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霞,吴 卫,张红颖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
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构成形式及装饰特点①
张北霞1,吴 卫2,张红颖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
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完成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从以动物纹为中心向以植物纹为中心的过渡。卷草纹的基本造型以作为主茎的“S”形曲线和作为枝叶的“C”形曲线在主体上相连接的骨架为基础,突出体现了纹样在节奏、对称和比例等构成要素方面的特点,以及由其构成形式所决定的卷草纹的装饰特点。
卷草纹;“S”形曲线;中国传统装饰纹
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魏晋时期根据异国的植物纹样创造出来的图案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唐代广为流传。日本人通常把这种带有卷曲连续的花卉图案,统称为“唐草”。所谓卷草纹饰,就是在一条连绵不断的“S”形波状曲线上,饰以各种枝叶、花卉,或者其它装饰纹样,构成一个图案化的特有纹饰。卷草纹饰真实而又简练地表现了植物的生命形式,是富有运动和节奏感的美的构成,象征宇宙万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1]纹样作为一种平面图案,依其组织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依其表现内容的不同,又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大类。[2]按这两种分类进行概括,中国传统卷草纹样是一种表现自然形的连续纹样,将自然形中的抽象形式作为构图基础,以一条“S”形波状曲线为主茎,结合“C”形曲线构成的枝叶、花果等形象,形成长度收缩自如,形式自由变化的带状纹样 (见图 1),并根据其装饰位置和整体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装饰特点。卷草纹体现了中国传统纹样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卢卡契认为:“纹样本身可以做这样的界定,它是审美用于情感激发的自身完整的形象,它的构成要素是由节奏、对称、比例等抽象形式构成的。”[3]卷草纹在形式上通过动静对比表现出的节奏感、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结合、对图案的比例划分等几个方面突出体现了纹样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作为中国传统纹饰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纹饰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1 初唐 自由卷草边饰(莫高屈第 334、392窟《敦煌图案集》第 94页)
对于卷草纹样的起源,各研究者说法不一,其中较典型的可以归为三种:一是源于早期的植物纹样,六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二是认为我国汉代铜镜边饰上的卷云纹是卷草纹的前身;[4]三是从国外直接传入本土,是一种外来纹样。在这里我们暂不追寻卷草纹的确切起源,仅讨论一下卷草纹在构成形式上的发展轨迹。
关于卷草纹“形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卷草纹由莲花纹和忍冬纹等植物纹样发展而来;其二是卷草纹“由传统的云藻纹发展而来,花叶的基本形状是类似小钩叶的小云头纹样式”[5]。此外,日本东方美术史研究者酒井敦子结合了上述两种说法,提出了“植物云气纹”这样的概念,虽然她只提到了“忍冬云气纹”,但按其所述,卷草纹的形成应该也与植物云气纹有关,或者说至少与她所谓的“忍冬云气纹”有密切的关系。[6]
从“形式”的起源上看,卷草纹也该与早期的某些动物纹样有一定的联系,这个联系应该归结于卷草纹中作为主茎的连续的“S”形波状曲线构成的骨架。如果从这个方向上审视卷草纹产生之前的其它传统纹样,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中国传统纹样,不论其表现内容是动物纹样还是植物纹样,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世界还是想象世界,纹样所采取的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化和抽象,用简化和抽象的方式达到图案化的目的,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规律的规则化和定形化的图形。在这样的图形中,总有一个点或者一条主线,使纹样本身有了一个骨架支撑,而以这个骨架为依托“排兵布阵”,形成的图形有主有次而又统一于一体。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就是以一对作为眼睛的点为骨架,围绕这两个点展开的图形。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多数纹样都是以线为支撑,从原始彩陶上的几何纹到后来的动物纹和植物纹,这一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线的构成方式和样式是多样的,有圆形、曲线形和螺旋形等多种,在曲线形构成方式中如果形象地概括,常见的就是“S”形和“C”形两种,而这两种都与卷草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卷草纹通常被解释为“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主茎上,又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者其它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既独立存在,又与整体视觉审美相联系的特有纹饰”[6]。而“C”形曲线虽不是卷草纹的主茎,但它常作为主茎上的分支和“S”形波状曲线紧密结合 (见图 2),也是卷草纹骨架的重要部分。
图2 北魏 忍纹边饰(莫高屈第 257窟两种《敦煌图案集》第 3页)
