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溢油应急有“备”而战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墨西哥湾海底漏油的梦魇尚未退却,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大连又传来油管爆炸的巨响。
在两起灾难救治过程中,有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截至7月29日,为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美国共动用围油栏1341公里,收油机800多台。据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统计,截至2008年6月,沿海可动用的围油栏仅280公里,收油机253台。而在大连事件中,因缺少消油剂和吸油毡,使用了大量草帘子吸附,甚至用上了瓢舀等较为原始的手工方式。围油栏的紧缺也给清污工作带来很多不利。
差距非常明显,我国溢油应急设备库的扩建和升级已成当务之急。
大连油管爆炸引发漏油事故后,中国石油立即启动I级溢油应急预案。国家海洋局系统,河北、山东、辽宁、上海、天津等省市的海事局也先后出动大小船舶,自带撇油机、围油栏、吸油毡、消油剂、喷洒装置等溢油应急设备赶赴现场投入海洋污染处置工作。中石化、中海油也加入到原油清污行动中,紧急调派了各自最为先进的收油船等清污装置。此次的清污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多力量协同作战的局面。不少业内专家提出,今后我国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设最好也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多部门、多方力量相互协调,发挥各自所长,在一个系统平台上共同建设,在一个网络内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研究员说:“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最好由国家统一规划,分国家、地方、企业三级进行建设和管理,一旦事故发生,最好通过物联网络进行合理调配。”
在刘铁民看来,在中国目前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设不能完全靠企业,要形成一个体系,总体资源整合,具体分级负责。企业可以自己出资建设一定生产所需的基本的应急设备库,大型企业集团应建立规模较大的应急设备库,一旦发生一般性石油泄漏事故可自行应对,从而对事态进行有效控制。地方政府需要出资建设一定规模的溢油应急设备库,一旦发生灾难性溢油事件,超出企业的应对范围,漏油很多,影响很大,当地政府可启动应急响应系统,及时调出应对设备。国家要根据全国的石油生产及储备区域的分布,石油管线的布局情况,港口码头接卸原油的多寡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在危险源分布较多、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方拿出资金,建设国家级别的溢油应急设备库,在出现巨灾时启用。
我国溢油设备库该建设多大规模比较合适呢?
中国石油大学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民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统筹政府和企业现有资源,综合考虑。“最好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的牵头下,对国内溢油事故易发生区域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在港口附近,综合考虑船舶进出港的频次、吨位的大小、当地环境敏感资源的多少等因素,进而确定好国家溢油设备库的布局和选址。在建设过程中可发挥各部门所长,各企业所长,根据具体风险源可发生溢油事故的概率配备完善而先进的设备。”
刘铁民则说:“有关部门在做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风险管理的思想,一方面假设此类事件肯定会发生,另一方面一定要假设该辖区大部分石油发生泄漏。也就是说要按照顶级事件的峰值需求原则准备应急装备与技术力量。只有这样,事件发生后在设备调用上才不会显得捉襟见肘。”
日前,交通运输部对外发布消息称,继建成烟台、秦皇岛两个国家级船舶溢油应急中心后,还要按照国家原油运输网络和敏感资源区分布,在沿海设置16个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其中在大连、宁波和珠江口建设3个大型(可对抗1000吨船舶溢油)溢油应急设备库,在上海(视今后发展情况再研究是否建成大型库)、烟台(改造)、秦皇岛(改造)、青岛、泉州、湛江建设6个中型设备库(可对抗500吨船舶溢油),在连云港、舟山、厦门、汕头、茂名、海口和钦州建设7个小型设备库(可对抗200吨船舶溢油),在各设备库配置溢油回收船。此外,在长江干线将设置13个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其中中型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1个,小型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7个,设备点(可对抗50吨船舶溢油)5个。每个设备库配备溢油回收船1艘。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耿红介绍说:“这个规划在设备配备方面已经考虑了已有的社会应急力量。现在第一批库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工作,明年就要建设完成。”
石油公司也在近两年加速了此方面的工作力度。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环保主管靳腾介绍,中海油已经建立了专业溢油应急响应力量,包括沿海7个溢油应急响应基地和配套专业人员、设施、物资,这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国际二级溢油应急响应能力的专业队伍。
各方的建设热情都非常高涨,但一些潜在的现实问题不可回避。当前,我国从事溢油应急响应的职能分散在各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事部门、船舶交通部门、海洋开发单位都有分工。在大的方向上目标一致,但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相关标准不细化,很多工作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中国石油大学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明直言:“在各方都已经在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并制定了进一步发展计划的情况下,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建立有效的应急设备联系网络的确面临不小的挑战,涉及到资金、人员等复杂的问题。”他建议,我国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地方政府部门与企业和社会应急力量的联系,形成“上下一体、强强相依、政企相融”的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局面。
耿红说:“从大连海域现场清污效果看,一些设备因长期不用,无法保证良好的技术状态,运行半天就坏了,甚至有的连水都没下。所以设备的维护至关重要。”而维护管理是和具体库的运营模式息息相关的。目前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运营模式,有独立运作的、会员制的,还有购买服务的方式等等。她认为运营管理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适合、有成效,确保在一定的维护经费下,设备时刻处于技术良好的状态。
陈国民则建议:“无论政府还是石油企业,建立起溢油应急设备库之后,可以设立一个专业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这样资源才可能做到高效利用。”他认为,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的做法可以尝试。
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玉川介绍了自己的操作经验:“我们实行的是俱乐部会员制,吸收相关企事业单位会费,提供相应服务,同时兼有市场运作和企业投资。这些都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政策上的扶持还要靠国家引导。”何玉川表示,下一步公司还要考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增强企业的资金力量,在中国沿海再建7个溢油响应基地,建成覆盖中海油重要作业水域的溢油应急响应网络。
应急设施要进行日常运转维护。即使没有险情,正常开支也是必须的。陆上的消防队都是有财政保证的,而企业只能靠市场吃饭。何玉川认为,企业在发挥积极主动性、拓宽资金运作渠道、确保有关设备库的更新和维护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合理的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