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顺应的角度解析隐喻的运作机制①

2010-04-07 23:01谢睿玲
关键词:隐喻语境交际

谢睿玲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7)

从语境顺应的角度解析隐喻的运作机制①

谢睿玲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7)

语境顺应理论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因素中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需求。隐喻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说明隐喻的工作机制方面的不足,为隐喻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隐喻;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

一、引论

隐喻源于法语 metaphor和拉丁语 metaphora,意为“转义”,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1]。对于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2]。他的隐喻观对后来的隐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上通常称为“替代理论”和“比较理论”的隐喻理论实际上都来源于他[3]。

隐喻的研究可以分为修辞学传统、哲学传统和语言学传统等三类[1],包括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柏拉图的“隐喻教人如何花言巧语,是真理的大敌”、本旺尼斯特的“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和乌尔曼的“从意义变化和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等理论。

综观三种研究传统,不难发现尽管心理学家、认知语言学家、史学家等都从不同方面丰富着对隐喻的认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隐喻的产生机制和理解机制,对于其运作机制的论述相对较少,且莫衷一是。例如,修辞学传统认为隐喻的产生是由于修辞的需要,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简单、狭隘,不足以说明人们使用隐喻的动机”[4];Richards和 Black的“互动理论”、Fauconnier的“合成理论”等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隐喻的系统性,但皆因其旨在解释隐喻意义产生的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故对隐喻系统性的阐释不够尽如人意;Lakoff等人(1987)提出的“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未能充分说明隐喻的理解过程,“是对隐喻理解第二阶段所作的描述”[5]。从总体来看,这些解释理论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各有侧重,都有新发现;它们既互相重叠,又互相补充[5]。但其中任何一种理论,或将它们结合起来都还不能完全解释隐喻的特质。有鉴于此,笔者拟梳理现代隐喻理论中的相关研究,从顺应的角度对隐喻与语境的动态关系作初步探讨。

二、隐喻与语境顺应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孤立的词不可能成为隐喻,“我们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6],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可能产生。语境生成于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且受制于说话者与受话者交际的动态性,“语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7]。

隐喻的语境顺应是指交际过程中,隐喻的产生与理解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包括交际者即发话人(U)和释话人 (I)、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其中交际者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激活,从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语境的动态顺应性原则强调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产生的动态顺应关系[8],在隐喻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这些语境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决定发话人(U)和释话人 (I)所作出的语言选择,以下分别论述。

(一)隐喻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类:认知因素以各种概念化的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了沟通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桥梁,用于解释社会互动并影响到发话人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来组织其心理活动;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意志、信念等,体现了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的不同情感程度。

交际过程中发话人 (I)的认知活动时时刻刻都影响其隐喻的选择和使用,其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8],隐喻为交际者表达不同程度的情感、动机提供了多种选择。如例一[9]:

Too many professionally prepared resumes read like apitchfrom an old-timesnake-oilpeddler.

(Marc Silver)

(雇请职业枪手代写的履历念起来往往都带有老式江湖郎中的推销口吻。)

例句中,发话人 (U)对于枪手代写履历流露出一种抵制和蔑视的情绪,因此谈及此事的时候,下意识选择了含贬义的隐喻词——“pitch”和“snake -oil”。事实上,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不管是从无意识还是拥有高度自觉,都可以形成一个连续体,从心理角度讲,这两个隐喻词的使用涉及感知、表述、计划和记忆等心理因素,促使释话人 (I)联想到它们的含义:“pitch”是定调的基音,联想到提高嗓门,转义为“大肆宣传、努力推销”;“snake-oil”指江湖郎中所卖的液态万灵丹 (all-purpose curative),接近“狗皮膏药”,含有“假货赝品、骗人把戏”的意思,与“街头小贩”(peddlar)呼应,反映了发话人对此类事情的态度。隐喻使发话人(U)与释话人(I)的动机、意志、信念与心理世界相互顺应,达到了交际目的。

例二:

He is quite broody over his failure.

