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一般慢性疾病的影响

2010-09-26 11:49魏胜敏
武术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亚健康中老年人太极拳

魏胜敏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一般慢性疾病的影响

魏胜敏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心理亚健康状态也呈上升趋势,而崇尚和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本能。文章旨在从传统养生术太极拳的锻炼对人体心理健康、慢性疾病的改善方面提供相关的指导,为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给予帮助,使我国趋向老龄化的社会更加健康。

太极拳 中老年人 心理健康 慢性疾病

1 前言

21世纪是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纪,是保健养生成为人人推崇的世纪。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由于传统养生方法对于人的生命起着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有着防治的能力,它是提高人的生命系数,延缓衰老时间的最佳手段和方法。太极拳养生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此,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腹谐调,肌体达到“阴平阳秘”(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才会正常)的状态,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2 当前中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与防治

2.1 当前我国慢性疾病的发展趋势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崇尚和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本能。然而,衰老是一切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生理上讲,中年以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功能逐渐退化,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逐渐向迟缓、衰老转变。[1]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亚健康人群数目日益庞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已占我国总人口的70%。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的“饮食、体力活动与健康”策略食品企业圆桌会议,通报了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三大“富贵病”的死亡率,我国均已高过美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疾病处提供的信息显示,近年来,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伴随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与死亡率大幅度增加,同时体育活动减少也是当前我国慢性疾病激增的一个突出的高危因素[2]。

2006年度WHO年度报告,在2005年全世界死亡的5800万人中,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估计,数字为3500万,为所有传染病(包括HIV、AIDS、结核和疟疾)、孕期和围产期原因及营养不良等原因死亡总数的2倍。在3500万死亡中,1600万人年龄在70岁以下。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中的大多数(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年龄较早,在非传染性疾病中,心血管疾病为首要死因,占2005年全部死亡的30%(约1750万人),其次为癌症(2005年死亡760万人)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05年死亡410万人),在未来的25年中,全世界死亡分布将经历一个明显的转变。因传染病、孕期和围产期原因及营养原因导致的死亡比例将从2005年的30%降低到2030年的22%,而非传染病部分有可能从61%增加到68%[3]。

表1 中国城市慢性病阶段统计排序报告

2.2 中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特征

中年群体的亚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城市中40岁以上的白领阶层、知识分子,肩负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负荷,心理压力重,同时由于年龄变化,生理功能开始下降,代谢异常,加之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缺少运动,极易出现慢性疲劳。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多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平均年龄53.3岁,国家体改委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处于退化阶段,机体的老化使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陡增,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空巢家庭的失落感.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许多症状不典型或表现轻微,容易被忽视。

2.3 心理的亚健康

焦虑: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恐慌,可伴有失眠、恶梦及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口干、多汗、肌肉紧张、手抖、尿频、腹泻等植物神经症状,也可因这些躯体不适而产生疑病和忧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情绪,表现为悲观、冷漠、自我感觉很差和自责,还可以有失眠、食欲和性欲减低、记忆力下降、体重下降、兴趣丧失、缺乏活力等,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欲念。此外,恐怖、妒忌、神经质、疑病也是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国外报道,在对其主要表现形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中,Manu等[4]研究发现2/3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人群曾经有过抑郁病史;White等[5]观察到心理异常可触发慢性疲劳综合征;Roy-Byrne等[6]也发现心理易损性(焦虑、抑郁倾向)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相关。这也支持了认为心理因素是产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7]的观点。

情感:是指人们对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体验。情感的亚健康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轻率、机械以及婚外情、早恋等。情感的亚健康状态,必然影响正常的情感生活,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2.4 亚健康状态的运动防治要点

2.4.1 有氧运动,适宜适量

开展全民性的健康教育,通过保健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积极的社会心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脂肪和糖代谢,减轻肥胖,防止骨质疏松,提高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改善心理素质。有氧运动是运动强度低、有节律、持续时间较长的全身大肌肉群的运动,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强度常用心率量化:健康中老年人40-49岁为89-142次/分;50-59岁为84-134次/分;60-69岁为82-131次/分。运动要持之以恒,每周至少保持三次[8]。

