆帕尔斯与Gazprom的副总经理戈卢别夫的会晤中,双方一致同意开始天然气价格谈判。拉方希望今年年底前达成对拉有利的价格计算机制。
今年1月,俄罗斯天然气的现行价格对拉不利,要求签订新的合同。据欧洲统计资料。2009年拉脱维亚从俄进口的平均气价比立陶宛贵24%,比坦桑尼亚高32%。
(高寿柏)
俄罗斯《油气一体化》杂志
2010年第6期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世界天然气工业的未来。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十分巨大,据估计,为3000万亿至7000万亿立方米。俄罗斯是最早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1972年,苏联就在黑海海底钻取到天然气水合物岩芯,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制订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大纲。由于西西伯利亚巨大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被搁置。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也加强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成熟的技术。
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阿纳年科夫指出,为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俄现既无自己的技术,也无国产的装备。贝加尔湖则可以作为良好的试验场,1996-2007年俄罗斯科学院在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2007年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天然气研究院加盟。其目的不在于开发贝加尔湖,而是为黑海和鄂霍茨克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提供资料。
(高寿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