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孙娜
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孙娜
本文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托,选择16个影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利用SPSS软件构建了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计量经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快速提升的因素主要是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制造业的拉动效应。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 竞争力 钻石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极强的行业带动力和辐射力。我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据联合国统计,1997~2008年之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0.84亿美元增长到65.25亿美元,11年间增长了76.68倍;而进口方面,1997年我国的进口额为2.31亿美元,2008年为31.65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3.6亿美元。据IMF统计,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处于世界前20名的领先地位。因此,探讨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根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它可以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提供有力的参考与支持,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该产业更加迅速地发展。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少,更多的是关注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研究与国际比较,如张军(2008)[1],陈宪(2008)[2]和庄惠明、黄建忠(2008、2009)[3][4]等。在少有的关于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中,又仅限于针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的测算与初步统计比较上,如聂红、董瑾(2008)[5]和赵书华、韩菲(2009)[6]。由此看出,以往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稍显表面化,而对影响一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却较少。本文将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框架,从新的视角尝试性地选择相关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对影响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根源进行探讨。
波特“钻石模型”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认同,本文以该模型为理论依托,选取一系列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来确定相关变量因素,并定量衡量这些因素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1) “钻石模型”与指标选择
波特的钻石模型是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认为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强化,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
①生产要素。“钻石模型”中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多个要素。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从发电量(ELEC)、总就业人数(TLF)、人口结构素质(HEP)、城市化水平(URB)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中,人口结构素质用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②需求条件。“钻石模型”主要强调本国市场的需求状况。因此,本文在这方面主要选取了GDP增长率(GDP%)和人均GDP(GDPP)这两个指标,以反映一国的购买力。
③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钻石模型”认为一个优势产业的崛起,单靠该产业本身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国内其他相关强势产业的支持,即形成产业集群。本文将用高科技产业集中度(HTC),来替代并衡量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业集中度,以此来衡量“集群效应”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将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LA、LI、LS),我国货物、服务贸易开放度(CTO、STO),工业、服务业增加值(IAV、SAV),高科技产品出口额(HTCE),这8个变量列入衡量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④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由于该组因素更多的是针对微观企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在这里不予考虑。
⑤机会。“钻石模型”认为机会事件会影响到一国某产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机会是随机的,在模型中很难量化,因此本文在实证分析时也不予考虑。
⑥政府。“钻石模型”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教育、采购、市场法规和政策工具等对四个关键要素产生影响。本文在这方面主要选取了研发费用占GDP比率(R&D%)作为衡量指标,以表示我国政府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政策倾斜程度。
(2)多元回归分析
由于竞争力无法直接衡量,因此,本文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CISE)作为替代值,确立为因变量。自变量根据“钻石模型”确立上述16个解释变量。
表1 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注: ①ELEC,URB,IVA,SAV直接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CISE,GDP%,GDPP直接取自UNCTAD数据库;
TLF直接来自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
HEP由中国教育部网站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LA,LI,LS由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CTO,STO由UNCTAD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HTC,HTCE,R&D%由中国科技部相关数据得来。
②所有数据时间跨度为1997~2008年;
③R2=1.000;调整后的R2=1.000;F=2791580.339,相伴概率值为0.000。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调整后的R2为1,这说明该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近乎完美,其中的变量能够对几乎所有的方差都做出解释。模型的预测能力极高。F值的相伴概率值为0,小于给定的0.0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的变化能够反映因变量的线性变化,回归方程显著。具体来说:
①总就业人数和人口结构素质。模型显示:两因素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正向关系。国内普遍认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人力资本已成为制约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要素。因此,总就业人数增加和人才结构素质的优化,可能导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
②货物贸易开放度与服务贸易开放度。实证结果表明:货物贸易开放度每提高1%,将导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下降1.34%;服务贸易开放度每提高1%,将导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089%。贸易开放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服务贸易开放度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效应是毋庸置疑的,这里不予赘述。货物贸易开放度增加意味着国内企业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压力,它要求企业应更多地开展重组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以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研发创新,效率提高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不断信息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的更多需求,从而吸收了部分服务出口,导致该项贸易出口额的下降。
③第一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会使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减少0.537%;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每1%的提高会给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业带来0.02%的额外收入。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劳动成本的相对降低,从而使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获得较低成本优势,有利于该项服务的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与农业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过程,这必然会给国内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导致部分服务出口转为内销,从而降低了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出口额。
④GDP增长率。由模型可知,该因素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是呈显著正相关的。一国GDP增长率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国内购买力增强,从而导致国内对社会服务的整体需求也越来越高,对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的国内客户需求,日渐成熟的国内客户,可以不断激发出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
⑤工业增加值。其每提高1%,如表所示,将会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产生0.552%的额外收入。在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工业增长意味着两化融合的深入。为有力支撑“两化融合”,我国政府一定会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业创造更多的内需市场空间。
⑥发电量。如表所示,每单位发电量的增加,会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0.806%的下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电力基础设施。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即尽管每年我国政府都会大力投资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但对已建成的电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因此,尽管总发电量增加,但并没有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总出口额的增加。
⑦高技术产业集中度。模型显示,产业集中度每提高1%,都将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额下降0.725%。这说明虽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成长的摇篮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它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并没有做出多大贡献。
纵观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有负向作用的因素主要是:(1)庞大的内需市场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的强大吸收能力。(2)电力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偏低。(3)整体质量水平低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起推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1)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结构的调整。(2)制造业的带动效应。
本文的研究只是作为一个初步的探讨,有较多地方尚需进一步推敲,改进。如解释变量指标选取的全面性,计量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对模型回归结果解释的合理性等,都会影响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判断。
尽管如此,本文所提供的实证分析框架,有助于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更为深入地研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从而做出比较。理解竞争力优势或弱势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国“有的放矢”地调整贸易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融入全球化,也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业的结构优化,良性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重要意义。
[1] 张军.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J].特区经济,2008,(3).
[2] 陈宪.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竞争力[J].财贸经济,2008,(1).
[3] 庄惠明,黄建中,陈洁.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3).
[4] 聂红,董瑾.中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 赵书华,韩菲.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论坛,2009,(3).
[6] 杨斌.我国软件产业多元化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09,(6).
F49
A
1005-5800(2010)11(b)-208-02
孙娜(197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营销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