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96例临床分析

2010-09-20 02:34陈玲玲江明荣周曙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7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儿科发作

陈玲玲 江明荣 周曙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儿科(518116)

新生儿惊厥发作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发生在新生儿期的惊厥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都更多见,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对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将新生儿惊厥列在不能确定为局限性或全面性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中的既有全面又有局灶性发作一栏内。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儿科自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96例新生儿惊厥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产科出生转入儿科28例,门诊收治36例,外院转入者32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胎龄<37周 22例,37~42周 46例,>42周 28例;出生体质量≤2500g 41例,>2500g 55例;日龄<7d 58例,≥7d 3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9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8例,低血钙2例。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性别、体质量、胎龄、日龄及病因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发作类型

根据国内对新生儿惊厥发作形式分类:①微小型:27例,表现为眼球强直性偏斜、眨眼或眼睑颤动,吸吮、咂嘴、流涎或颊一颌运动,四肢抽动,呼吸暂停;②强直型:19例,呈四肢强直性伸展,似去大脑强直姿势;③多灶性阵挛型:19例,肢体呈阵挛性抽搐,从某一肢体无固定顺序的转移至另一肢体;④局灶性阵挛型:9例,表现为局限性阵挛,常伴有意识障碍;⑤肌阵挛型:8例,表现为上下肢屈曲性一次或多次同步性抽搐,上肢比下肢明显;⑥两种以上发作形式并存:14例。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严格按照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利多卡因6mg/(kg·d),分3次加入5%葡萄糖10mL静脉滴注,持续1h,连用5~7d。对照组用给予地西泮0.01~0.05mg/(kg·min)持续静脉滴注,按发作控制情况调整地西泮静脉滴注速度,维持24~36h停用。

1.4 观察方法

两组病例均逐日检查体温、呼吸、心率和神经症状。同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采用鲍秀兰[1]编制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方法,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进行。

1.5 疗效判定

显效:惊厥在3d内完全停止。有效:惊厥发作减少,或开始良好而后又复发。无效:发作持续或死亡。

1.6 统计学处理

资料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比较以P<0.05为检验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止惊时间比较

治疗组止惊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利多卡因组治疗效果优于地西泮组,见表1。

表1 两组止惊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观察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9%,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行为评分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利多卡因组疗效优于地西泮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呼吸、心率、血压均无异常,部分患儿止惊后有嗜睡现象。治疗组个别患儿在滴药过程中有一过性刺激性咳嗽,止惊后查鼻咽部粘膜无异常。两组均无病例死亡。

3 讨 论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据统计收治于新生儿抢救中心的患儿,惊厥发生率约为20%。新生儿惊厥是指异常的、反复的、刻板的动作或行为,常表现为无定型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如呼吸暂停、不规则,两眼凝视,阵发性苍白或发绀,是新生儿死亡和导致后遗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实验结果证实,惊厥时因脑组织中葡萄糖耗竭,减少了脑组织内DNA、RNA和胆固醇,妨碍蛋白质的合成,致使细胞分裂受抑制,影响了脑的生长发育。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惊厥,对保护脑组织极为重要。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生儿惊厥时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均上升,脑血流速度增加伴颅内压增高。利多卡因是一种氨基型局麻药,能通过血脑屏障,迅速起效,中枢镇静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具有降低颅内压作用。利多卡因治疗惊厥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Na+和K+的跨膜活动从而稳定细胞膜使其兴奋性降低有关[2]。大脑皮层对利多卡因特别敏感,静注利多卡因可抑制大脑皮层异常放电,迅速制止癫痫持续状态的抽搐发作,而不降低意识水平,对生命体征也无明显影响[3]。其性质稳定,不易破坏,穿透组织力强,在组织中扩散力强,疗效发生快,对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安全性大。本组利多卡因组个别患儿在滴药过程中有一过性刺激性咳嗽,止惊后查鼻咽部粘膜无异常,两组均无病例死亡。通过两组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利多卡因控制惊厥,改善预后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本组利用利多卡因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惊厥,取得满意疗效,但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情况,预防不良反应的产生。

新生儿惊厥危害较大,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了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应加强孕产妇的保健工作,加强新生儿期的护理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倡导新法接生、住院分娩,以减少窒息及引起新生儿惊厥原因的发生。

[1]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20-140.

[2] 贺印永.利多卡因治疗小儿惊厥15例报告[J] .临床儿科杂志,1998(16):100-102.

[3] 府军.常用药物新用途手册[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牡,1992:10.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儿科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圆梦儿科大联合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