(他神情忧愁地思考自己的失败。)

发话人(U)意图传达一种沉闷忧愁的气氛和郁闷焦虑的情绪,这种认知心理因素的存在使他作出心理世界的顺应,也就是所谓的元语用意识,即交际者在选择语言、作出顺应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反应。此处被选用的隐喻词“broody”对应的同词族动词是 brood,指“孵蛋”。依照“孵蛋”的概念,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映现出一只正在孵蛋的母鸡,骑坐在蛋上,看上去一副忧伤和心事重重的模样。这种联想根植于人类的情绪记忆,是对曾经体验过的情绪的重新体验和唤起,“当某种事件引起个体较强的情绪体验时,对事件的感知同由此引发的情绪结合在一起,可以储存于人的头脑中。一旦相关的表象重新浮现,相应的情绪就会出现”[10]。

在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动机的驱使和影响来选择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这种概念化的形式通过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沟通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桥梁,从而有逻辑地构建语篇和实现交际目的,并且方便听话人理解语篇和推导自己话语的意义和交际动机[11],成功地传达了隐喻的内涵:某人蜷缩着身子,皱着眉头,焦急而忧愁地思考,盼望某个理想结果。

(二)隐喻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交际语境顺应观中的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 (so-cial settings or institutions)。从原则上说,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社会因素的范围是无限的。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12]。通过语言记录并世代传承下来。民族文化形态的不同,反映到语义层面,表现为语义的提炼和拓展路径上的种种差异。每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政治环境、民族个性、风俗习惯培植出不同的文化情感和民族心理。特定的文化把特定的民族特征烙入其语言中,语言使用者作为社会的人,他们的语言必然会受到这些社会文化习惯的约束和制约。当需要表达某个概念时,人们就会根据需要,从两种或多种语言中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13],如例三[9]: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ll espoused‘industrial polices’,on the basis ofwhich the labor,the management and the administration will pool their efforts to repel foreign competition so thatAmerican workerswon’t become what Lee Iacocca of Chrysler describes as‘double-cheeseburger-hold-the-m ayo’king.

(Kenneth R.Sheets)

(竞选总统的候选人都呼吁制定“产业政策”。根据这个政策,劳方、资方、政府要携手努力,击退外国人的竞争,以免美国工人像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艾科卡所描写的,成为不涂蛋黄酱的特大双份乳酪包。)

不管是总统竞选人或者公司董事长,在公开发表见解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言论被认为合理而能够接受,否则颜面扫地不说,还易导致公众的反对与嘘声,断送自己的前途。因此他们使用隐喻也力求确切实在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这是由其社交世界,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民族性格、行为准则和规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为了与社交世界相互顺应,发话人 (U)会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从储存于大脑中的备选项中做出选择——‘double-cheeseburger-hold-the-mayo’king,意思是“不涂蛋黄酱的特大双份乳酪包”,指选料很好,但缺乏必要调料,终不能成为美味的上乘食品,隐喻美国的产业界素质堪称上选,但缺乏政策扶持,难以应付外国竞争。

此外,有目的地使用隐喻以顺应同一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的亲密程度包括知识、信仰、意图和态度等等,也是隐喻对社交世界顺应的体现。科恩认为,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亲密程度[14]。隐喻性语言只有在对相互之间的知识、信仰、意图和态度等都非常熟悉的人们之间才能理解,是“使一个语言社团的成员具有从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 to)的基本手段”[15]。如监狱犯人之间、黑社会成员之间、士兵之间、学生之间等都有一套独特的隐喻话语。下指代“性活动”的隐喻只有在“发明”这些词语的大学生之间才能被理解,如例四[16]:

to do the deadly deed

to play pipe

to beat someone with an ugly stick

to get some t rim

to do the nastry

to play hide the salami

to jump someone’hones

to ride the hobby horse

to give a hot beef injection

to throw the dagger

to do the bone dance

to do the wild thing

to bump fuzz

这些隐喻都回避了“性活动”当中的敏感字眼,是对社会文明准则和伦理规范的顺应。为了达到这种顺应,发话人 (U)会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从储存于大脑中的备选项中做出选择,既包括交际策略也包括语言形式,而隐喻词语的选择受交际策略选择的影响。各种选择最终服务于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下的交际目的。

从哲学、认知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个体行为,隐喻的选择是社会化的个体在社会规约制约下所完成的动态的过程。

