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战 洪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4)
·资源建设·
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理性反思
——访问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有感
游 战 洪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4)
以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军事历史资源建设与该校历史系的军事历史学科发展的互动关系为例,分析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直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必要性,强调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与本校重点优势学科和本馆特色物理馆藏三者协调发展。
数字图书馆 资源建设 军事历史 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读者需求日趋以自助的方式来满足,数字图书馆不仅成了图书馆在技术上与时俱进、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了图书馆向读者和同行展示自己馆藏特色的重要标志。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数字资源建设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专家强调说:“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生命线,也是当前各种类型图书馆面临的最大挑战。”[1]
数字资源建设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图书馆自己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将馆藏传统文献数字化,建立特藏数据库,实现网络检索;二是图书馆投入相当多的经费,购买现成的数据库和电子资源,在数据商和出版商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为读者提供网络检索服务。有学者就主张,大多数图书馆应该优先考虑购买商品化的信息资源,而规模较大、特色馆藏丰富的图书馆适宜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2]。
然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有一定缺憾,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代价很大,还面临版权和利用率等矛盾。早在2000年,就有专家指出,将古籍数字化,代价很大,但用的人不会多;若将大众读物上网,可吸引很多人访问,但只是表面繁荣,有违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本意,而且无法规避知识产权问题,因此主张图书馆应以“社会资源馆藏化”为主要职能,不宜以“馆藏资源数字化”作为主要任务[3]。可是,如果图书馆集中买现成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将社会资源馆藏化,则面临永久使用权、数据回溯和资源特色等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购买电子资源时,受经费限制,只能打包采购数据库,结果所有资源趋于大同,你有我有大家有,难以突出自己的资源特色。
根据笔者多年来参加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收集整理和数据制作工作以及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成就的个人体会,数字图书馆建设最令人沮丧的问题不是经费、技术和数据方面的问题,而是事后从来就没有教师或学生找上门来,进一步咨询网上提供的信息资源。
这种孤独有时让人产生疑问: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是不是脱离了本校读者的实际需求?高校图书馆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发展的互动,避免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唱独角戏?
2008年秋季学期,笔者作为美国同行认可的中国军事历史专家,应邀参加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必修课——《东亚历史与安全》(History and Security:East Asia)研讨班,并与历史系的军事历史学家和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社科资源建设主管座谈,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角度来反思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战略,很受启发。
笔者既是长期研究军事科技史的研究人员,又是长期在图书馆从事古籍编目工作的馆员,实际上是以双重身份参加了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讨论课,因此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无论是有形的物理资源,还是虚拟的数字资源,都必须直接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东亚历史与安全》由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的军事历史学家David Graff教授主讲,通过学习和讨论中国、日本、韩国悠久的政治和军事历史,来帮助学生理解东亚近来发生的紧张局势和冲突。2008年秋季学期,共有26位研究生选这门课,其中12人来自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各个系(历史系有3人),另外14人来自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的校级现役军官。由于堪萨斯州立大学位于曼哈顿(Manhattan),美军指挥参谋学院位于莱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每次通过两个远程电视屏幕来讨论,Graff教授轮流在两地主讲。
这门课每周上一次,每次讨论三个小时,总共算三个学分。按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写5篇短的书评,算总成绩的35%;最后写一篇6 000字的分析文章,算总成绩的35%;平时口头表述和参加课堂讨论,算总成绩的30%。因此,学生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至少5本不同的参考书,还要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才能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书评和分析文章来,在课堂讨论中发表有见地的读书体会。
从所列参考书目来看,不是26个学生都读同样的5本参考书,而是分成核心读物(core readings)、必读文献(required texts)、个人读物(individual readings)、小组读物(group readings)和推荐的文献(recommended texts)。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有的组每个人读同一种书,有的组则每个人读不同的书。因此,参考书大约有150多种,还有一些杂志上的文章。举例如下:
表1 《东亚历史与安全》参考书目(选录)
