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毛木耳栽培模式简介

2010-09-19 01:46:48汪彩云
食药用菌 2010年4期
关键词:墙式耳片丰县

汪彩云 李 勇

(1.江苏省丰县农业委员会,丰县 221700;2.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徐州 221121)

丰县毛木耳栽培模式简介

汪彩云 李 勇

(1.江苏省丰县农业委员会,丰县 221700;2.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徐州 221121)

毛木耳;摆袋法;栽培模式;丰县

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 (隶属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全县总面积1 449.7平方公里,人口113万。丰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境内有大沙河带状水库,全县水域面积28万亩 (1亩≈667平方米)。丰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左右,雨量适中,年降水量约630.4毫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优越。近年来,全县依托区位、资源和科技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蔬经济,实现了由粮、棉大县向林、果、蔬大县的转变。特别是利用该县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及丰富的板材加工下脚料、林果枝材和玉米芯等原材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白背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效益。

1997年丰县师寨镇村民从福建引进毛木耳试种,而后栽培规模逐渐扩大,已形成多个毛木耳栽培专业村,涌现了一批种植大户。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县毛木耳栽培量约1.1亿袋。丰县毛木耳为白背木耳,因其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笔者从2006年秋开始对丰县毛木耳栽培情况进行多次调查。现将该县毛木耳栽培模式总结如下。

1 栽培季节

丰县毛木耳栽培一般于11月下旬至元旦前后制袋 (俗称打袋子),灭菌 (俗称蒸袋子),接种。利用日光温室栽培的毛木耳,多在清明前后采耳;采用大棚栽培的毛木耳,多在谷雨前后开始采耳,8月采摘结束。

2 栽培场所及设施

可选择周围环境较好、地势较高、水源清洁、交通方便的开阔地带作为栽培毛木耳的场所。栽培设施建造依据个人经济条件,本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节本增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栽培设施类型。大多数农户建弓形大棚,少数农户利用栽培蔬菜的日光温室栽培。弓形大棚结构与蔬菜大棚结构相似,棚内用水泥棒作立柱,大竹竿作脊梁。水泥杆下部入土,上部顶在脊梁下。大棚长50米,宽8米,高2.8米;门宽2.4米 (对开2扇门),高1.8米。大棚山墙用空心砖垒成,山墙的上部留几个通风口 (有预留通风口的空心砖)。

3 培养基配制

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的价格年度间有变化,以节约制袋成本,兼顾高产高效为原则,灵活选用栽培原料,采取合理的配方,实现节本增效。除松、杉、樟等木屑外,几乎所有的阔叶树种的木屑均可利用。本地多采用杨槐树、梨树、苹果树、桑、柳树、榆树、榉木、杨树等木屑。为节约制袋成本,有条件的栽培户原料早作准备,春节前开始陆续购进木屑。木屑购进后,人工过筛 (俗称筛锯末),筛出木屑中夹带的木条、木块等物,然后露天堆积,自然发酵,一直堆到制袋时。

常用配方:木屑60%,玉米芯15%,棉籽壳15%,麸皮7%,石灰1.5%,石膏1.5%,含水量为60%。制袋前将培养料按比例备好后,自下而上按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麸皮、石灰、石膏的顺序一层一层堆成长方形。先用自走式拌料机拌一遍,然后用带水管可加水的拌料机拌一遍,再用自走式拌料机拌一遍,接着用装袋机制袋。

4 装袋、灭菌和接种

用折径17.5厘米,长42厘米或4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 (墙式栽培用长42厘米的料袋,夹袋栽培用长45厘米的料袋)。事先用细塑料绳将料袋一端扎紧,制袋时,用装料机装料后再扎紧料袋另一端。42厘米长的料袋装湿料1.7千克,45厘米长的料袋装湿料1.9~2千克。料袋制好后,装入蒸料池中灭菌。

灭菌要求大火加温,尽快升温至100℃,并保持14小时。停火后5~6小时出袋,搬运到大棚内自然散热冷却。大棚使用前要清理消毒。灭菌期间正值冬季,要经常检查锅炉使用状况,发现管道结冻等异常时,应立刻检修,以免发生锅炉爆炸事故。

接种前用 “一熏净”熏大棚内密闭的接种空间,确保无菌接种。用烟熏剂熏棚时,应注意操作安全,以免因使用烟熏剂不慎,引起烧棚烧袋。熏棚处理过5小时后,工人进棚,先用温水洗手,再用消毒酒精洗手后接种。菌种袋外表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接种工具用消毒酒精擦洗。菌袋两头接种。一包菌种接28~30个栽培袋。

5 发菌期管理

接种结束后,将菌袋摆在大棚内,墙式摆袋,摆8~9层,每垛 (即墙)菌袋间留10厘米空隙,以利通风散热。发菌期要调节好大棚内温度,使菌袋内菌丝早吃料,早封口,早封面,减少杂菌污染。一般情况下,接种后10天左右菌丝过肩,45天长满袋。发菌期间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应及时拣出,携带出棚外,在远离大棚的地方,深埋或烧毁。毛木耳发菌期正处于寒冷的冬季,空气干燥,且多刮风,大棚覆盖物及大棚内多为易燃物,应注意防火。