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具有“S”形波状骨架和“C”形骨架的纹样不在少数,原始彩陶上的带状纹样、商周的夔龙纹和鸟纹、周代的窃曲纹和环带纹、春秋战国时期的蟠形纹、汉代的云气纹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等,都具备了这种特点,其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卷草纹的出现。
与卷草纹在构成形式上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国内外都有学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的形成与汉代的云气纹有着较大的关联。忍冬纹和云气纹的关系在三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一是“将忍冬纹用类似云气纹的曲线表现出来”;二是“用云气纹中的瘤节状特征表现忍冬纹的叶”[6];三是用蝌蚪形和“C”字形表现忍冬纹枝叶的卷曲。因此,可以说,在形式上忍冬纹是云气纹和植物纹相结合的产物,忍冬纹的叶以“C”形曲线的形式和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主体相连接,忍冬纹“主体成为曲线叶片状”[6],此时的忍冬纹已经具有了卷草纹的雏形,唐代以后,通常称为忍冬卷草纹。从形成的时期上来看,忍冬纹的出现较之卷草纹要早些;从造型上来看,卷草纹是忍冬纹的发展和继续,唐代之后卷草纹正式成为中国传统纹饰中的重要角色。
卷草纹的构成经历了漫长的蜕变过程,最终以独特的姿态在中国传统纹样中脱颖而出,被广泛应用于各处。不论卷草纹的名称具体从何时出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卷草纹在唐代最为盛行。从敦煌石窟中可以大概窥探到唐代卷草纹风格的演变:初唐时期的卷草纹造型简练、线描简洁、主茎明确,形象的单纯化和平面化更加突出了主茎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卷草纹趋于复杂,花叶变化丰富,形成的态势浑厚有力;晚唐出现的卷草纹形象内容较复杂,技术上更加熟练,多种形象融为一体,使纹样更加丰富。[5]然而,不论卷草纹的风格如何变化,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没有发生改变,即作为枝叶的“C”形曲线和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在主体上相连接的骨架没有改变 (见图 3),由这种特征所决定的卷草纹的装饰特点也基本保持一致。
图3 卷草纹的基本骨架
卷草纹的主要结构即是一条“S”形波状曲线,饰以“C”状曲线的有代表性的植物花果,如葡萄、石榴、莲花、牡丹等,有时也穿插动物纹样,如龙凤、禽鸟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卷草纹构成形式为交杵形,即两个波状主茎向同一方向、不同的侧面互相缠绕成“8”字形(见图 4),主要形象放在正中位置,一般装饰在竖立的边饰中。[5]典型的卷草纹的构成形式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图4 西夏 边饰图案莫高屈第 409窟《敦煌图案集》第 220页
1.动静对比表现出的节奏感
在卷草纹的构成中,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是一条动态线,它以一个横置的“S”形为基本单元,首尾相连,可以根据装饰部位的需要做无尽重复,从而达到蜿蜒延伸的动态变化效果,使卷草纹本身具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同时,与其相连接的植物枝叶、花果都是以或正或反的“C”形曲线的形式出现,这个“C”形曲线相对于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而言是一条静态线,虽然它在每一个基本单元中都出现,但是在连续的卷草纹样中它虽重复而不连续。如果说“S”形曲线通过基本单元的重复和连续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那“C”形曲线就是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节奏感,即在卷草纹中通过动态曲线和静态曲线的对比表现出的节奏感。
2.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结合
卷草纹的基本构成形式是连续的、不对称的,无论卷草纹的简单或是繁复,它都是一个由“S”形波状曲线和“C”形曲线构成的单元形的重复。(见图 5)然而,独立分析这个单元形,可见其构成形式同时具有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两种对称形式巧妙结合,但又藏而不露;既迎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又避免了由直接的轴对称造成的僵硬感。如图 5所示,将卷草纹样骨架的基本单元形提取出来放在一个坐标系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它的波状主茎是一条正弦曲线。将此基本单元形以原点为界分为 a、b两个部分,将曲线B旋转 180度后得到的曲线 C和曲线A为轴对称,将曲线A旋转 180度后得到的曲线D和曲线B为轴对称。这样看来,构成卷草纹的基本单元形虽不是对称图形,但其中隐含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种构成方式,结构巧妙。
图5 卷草纹中的对称方式
3.对图案的比例划分
用曲线划分空间的图形最典型的代表是太极图,卷草纹中的空间划分与太极图一致。卷草纹构成形式中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将卷草纹的空间结构分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不论在这两个部分中填充的图案造型如何,其大体形状都是圆或椭圆形,它们都能和波状曲线的波谷和波峰相迎合,波状曲线似盖似托,与填充的图案紧密相扣,使整个卷草纹结构严谨充实。同时,“C”形曲线起到了连接作用,将圆或椭圆形的填充图案和波状曲线连接到一起,既加强了卷草纹构成上的整体性,又赋予其更强的动感。
卷草纹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的装饰特点,“S”形波状曲线构成的骨架决定了它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在装饰上多为边饰。同时,也正是它的“S”形波状曲线构成的骨架赋予了它灵活多变的特点,即根据装饰位置的不同,可成直线、转角,也可成圆形、弧形,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变化无穷,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边饰纹样之一。