东亚历史与安全课,实际上是东亚军事通史课,本来是由美军指挥参谋学院向国会申请专门经费支持、委托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承担的研究生必修课。据说,选修这类课程的研究生毕业后,将来可能进入五角大楼、国务院、中情局或其他科研院所工作。Graff教授讲课,不是照本宣科、传授一般知识,而是不断提出问题,引导课堂讨论,甚至要求学生指出某本参考书的不足,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显然,教授自己首先得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认真准备,通过长期积累,才能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直接参加美国研究生的课堂讨论,使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图书馆员只有深入到教学科研活动的一线,才能真正了解到教授和研究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需求:在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界当下最时髦和最响亮的旗号时,高校某些重要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对物理馆藏建设的需求,并没有随着网络时代的突飞猛进而减弱,研究生讨论课程一样需要图书馆提供大量的有形的参考书。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历史学科开始成为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强项,历史系设有专门的军事历史博士点,在美国很有名。该系Robin Higham教授曾担任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协会主席,Mark Parillo教授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现任会长。他们编写的战争史、空军史著作被列为美军军事院校的必读教材,美军各军种有一批现役军官在该系攻读军事历史博士学位。2000年5月,与美军指挥参谋学院作战研究所(the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联合建立军事历史博士合作项目,双方总共有16位军事历史学家参加。美军前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2001)、空军四星上将Richard Myers将军从华盛顿退下来后,被聘为历史系的军事历史教授。
问题是:在美国一个并不著名的州立大学,为什么能兴起一个全国有名的优势学科——军事历史学科?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除了学科馆员之外,还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通过跟历史系的军事历史学家Robin Higham、Mark Parillo、David Graff教授和大学图书馆的社科文献主管(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Collection Management)Tim Watts教授座谈,发现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军事历史资源建设有一条最重要的经验:为了保证军事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图书馆不惜代价,购买所有能买到的图书资料;军事历史学家向图书馆捐赠军事历史书刊,丰富图书馆的军事历史资源。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图书馆就将新出版的军事历史书全部买下,以支持历史系的军事历史博士班。如果一些不出名的小出版社和研究机构出版的图书不在采购书目中,只要有教授和研究生需要,由教授跟图书馆提出来,图书馆再去买。几年前,Graff教授发现有一本记载元朝军队在十三世纪进攻日本的书,图书馆没有,但是他觉得很重要,直接跟Tim提出来,后来图书馆帮他买到了这本书。
图书馆也主动为教授提供服务。例如,历史系新设了一个古代希腊和罗马战争历史的教授职位,但是大学图书馆近三十年都没有买这方面的图书。Tim主动去找这位教授,问他需要什么图书资料,设法给他购置这方面的图书。
图书馆主要依赖Blackwell公司买书:公司会把所有新书给图书馆送来,其中99%都会被批准留下,只有极个别被退回去。公司网站的目录下既有学科分类,又有出版社列表,出版社下又细分出版社、学术团体、研究所、政府、小出版社。此外,大学图书馆也直接跟牛津、剑桥大学出版社联系。不过,一些很烂的出版社出版的书,图书馆一律不买,不收藏。
Blackwell公司还把图书的分类号和条码都做好了,这样图书馆就不需要再雇人编目分类了,因为人头费很贵,养不起,而公司批量制作,就很便宜。买精装书,要90多美金一本,而买平装书,就只有30美金,自己在外面加一个硬的封皮,也就8美元,这样一本书只花50~60美金。
此外,图书馆采取联合采购的办法,购买数据库共享,以解决学术期刊的问题;买书则跟学科发展紧密配合,比如集中经费购买军事历史图书,馆藏特色很突出;自己没有的藏书,则通过馆际互借(Interlibrary)解决。
图书馆还采用电子检测记录的办法,知道哪本书和哪本杂志有多少读者在看。读者把书刊从书架上拿走,再放回去,就会留下电子记录。通过这个记录,可以知道有多少读者需要这本书或刊;如果只有一个读者,以后就不买了。
可见,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军事历史学科能够发展壮大,越来越有名气,除了一批军事历史学家有才华和勤奋工作之外,还离不开图书馆一贯优先的文献资源保障。反过来也说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只有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服务,才能得到学校的经费支持和重点保障,自身才能得到发展。
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角度来反思,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形成和完备既是大学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优势学科发展的结果;既是图书馆资源建设长期积累的结晶,同时也是今天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基础。
通过参加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军事历史讨论课,并与那里的军事历史学家和图书馆资深馆员座谈,反思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和建设性的建议。
4.1 独立自主开发与共建共知共享相结合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所依赖的特色资源,不仅在本馆的诸多收藏中是有特色的,而且与同类图书馆相比也颇具特色,以避免跟兄弟馆搞重复建设。例如,1999年5月,清华大学图书馆依赖原中国工程发明史编辑委员会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抄录的12 554张工程技术史料卡片和3 923份抄件,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申请建立“中国工程技术史料数据库”,获准立项,至2002年底,完成摘要卡片8 000多条和约200万字的录入工作,可提供网上检索服务。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扩建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Digital Library Databas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 China),该库包括科技人物资料库、科技典籍目录库、科技典籍全文库、科技史图像动画库、中国工程发明史专题库、科技史研究论著目录库、科技名词术语库和科学家专题资料库等[4]。建立在这种特殊馆藏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资料库无疑是最有特色的,也是一个馆可以独立自主完成建设的项目。但是,如果类似的专题资料分散在各个图书馆,就可以尝试组建图书馆数字资源联盟,由拥有更多资源的图书馆或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收藏有类似资源的其他图书馆,申请专项资助,分工协调,共建共享特色资源库,使资源库建设尽善尽美。例如,湖北高校数字图书馆就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服务为导向,多方筹措经费,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建设和运行,以全省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为基础,合理布局,分工协调,建立纸本馆藏文献和网上电子文献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和网上公共服务体系[5]。如此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际,使资源库建设更加完备,建成后利用最大化。
