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霞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
唐朝霞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知识点多,很多概念又比较抽象,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是很好。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为例,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研究与探索的若干教学方法。
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涉及到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以及信息系统与数据库领域的大约 150多个基本的知识点。课程信息量大,教学课时短,教学内容又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1 生动的教学课件
采用 Powerpoint 2003制作一套形式上丰富多彩的课件。这些课件不仅能形象化地讲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时使用多媒体手段,使演示和讲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图 1,在讲解总线式集线器和交换式集线器的原理时,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将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完整的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理解这些原理。
1.2 充分利用对媒体资源,多进行操作演示
学习计算机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更好地去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操作演示能够大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比如在讲“5·3数字媒体及应用”这一章时,先不直接去给学生讲授数字媒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而是先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WAV、MP3、RM、M ID I等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对比他们的效果,文件大小等,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来搜索其他格式的音乐文件以及媒体播放软件的特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由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课内信息量很大,学生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网站,用来存放教师的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实验素材库、练习和辅导答疑等。这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均可访问到课程相关信息,并能够及时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
所以,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和网络化教学平台。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和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之所以对课程中一些概念、原理感到不易理解,主要是因为没有直观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实物,比如计算机的硬件、网络设备等,如果与实物相结合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等知识。如图 2,在讲解 ADSL接入 Internet时,可以把 ADSL MODE M、滤波器、以太网卡、电话、电话线和网线等实物如何连接演示给学生,或让学生根据ADSL MODEM与PC机的连接图自己连接,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很有兴趣,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也不再抽象,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内容较多,不易掌握,教师应多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1],在讲授高级语言的控制成分时,可以用人行走这一普遍现象为例,引出三种控制成分。对于顺序结构,就好比面前只有一条路,只有顺着这条路一直前行。若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岔道口,这时他就必须依据一定的判断选择其中的某一路口继续前行,这就是选择结构执行的过程。又若他行进在一个圆形跑道上,同时需要他行走达到指定的圈数,为此他必须重复地围绕跑道绕圈,停止的条件就是不少于指定的圈数,这就是一种重复结构现象。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三种结构各自的特点和执行过程。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比喻例子还很多,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并适时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记忆和理解,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知识点覆盖的面很广,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是要善于挖掘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关联,使学生能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要点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点相互联系。比如,在讲解网络基础知识时,需要关联通信部分的传输介质和多路复用知识;在讲解广域网知识时,需要关联局域网知识,并从覆盖范围、传输数据格式、使用的网络设备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多多挖掘和总结,以给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所差异,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水平不一。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计算机实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验证性的实验,二是设计性的实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基本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很快按照实验教材的步骤就能完成实验,但大部分学生仍不能脱离教材独立完成实验;第二种形式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情况,可以让学生按顺序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1)按照实验教材的步骤完成实验。
(2)脱离教材独立完成实验。
(3)完成老师安排的一些设计性的实验,比如设计个人简历、班级网页等。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能完成第一个基本实验任务;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完成前两个实验任务,而且加强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以上三个实验任务。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基础不一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实践证明,将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应用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杭月芹,陈德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教学研究与探索[J].福建电脑,2008,(3).
[2]钟丹.浅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责任编辑:侯秀梅)
G420
A
1001-7836(2010)05-0053-02
2009-12-27
唐朝霞 (1978-),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从事算法与程序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