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盐类水解教学

2010-09-26 06:06赵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10期
关键词:盐类盐溶液水溶液

赵华

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盐类水解教学

赵华

1 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兴起的一种理论倾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能力的加深,而不断出现的新的解释和新的假设。

图1

2 以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盐类水解

2.1 以建构主义知识观看盐类水解 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来看“盐类水解知识本身”,可以认为“盐类水解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是能合理解释很多溶液中某些行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至少到现在还能够完美地解释某些盐溶液显酸性、碱性、中性的原因,以及一些“双水解”的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原因。至于这种理论是不是溶液中相关行为的最完美解释,或者说是最终解释,按建构主义知识观来看,应该说不能确定,就像是处于“地心说”年代的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还会有“日心说”出现。当然,在“日心说”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也有多少人至死也不知道原来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说,很多人这一生很可能就处在“盐类水解理论”这个视角之下来理解溶液中的相关行为。

2.2 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分析盐类水解 如果按传统方法来组织盐类水解理论的教学,可以先验证某些盐溶液不显中性,然后给学生分析不显中性的原因,进一步概括出盐类水解理论。然后利用这一理论去分析解释其他的盐溶液中的某些行为,也就是采用“例—规—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按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这个过程,那无疑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构盐类水解理论,然而知识的建构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学习的过程也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至此应该明白为什么教师觉得自己讲解得很清晰到位,学生觉得听得很明白,很好理解,然而这一溶液中的核心理论,学生总不能应用自如,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一理论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即同化和顺应)而主动建构起来的。

按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组织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通过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自己建构起盐类水解理论。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3 以建构主义理论组织盐类水解教学的策略

3.1 对表征现象的建构

1)创造认知冲突。引言:“我们都知道,可溶性酸的水溶液显酸性,可溶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那么可溶性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呢?”

2)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用pH试纸测出浓度均为0.1 mol/L的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溶液的pH值,确定溶液的酸碱性,把测定结果填写在教材(鲁科版2007年7月第三版《化学反应原理》)83页表格中第一栏对应的空格中。

3)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经过实验测定可知,盐的溶液并不都显中性,有显酸性的,也有显碱性的,请学生对由实验得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看看会得到什么结论。

4)表征现象的建构。学生经过实验,可以得到一个外在现象的结论: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有显酸性的,也有显碱性的。进一步对结论进行抽象概括,得到另一个结论:强酸强碱盐水溶液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显酸性;弱酸强碱盐水溶液显碱性。

上述对信息的收集,尤其是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顺应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本节知识建构的表征现象,即建构了上述结论。要想建构起盐类水解的本质,即水解的微观过程,还要重复类似上述的建构过程,不过微观过程的建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加工,用同化的方式来建构。

3.2 对微观本质的建构

1)创造认知冲突。引言:“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些盐的水溶液不显中性,但其原因是什么呢?是由溶液中的哪些微粒的哪些行为而引起的呢?”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根据本章第一节“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的相关知识,分析0.1 mol/L的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溶液中都存在哪些微粒?哪些行为?把分析结果填写在教材(同前)83页表格中第二栏对应的空格中。(说明:此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还不能够想到相关盐溶液因水解行为而产生的弱电解质分子,让学生写出来的目的是引导他们进行深层加工。)

3)引导学生对原有旧知识进行深加工。通过上面对相关盐溶液中微观粒子的种类与行为分析,发现所有盐溶液中的H+=OH-,都应该显中性。而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加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强酸强碱盐水溶液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显酸性;弱酸强碱盐水溶液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显酸性或显碱性的那些盐溶液中有某些微粒的某种行为没有考虑到?结合弱电解质CH3COOH和NH3·H2O溶液中相关微粒数目关系,想一想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可能存在怎样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行为?

4)微观本质的建构。通过上述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对其原有知识进行深层加工,可以得出“某些盐溶液中由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可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结论,即从微观过程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微观过程也建构成功。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个微观过程用抽象的符号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整节课就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由“宏观现象——微观本质——抽象符号”的盐类水解知识的建构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四中)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10.069

猜你喜欢
盐类盐溶液水溶液
石盐类矿物药的矿物学探究
Ni-W-Fe-P四元合金镀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运用平衡常数 理解盐类水解
盐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DMAC水溶液乙酸吸附分离过程
聚焦水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
TEA水溶液的流变性研究
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应用
二元羧酸盐类聚丙烯β成核剂研究进展
添加酸对HPP-SO2水溶液热解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