1.卷草纹在圆形或环形空间中的装饰
卷草纹因具有“S”形波状曲线构成的骨架,故可以首尾相连,装饰在圆形或环形空间中 (见图6a)。卷草纹可随装饰空间大小而随意改变长度,既能灵活变化,又能保持纹样的完整,是一种典型的二方连续纹样。同时,又因其构成形式的非轴对称特点,使纹样具有极强的动感,散发出勃勃生机。
图6 a 盛唐 卷草圆光莫高窟第 217窟 《敦煌图案集》第 164页
图6 b 初唐 藻井一角莫高窟第 334窟《敦煌图案集》第 78页
2.卷草纹在方形空间装饰中的转角处理
卷草纹在方形空间中作为边饰出现,特点体现在转角处。常见的有两种方式:方式一如图 6b所示,以对角线为轴对称,将原来装饰在“C”形曲线上的花卉进行变形,在转角处形成轴对称形式,使纹样统一中有了变化;方式二如图 6c所示,在转角处形成波状曲线的连接。
3.卷草纹在矩形装饰空间中的对称方式
在长方形空间中,通常是以横竖中心轴线为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值得注意的是,卷草纹不论是以中心轴线为对称还是以对角线为对称,都要借助花卉纹样来实现。以花卉纹样为中心,向两个相背的方向上延伸,最终以枝叶或花卉结束。这和古建筑屋顶上的脊饰类似,中间的花卉就是纹样的“分水岭”,有了这个“分水岭”,本身并不对称的卷草纹样就能以它为中轴左右展开,从而达到整体装饰上的对称效果。
图6 c 盛唐 藻井一角莫高窟第 319窟《敦煌图案集》第 108页
卷草纹从开始形成到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众多的传统纹样中,作为后起之秀的卷草纹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是卷草纹在“意味”上所表现出的审美情感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和思想的进步,进一步说,纹样的演变背后隐含着文化的进步;其二是卷草纹在“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众多纹样的发展、衍变和结合,可以说它是“纹样”这种符号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构成形式上比较成熟,从而能被自由广泛的应用;其三是卷草纹本身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它在一种静止的环境中以波状曲线的主茎和翻腾的“C”状曲线花叶创造动态的效果,显示出勃勃生机,使纹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1]吴 卫.凤凰古城民居脊饰特征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2).
[2]李砚祖.装饰之道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6.
[3]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 [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7.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5:172.
[5]霍秀峰.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 [J].敦煌研究, 1997(3).
[6]酒井敦子.南北朝时期的植物云气纹样[J].李静杰,译.敦煌研究,2003(2).
责任编辑:卫 华
The Composition Form and Deco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rling GrassDecorative Pattern
ZHANGBeixia,WU Wei,ZHANG Hongyin
(School of PackagingDesign and Art,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nan,Zhuzhou 412008)
Curling grass decorative pattern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its for 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which has experienc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 transition from the animal pattern to the plant pattern.The basic shape of curling grass decorative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main connection skeleton of the main stem of the“S”shaped curve and branchesof the“C”-shaped curve.The decorativ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hythm,symmetry and proportion aswell as the decorative features in the curling grass decorative pattern deter mined by its composition for m are all emphasized.
curling grass decorative pattern,composition form,the“S”shaped curve,decorative features
J022
A
1674-117X(2010)04-0126-04
2009-11-20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卷草纹样视觉形式语言研究”(08K005)
张北霞 (1979-),女,甘肃古浪人,湖南工业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学理论研究;
吴 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文化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张红颖 (1982-),女,河北保定人,湖南工业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