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碧萍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能发生重度贫血、核黄疸,甚至死亡[1,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溶血性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溶血性黄疸患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5例,女35例,胎龄(40.1±2.0)周,体重(3545.6 ±1134.8)g,所有患儿ABO系统母子血型不合,直接coombs试验及或抗体释放试验或游离抗体阳性者。90例患儿的临床诊断均参照《实用新生儿学》中的诊断标准。90例患儿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 12.0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的蓝光治疗,间断光照24 h,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大便、皮肤的变化。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滴注丙种球蛋白,第1天1.0 g/kg;第2天0.4 g/kg;第3天0.4 g/kg。同时两组患儿均给予护肝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的变化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血清胆红素浓度<130μmol/L,有效:血清胆红素浓度130~205μmol/L;无效:血清胆红素浓度>205μ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的变化情况(如表1)观察组治疗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如表2)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4]。特别是患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异常增高会引起听力、智力甚至神经系统异常性损伤,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发育,可能造成不可逆行的身体机能损害。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传统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采用蓝光治疗。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多价的免疫球蛋白,其含有光谱的抗细菌和抗病毒的IgG抗体,注射后可以增强机体获得性免疫,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减少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降低新生儿的致残和致死率[4]。本研究通过传统光疗的对照组和传统光疗联合丙种球蛋白的观察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通过对两组疗效的观察,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传统光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临床疗效良好。
[1]林秀兰,林 娜,刘春芳,等.黄连对广西贵港地区G6PD缺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543-2546.
[2]宋红美,曹学征.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时的水平观察与分析.海南医学,2010,21(2):114-115.
[3]郭雪松,米延,张剑自.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1例临床观察.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3):82-83.
[4]林志波,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3):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