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张国华,朱丽华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徐锋,张国华,朱丽华
分析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就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各类生产事故不断发生,形成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对本科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等情况。因此,对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体系进行探索,科学构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957年,煤炭部所属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开始开设“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开设矿山安全类专业的高校。1958年,北京劳动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设“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本科专业,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所开设安全专业的院校。198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整合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卫生工程学等综合性专业名称,统一称作“安全工程”。此后,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规模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1990年,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17所。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党和国家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点数量也快速攀升,截止到2009年1月,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经增加到111所。
绝大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开办时间短、招生规模大(据统计,最近几年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保持着稳中上升的发展趋势。2005年,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达到4476名,同年毕业生总数达到1618名,在校人数达到13608人[1]、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短缺等原因,使得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
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涉及矿业、化工、石油、能源、环境、建筑、交通等多种类型,因此,导致我国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一些专家倡导“大安全”[2]的培养论,但由于受到各高校原有专业背景的影响,使得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离散性高,专业课程体系自成一家,普适性较差。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各个开设学校的划分也比较混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学等111门课程,其中按开设学校的百分比降序排序的前1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见表1[1]。
在不同高校中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百余门,而表1显示,很少有一门课程的开设比例超过50%,这足以说明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上缺乏共识,离散有余,集中不足。同时,同一门课程,有的院校将其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而有的院校则作为专业课开设。
(二)教材建设缺乏科学性
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3]。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明显缺乏系统规划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煤炭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已出版了多套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但不同教学用书中存在明显的移植痕迹,内容重复严重,如《安全学原理》课程中的安全基本概念、事故致因理论等内容,与《安全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所重复;《安全学原理》课程中的安全经济学部分内容已包括在《安全经济学》课程中;《安全评价》的课程内容与《安全系统工程》中的内容交叉严重。由此可见,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缺乏系统规划。由于矿山、建筑、化工等行业安全问题较突出,所以,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大多有这样的专业背景,各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也多数是由这些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的。不同的行业性院校,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所开设课程的行业性较明显。这就导致了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多种多样,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而目前出版的安全专业教材很不成熟,即教材中的安全原理或原则与具体的行业联系性不强。这是众多院校多采用自编讲义,而不采用现已出版的专业性教材的原因所在。这也说明目前出版的一些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强。
表1 安全工程专业部分院校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表(前15门)
(三)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安全工程技术设计和事故预防分析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其专业知识结构及能力的特点在于设计和分析能力,突显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故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深化,因而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以致用。但目前各高校执行的教学体系存在明显的轨迹偏离现象,即走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路线,其根本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薄弱。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由原相近专业直接改名、转型而来[4],相应的教师也由所依托的行业背景专业转型而来,他们在教学中必然受其知识结构及原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而忽略了安全学科的自身特点。如从采矿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在授课和指导毕业设计时,无论结合实例还是指导毕业设计,其内容多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内容,很少用安全知识来解决安全问题方面的问题。一些新充实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实践教学。
2.实验室硬件条件欠缺。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已由原先的“学历”需求转变为“实用”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安全工程专业自身培养目标需要,还是社会人才需求目标的需要,实验均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最基础环节。因高校经费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时间较长的院校,其实验设备普遍陈旧,更新速度慢;而一些新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虽设备较新,但场所和数量存在不足,造成一些新技术学科课程难以开出实验或者变综合设计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演示性实验,无法满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实习效果无法保障。实习教学既是优化和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培养两大教育资源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没有责任和义务来为高校提供实习空间,并从自身安全及生产效益出发,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导致原有的老基地萎缩,而且新的实习基地也难于开辟。即使能够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其依托和维系的也仅是关系和利益层面,直接造成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实习地点选择上采用“游击战”,而且,本已确定的较为系统的实习内容,在执行过程中也受到严重制约,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一)充分发挥专业教指委的功能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模式实施的具体体现。专业基础课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必需和前提,专业课(即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安全生产技术课程)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的课程[5]。
为了合理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变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混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不明确的现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牵头,开展相关课程设置问题的研讨,并借鉴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经验,进行合理规划。
(二)强化教材内容优化与编写质量
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课程设置改革的实施要靠教材作为基本保证[6]。加强教材建设应从合理规划、组建编写专家组和加大教材出版资助力度几方面着手。
1.合理规划教材建设,扩大编写范围。一是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避免过度重复,尤其对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等教材需要重点整合;二是要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的多样性,以及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采用同类合并的原则,扩大编写范围。
2.组建教材编写专家组,确保编写质量。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尤其是安全技术类教材,行业性较强,既包括安全原理又囊括行业知识。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就必须组织安全领域和相关行业资历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教材编写小组,这样才能把安全原理和行业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教材在把握理论深度的同时不失实用性,同时能够及时捕捉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新科技和新成果。
3.加大教材出版资助,保证教材建设顺利进行。虽然现在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已有百余所,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但和其它专业相比所占份额还很小。这反映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需求量不会太大,这样就使教材的出版成本高居不下。因此,为保证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顺利进行,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教材出版的资助力度。
(三)开辟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新思路
1.转变实验室建设思路。实验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在硬件条件建设上,在现有高校硬件资金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依托学校投入保证实验条件、依托自主研发充实实验条件、依托科研与科技服务提升实验条件”的建设思路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新途径。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上,则宜采用“双师制”的方式,即将全部专业任课教师通过集中培训、考核上岗的方式,将其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这不仅可以解决实验队伍人数不足问题,同时也可实现理论授课与实验教学的有效对接。
2.校企联合创建实习新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创建出稳定的实习基地新环境,必须以校企互赢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种建立在互赢基础上的合作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要尊重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中来,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将人才选择的优先权赋予企业;二是要将企业中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到实践教师队伍之中,既体现其价值,又赋予其责任;三是高校要利用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
以互赢为前提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在人才培养中的校企两大资源环境,而且还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之间的零对接,学校既能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能知道怎样去培养人才,让企业帮助把握专业人才的出口标准。
在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其人才培养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对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课程体系设置、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思路。相信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定会逐步得到完善、充实和提高。
[1]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12).
[2]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8).
[3]张金锋,聂百胜,谷小敏.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S).
[4]倪文耀.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3).
[5]徐精彩,马砺,邓军.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4).
[6]李华炜,吴发超,刘正宏.煤炭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2).
G642.0
A
1673-1999(2010)16-0159-03
徐锋(1979-),男,黑龙江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安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安全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2010-05-02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09-5003);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