2.4.2 心理平衡,驰张有度

改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调节心理平衡,保持良好情绪。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是心身问题[9],面对挑战、冲突、挫折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并决不是简单的说教和劝慰所能奏效的,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顺应生理,充足睡眠。

3 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和一般慢性疾病影响的实验

本实验通过对比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拳锻炼前后的抑郁自评、焦虑自评和自测健康三方面的情况和一般慢性疾病的疗效,从而探讨其锻炼方式对中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效果。为爱好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群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3.1 实验对象与方法

本实验研究对象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中老年人共120人,分别为四个站点,各组均为30人。年龄在50岁-70岁之间,受试者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均无重大疾病,身体基本健康。心理量表由一人统一指导和说明填写,实验前和实验后各填写一次。一般慢性疾病的统计同心理量表的填写,要求如实填写。受试者每天在辅导员带领下一起锻炼,保证按要求不间断练习。实验期间保持以前的生活方式,情绪无不良刺激。练习时间3个月,每周5±2次,每天晨练约1小时。

3.2 实验量表

3.2.1 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由Brink等人在1982年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作为专用于老年人的抑郁量表。经过重测信度:Yesavage等(1983)还报告了20例受试者一周后重测的相关性为0.85。聚合效度:Brink等报道GDS与SDS、HRSD的相关系数均为0.82。临床评价,GDS较一般自评量表更适于老年人。

3.2.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

由Zung于1971年编制,从量表构造形式到具体评定方法,分为4级,SAS是一种分析主观症状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量表国内修订者对36例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并用HAMA量表作询问检查,两表总分用Person相关法分析,相关系数为0.36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41,表明SAS的效度相当高。

3.2.3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1.0)

自测健康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能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涉及到个体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社会三个方面,是适合于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且重测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都很高。

3.3 统计方法

将原始数据输入Microsoft Excel中储存处理,数据以X±SD表示。所有数理统计工作均采用SPSS11.5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描述与统计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实验前后的差异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

4 结果与分析

太极拳经过3个月的锻炼,其心理状态得到很好的改善。在老年抑郁、焦虑和自测方面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性变化 (P<0.05)。

表2 太极拳锻炼后心理测试相关指标前后对比统计(X±SD)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它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符合人体健康的规律,其“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养生学重视形神兼备,强调对人体精、气、神的锻炼,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神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古代养生学提倡养神为主,调形先调神,养生先养心[10]。

4.1 太极拳锻炼后老年抑郁的影响

老年抑郁症泛指存在于老年期(60岁以上)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症。老年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性特点。近年来国内调查报告的老年抑郁症发生率大致在13%-27%之间[11]。而美国在13%-27%的老年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85岁以上老人的抑郁症发生率为13.4%[12]。老年抑郁症会增加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危险性,会导致残疾,同时也是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的严重并发因素,老年抑郁症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症的常见老年精神障碍[13]。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本实验中受试者在实验前后表现有积极性影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6>0.05)。

4.2 太极拳锻炼后老年焦虑的影响

焦虑是对外部事件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14][15]。老年健身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是锻炼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有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探讨了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焦虑的影响。

本实验中受试者经过练习前后量表的统计,有焦虑倾向的受试者均减轻或好转,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任何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人的生活满足感和生活质量。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更强。真可谓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3 太极拳锻炼后自测健康指标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个体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SRHMS由十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涉及到个体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本实验从3方面节选了与本实验相关的21个条目来进行实验前后统计。统计结果有非常性显著差异。这表明通过3个月的锻炼,太极拳运动需要交往、合作,从而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都有良好的影响,这表明本量表的统计与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由此表明3个月的积极主动的群体练功方式,可能会帮助人的精神情志得到转换调解,缓解精神紧张,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从而改善中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的生活自信等。