6 出耳管理

6.1 菌袋进棚及摆袋 发菌结束后,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和大棚保温设施,选择晴好天气,将发好菌的菌袋运至出耳棚内。出耳棚在进菌袋前,要清理干净,地面、空间用杀菌杀虫剂处理。开始摆袋前先在地面撒石灰。摆袋时间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气温稳定在0℃以上。丰县毛木耳菌袋摆放(即摆袋)方式有3种:墙式、三角垛式、夹袋式。为实现节本增效,摆袋方式可依据毛木耳栽培量的多少、大棚面积、大棚保温情况、个人兴趣等灵活选用。

(1)墙式摆袋法。菌袋全部横向摆放,两头划口出耳,一般摆9~10层 (图1)。优点:单位面积摆袋量大,摆袋速度快且管理方便。缺点:上下层相邻菌袋划口距离较近,下层耳基、耳片易受上层耳片影响,生长较慢。

图1 墙式摆袋法

(2)三角垛式摆袋法。菌袋交叉呈三角式摆放,一般摆7~8层 (图2)。在菌袋外侧面斜划口出耳,优点:采耳方便,耳片生长期间通风好,耳片形状好。缺点:占用空间较大,出耳中后期容易倒垛。

图2 三角垛式摆袋法

(3)夹袋式摆袋法。菌袋横放,2个菌袋紧挨着并排摆成一层,依次向上摆10层,菌袋外侧相对着竖放2根细竹竿或细木棍 (杨树加工板坯后余下的芯木),用塑料绳将细竹竿固定,菌袋被夹在2根细竹竿之间,即为夹袋。一垛共20个菌袋,垛间相隔一定距离,并用细竹竿将垛与垛固定 (图3)。在菌袋外侧面斜划口出耳,优点:前期产量高,耳片形状较好,采耳方便。缺点:需投入加固材料和人工,摆袋速度较墙式慢。

图3 夹袋式摆袋法

6.2 适时划口 一般在清明前后划口。划口多选择晴天。划口前大棚内地面、棚顶和菌袋划口处喷克霉灵和链霉素,待袋口处药液晾干后划口。墙式摆袋出耳在菌袋两头划口,每头各划不连续的、分布较均匀的4刀,划口长2~3厘米,深3~5毫米。三角垛式、夹袋式摆袋出耳在横放的菌袋身上向外的一侧斜划长5~6厘米的口出耳。一个菌袋划4~5刀,刀口与刀口之间的距离相近。

6.3 保温增湿催芽 划口后调节大棚内温度在16~23℃,以20℃左右为好,利于原基形成。划口后3天向大棚空间喷雾状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一周后划口处封口,10天左右耳基形成。耳基形成后,中午小通风,晚上封棚,一天喷2遍雾状水,时间分别为上午10时至11时、下午2时至3时。

6.4 中耳期管理 耳片开片至2~3厘米时加大通风量,晚上通风口不关。根据耳片生长、天气和大棚内的温度状况,适当补水。水分供应不足,耳片生长缓慢;水分过多,也不利于耳片生长。有个别栽培者为促使耳片快速生长,晴天喷大量水,并且不及时通风,使中午棚内高温高湿,引起部分幼耳鼓涨成泡状,颜色变深并产生裂口,裂口处流出的粘液沾到下面的耳片上,使下面的耳片腐烂,并易招引菇蚊为害。因此,耳棚内喷水后要适当通风,切不可使耳片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状态。耳片生长期间,若遇附近大田作物喷药,要事先把棚膜放下,待喷药结束半小时后再把棚膜揭起,以防造成药害。耳片生长期通风时,切忌大棚外面的风直接吹拂耳片,以免耳片失水变干。丰县毛木耳栽培大棚两侧多采用稀疏的草苫遮挡,既通风又适当遮阴。大棚内喷水时,可向草苫上喷,以增加棚内湿度。

7 采收

当耳片长到直径10~14厘米,呈紫褐色,刚有点翘边,耳片腹面有一层薄的白粉时,为采耳适期。第一潮耳多丛生,耳片的成熟度不同。一般先挑采大的,一潮耳挑采3~4次。采收的耳片放入专用塑料筐内,运至晒场,及时摊晒。耳片遇雨水易腐烂,失去商品价值。晒耳期间切忌雨淋。

第一潮耳采收结束时,及时去掉菌包上划口处死掉的耳基 (俗称死芽子)、死掉的幼耳和含水过多、颜色较深的幼耳 (耳片在生长过程中受上面大的耳片的影响所致,俗称 “捂的”),随后进入下一潮耳的管理。若不及时清除死芽子,则会影响下一潮耳基的形成。

[1]张金霞,黄晨阳主编.无公害食用菌安全生产手册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郭成金主编.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一本通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丰县史志办公室.丰县年鉴200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墙式耳片丰县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新型装配墙式质量调谐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丰县为何层层“失守”?——“丰县事件”折射基层顽疾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8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8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丰县建立四项机制 强化烟花爆竹监管
习作点评
中国篆刻(2018年12期)2018-12-26 01:10:30
毛木耳不同出耳方式的比较试验
食药用菌(2017年4期)2017-08-02 08:00:30
热力管道墙式固定墩设计探讨
山西建筑(2016年8期)2016-11-05 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