(三)隐喻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隐喻对物理世界的顺应主要包括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发话人(U)选择隐喻的过程正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顺应自己和释话人 (I)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即所谓的“人类中心说”[17]。例如,汉语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来对这样的命名活动进行了概括,并使用物理空间的“上”、“升”、“高”隐喻道德上的善、尊、成就或权力等象征性的含义,“下”、“落”、“低”隐喻“卑下”、“沉沦”、“衰亡”、“失落”等内涵;英语中的空间介词“at”,“on”,“in”原是表示空间方位的“点、面、体”,但是也可以隐喻到时间概念域当中,at表示时间点 (point of time), on表示某事发生的 (或特殊的)时、日或时机 (period of time),in表示一段时间 (period of time)等等。不仅如此,介词“on”还可与其他名词连用隐喻某些特定的含义,如例五[9]:

High costs,weak earnings keep America’s secongd-largest ban holding company,the ChaseManhattan Bank,on knife’s edge.(Jack Egan&Eva Pomice)

(高昂的开支、微薄的盈利是美国第二家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处于十分焦急的状态。)

介词“on”设定了例句中不同事物的位置,也设定了那些无名无形之“物”的存在位置,在人与世界之间创造出一种意义和关系。“Knife edge”原义“刀刃”,“陡峭的刃岭”,介词和名词的配合选用,将无形转化成有形,展现了如履薄冰或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或极为微妙的状态。

例六:

Time hath,my lord,a wallet at his back.

Wherein he puts alms for oblivion.

A great sized monster of ingratitudes.

Those scraps are good deeds past,

which are devour’d.

As fast as they are made,forgot as soon.

As done.

——TRO ILUS AND CRESS IDA, ACT5, SCENE3.W illiam Shakespeare

(我的将军,时间负着一只庞大的布袋,

里面装着被寡恩负义的世人所忘却的丰功伟绩。

那些湮没的美绩,

在它们被创造之时即遭埋没,

于完成之际便被忘却。)

由于时间本身的特殊性;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够为人们所感应,因此古往今来对它的描述往往离不开比喻,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等。莎士比亚则独出心裁将时间隐喻成乞丐。对此赫斯特指出:“这里的隐喻化拟人并不是指自然世界。时间作为一个忘恩负义的乞丐的意象不能在物理时空中出现,在阅读这一隐喻时,我们并不为时间并非乞丐这一点所困扰,就如看《哈姆雷特》时并不为鬼魂并不在物理世界出现这一事实而感到困惑”[18]。换言之,以上诗句通过空间形象的构建,使其成为理解隐喻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隐喻成确实存在的具象,这样不但不会感觉突兀,反而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结论

语境顺应从语言的选择与顺应出发,描述和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及其心理机制、社会文化以及时空观念等因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隐喻与语境之间的实质:隐喻顺应性由动态语境决定,通过隐喻词汇的语用功能使得人们能在认知语境条件下激活共有知识,使之生成与交际语境相关联的言语意义,体现了隐喻表达和理解的最佳选择。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看,隐喻的产生不仅是一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方式,而且是人类认识事物、思考事物、运用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3).

[2]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一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3]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2004(3).

[4]李海辉.隐喻的关联性解释[J].外语教学,1999(4).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6]Ricoeur,P.The Rule ofMetaphor:The Creation ofMeaning in Language[M].Routledge&Kegan Paul.2003:58.

[7]尹丕安.顺应—关联连续体下的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

[8]鞠 红,戴曼纯.低调陈述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9]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44,47,78,80-81.

[10]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27.

[11]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12]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13]Myers-scotton,C.M.Socia l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4]Cohen,T.Metapho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imacy. In Sacks(ed.)1978:18.

[15]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59.

[16]束定芳.论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 [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1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8]Hester,M.M.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M]. The Hague:Mouton,1967:73.

责任编辑:李 珂

Contextual Adaptability on theW orkingM echan ism ofM etaphor

XIE Ruiling,ZHOU Qio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412007)

LinguisticAdaptation Theory holds that the use of language should adapt the context,which enablespeople to choose linguistic expression to meet their communication purpose.Thispaper suggests a contextual adaptation ofmetaphor on the basis of the Adaptation Theory byVerschueren,proposing thatmetaphor is actually the outcome of linguistic choice which is inter-adaptable with language user’smentalworld,socialworld and physicalworld. It complements traditional theories in compensating a fuller and more satisfactory interpretation ofmetaphorworking mechanis m aswell a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explanation ofmetaphor.

metaphor;mentalworld;socialworld;physicalworld

H05

A

1674-117X(2010)04-0143-04

2010-03-22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隐喻产生机制的顺应视角研究”(09c355)

谢睿玲 (1975-),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隐喻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