4.4 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一般慢性疾病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占健康人的比例很大。而预防医学指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慢性病的药物治疗,其疗效甚微。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整体性的。它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主要是通过特定的锻炼,增强体质,加强自身抵抗力。中医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人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可不通。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希波克拉底曾这样说过:“身体的每一个总分都具有功能,如果这些功能得到适度的使用并有一定的运动,机体就能保持健康,发育良好,延缓衰老。但如果这些功能未得到利用的话,机体就会易于患病,有生长发育缺陷,加速衰老。”本实验通过前后问卷调查:传统运动养生太极拳经过3个月练习后对一般慢性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通过练习前后的统计对比得出:太极拳对头痛头晕、颈椎病、肩周炎、腿痛、便秘和失眠多梦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对头痛头晕和便秘效果非常好;如:太极拳动作中要求含胸收腹,充分拔长躯体,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气沉丹田。升降蓄意用力,经常锻炼,能够达到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的效果。“白鹤亮翅”时愉悦的心情,可减轻在脑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对神经紧张、精神忧郁等症有防治作用。“云手”通过腰腹转动,两掌划圆,引导内气运行,可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运用腰、腹摇晃,对消化器官进行体内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胀纳呆、便秘腹泻等病症。

5 结果与建议

5.1 结果

(1)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一般慢性疾病有积极的影响,对头痛头晕和便秘效果相对比较好。

(2)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在焦虑和自测健康方面有显著性变化。受试者在老年抑郁方面有好转,但无显著性变化。

5.2 建议

太极拳具有传统体育和传统康复医学的双重性质,对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衰老能力,调节与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等都具有积极影响。它们是中老年人首选的“自养其生”的运动项目。可根据不同体质,适当安排运动强度、时间,持之以恒,以达到延年益寿。

[1]曾云贵,周小青等.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2]郑灵巧. 我国“富贵病”病死率高于美国 [N]. 健康报,2005-11-22.

[3]王 健.体质与体适能第五届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年会.

[4]Manu P,Mattnews D,Lane TJ.The mental health ofpatients with a chiefcomptaint ofchronic fatigue: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and followup.Arch Int Med,1988,148:2213-2217.

[5]White PD,Thomas.JM,Kangro HO,et al.Predictions and associations of fatigue syndromes and mood disorders that occur afte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ancet,2001,358:1946-1954

[6]Roy-Byrne P,Afari N,Ashton S,et al.Chronic fatigue and anxiety/depression:a twin study.Br J Psychiatry,2002,180:29-34.

[7]郭莲舫,童静娴,肖泽萍.心理障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J].中国全科医学,2002(11):867-869.

[8]2006年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EB/OT].亚健康状态防治要点.http://www.bycon.net/research/yjkfangzhi.htm

[9]周 英,尤黎明.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1).

[10]吴家舵,虞定海,等.五禽戏新功法锻炼者心理健康效应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11]刘宏军,孟 琛,等.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794-795.

[12]Stek.M.L.,Vinkers.D.J.,etal,Is depression in old age fatal only when people feellonel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162(1):178.

[13]金一波,杨志良,等.老年抑郁症的症状、诊断及测量[J].心理科学,2005.

[1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08.

[15]Barke MS&Morgan WP.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Cognitive TherapyResearch,1978,2:3 23-333.

The Influence of Practicing Tai Chi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Chronic Disease of Middle-aged People

Wei Shengm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people's life level in China,there is a rising trend in which middle-aged people have the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in a sub-health state.But it is our instinct to pursue the health and to wish ourselves being alive for a long time.The paper supplies some relevant directions for these middle-aged peop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health and promote the body in good conditions by practicing traditional Tai Chi Chuan.If we can do this,our aging society will be more health.

Tai Chi Chuan middle-aged people psychology health chronic disease

G85

A

1004—5643(2010)07—0035—03

魏胜敏(1969~),女,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亚健康中老年人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猪群亚健康
42式太极拳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儿童亚健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