4.2 数字资源、特色馆藏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所依赖的特色资源,不应仅仅是馆藏历史上偶然收藏的珍贵馆藏,还应包括不断收藏、延续至今的特色馆藏。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不是为赶数字图书馆的时髦而做点缀,而是在图书馆长期积累的特色馆藏上锦上添花。特色馆藏的长期积淀恰恰是一个学校有特色的学科长期发展的结晶,正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长期注重收藏军事历史图书资料一样,丰富的馆藏军事历史资源折射了该校军事历史学科的特色。因此,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优先依赖的资源正是学校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一直需要的资源,可以联合相关院系共建数字图书馆,以避免图书馆唱独角戏,孤芳自赏。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建筑学院三方合作,选取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的2783处古建筑的图纸和多媒体资料,共同研发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Tsinghua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Digital Library)[6]。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有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建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史学科发展是一致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只有与有特色的物理馆藏和相应的特色学科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才最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更需要复合型馆员
与传统馆员相比,复合型馆员将与教师和学生建立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信息资源的相互反馈和影响将更加频繁。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推行“学科馆员”制度,以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所的联系,帮助教师、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高图书馆现有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益。“学科馆员”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外语能力之外,还要熟悉参考咨询的基本业务,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能够综合利用各类参考工具和电子文献。上海图书馆于2000年初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推出“参考馆员”制度,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参考馆员”在学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备“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的广博知识,且要对读者能做到“百问不厌”、“百问不倒”。直接参加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馆员也应该是复合型馆员,需要像学科馆员和参考馆员一样,必须毕生坚持学习,不仅要参加图书情报专业会议,而且要参加本学科专业会议,学习和跟踪学术发展前沿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笔者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参加研究生军事历史讨论班,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参加研究生科技史沙龙,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教师和研究生对图书馆物理资源和数字资源的迫切需求。事实上,数字图书馆馆员只有这样做,才能与对口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学术对话,了解学校教学和科研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实际需求,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1] 富 平.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资源建设[J]. 图书馆建设:2005(5):22-24.
[2] 肖希明. 图书馆学研究进展[M].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7.
[3] 陈源蒸. “馆藏资源数字化”与“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抉择[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3-9.
[4] 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2010-09-01]. http://166.111.120.21:4237/home/database/htm/index.htm
[5] 程 娟,裴 雷. 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联盟发展策略——以湖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34-37.
[6] 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 [2010-09-01]. http://166.111.120.55:8001
InformationResourceConstructionofAcademicDigitalLibraries:ReflectionsfromtheVisittoKansasStateUniversityLibrary
Zhanhong You
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084, China
By illustr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llection of military history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history study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directly serving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It stres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electronic database of the digital libr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utstanding disciplin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distinctive physical collection of the library should be well coordinated.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military history;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G250.76
游战洪,男,1965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