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义变体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

2010-09-16 03:19
关键词:变体情态张力

汤 洁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从意义变体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

汤 洁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从意义变体这一独特的角度来解读分析语法隐喻,可发现,语法隐喻既具有强调又带有抑制的双重语义特征,同样是人们用来扩展语义,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方式。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隐喻这一范畴。

语法隐喻;意义变体;语义张力;语义特征

“metaphor”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中的“metapherein”,意思是转义。[1]116因此,隐喻在最开始就被看作是一种意义的转移。人们通常概念中的隐喻即词汇隐喻也正如此,突出的是隐喻是意义变体的观点,一般被描述为词汇使用的变异:单词被说成是转义使用了[2]。

因而,当语法隐喻这一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将其与词汇隐喻进行对比,试图用词汇隐喻的概念来理解它。结果却发现,语法隐喻一直被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和学者们看作一种形式变体,和词汇隐喻是意义变体的概念截然不同。疑问由此而生,既然是一种形式变体,为何要冠以隐喻这一名称呢?这是很多语言学初学者的疑惑。

本文在总结归纳语法隐喻这一术语的提出和理论完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张力以及语法隐喻的双重语义特征,从意义变体这一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语法隐喻,从而有别于以往主要是从形式变体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语法隐喻现象。同时也进一步确证,语法隐喻确实是一种隐喻,与词汇隐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隐喻这一范畴。

一、语法隐喻术语的提出和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面对隐喻研究热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 (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最后一章提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即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自然的表达形式 (称为“一致式”)有时会转换为一种非自然的表达形式(称为“隐喻式”),这便是语法隐喻术语的由来。该书还进一步指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的不同,即“不是看所给表达形式意义的变化,而是看已知意义的表达形式的变化。”

然而,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定义在语法形式的变异上似有不当:一是形式变体归属于隐喻这一意义变体的概念之中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二是使紧随其后的该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将语法隐喻看作一种形式变体,而忽略隐喻的转义层面,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侧重点,系统功能语法隐喻观没有引起其他学派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4]。

随着研究的扩展,系统功能语法学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理论上的不足,包括 Halliday&Matthiessen在内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和学者进一步提出,语法隐喻不是体现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表达同一意义的一个形式变体,而是体现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表达复合语义选择结果的一个形式兼意义的变体。[5]

虽然承认隐喻式与一致式在意义上有区别,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和学者们过分强调它们之间在意义上的同一性,而“没有重视两类表达式之间意义上的区别”[6],从而导致对语法隐喻是意义变体这一部分描写不充分。接下来,我们尝试从意义变体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

二、从意义变体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

对照词汇隐喻,分别考察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张力情况和双重语义特征,可以深入解读语法隐喻的意义变体本质。

(一)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张力

语义的张力即是语言的反规范化和陌生化。语言的魅力就在这种陌生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张力也为语言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般来说,隐喻在本质上是语言中的第二序列现象,即只有对照于一个相对应的非隐喻表达才能被标记为隐喻表达。因此,隐喻义与非隐喻义之间的变化、对比甚至产生的语义张力是隐喻表达的一个特征。

从语义学和称名学两个视角来研究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变化,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隐喻所具有的语义张力这一典型特征在语法隐喻中也存在,并且在张力表现性和丰富性上比词汇隐喻更有优势,从而进一步确证语法隐喻确实是一种隐喻。

1.词汇隐喻的语义张力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词汇隐喻。为了从总体上了解隐喻义和非隐喻义之间变化、对比所产生的语义张力这一本质特征,我们以一个熟悉的词汇隐喻开始,以下面一组例句的变化为例:

(1)a.The bosswill s weep out the seniorworkers.

b.The bosswill di smissthe seniorworkers.

c.You’ve got to sweepthe snow from the steps.

在这组例句中,a和两个非隐喻表达相对比。在(1a)和 (1c)的对比中,保持不变的元素是单词“sweep”。这个对比中强调的是:词汇隐喻是词的选择性使用,与这个词的字面义使用相对应。在这组对比中,s weep隐喻地表达了一个它本没有的意思:“to dis miss”。这个对比的角度被称为语义学角度,因为起点是一个特定的形式或者表达,并且中心问题是:这个形式表达了或者能够表达哪几种意义?另一种互为补充的角度为称名学的角度,在这儿,起点是一个确定的意义,如“解雇某人 dismiss someone”,核心问题是:这个意义是怎样或者能够怎样表达?(见图 1)

图 1 从两个角度看词汇隐喻的语义张力

图 1中,由表达形式到意义的行进过程用向上的箭头指示。从这个角度,隐喻建立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意思这一变异基础之上,如词素“s weep”。由意义到表达形式的行进过程用向下的箭头指示。从这个角度,隐喻建构(1a)和非隐喻建构 (1b)形成对照。这一对对比中保持不变的是“dismiss”这个总体意思。从这两种角度我们可以清楚看出 (1a)中 sweep这个词汇隐喻与其非隐喻表达之间变化对比所产生的语义张力。

2.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张力

语法隐喻包括两个主要类型: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中固有的变化同样可以根据词汇隐喻这一双重角度的研究框架来阐释。

1)概念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张力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指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 (process)或性状 (quality),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我们以一个概念语法隐喻的句子为例,同时也一并列出与它相对照的非隐喻建构:

(2)a.Mary’s arrival in Nanjing surprised his friend.

b.Mary arrivedin Nanjing.

c.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surprised her.

2a是概念隐喻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名词词组Mary’s arrival in Nanjing指示一个过程义而不是默认的实体义。而2b和2c都是一致性的表达因而为非隐喻建构。如在 2c中名词词组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一致性地体现实体义。这是从语义学角度的分析。

从称名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应该以“过程义”为起点,然后考查这个意义在语言中可以被什么样的形式所表达。在这组例子中,小句 2b就被认为是过程义的默认的(一致式的)、非隐喻式的表达。而默认意义为实体义的名词词组就被认为是过程义的一种可能的隐喻性构筑。同样的,这两个角度分别由图 2中向上和向下的箭头指示出来。

图 2 从两个角度看概念语法隐喻的语义张力

从图 2可以清楚看出概念语法隐喻中所具有的变化和对照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语义张力。

2)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义张力

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隐喻指的是被选用的语气不是表达它通常表达的意义,而是表达另一种意义。[1]39仍然以一个典型的语气隐喻句子为例,同时也一并列出与它相对照的非隐喻建构:

(3)a.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b.Close the window please.

c.Was the window close?

3a这样的句子被认为是隐喻的,因为命令的语义是通过疑问句来表达的,而不是用其默认结构祈使句来表达的。这是从称名学的角度来分析,见图3向下的箭头。

图 3 从两个角度看人际语法隐喻的语义张力

同样也可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从这个角度,语气隐喻是建立在某种类型的语气(尤其是疑问语气)表达的使用之上。这种类型的语气形式表达了被认为是非默认的意义:比如 3a中用疑问句来表达命令的意义,而不是默认的疑问意义,从而构成隐喻义,见图 3中向上的箭头。从图 3可清楚看出语气隐喻中所具有的变化和对照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语义张力。

人际语法隐喻中的情态隐喻也是如此。情态隐喻指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情态意义,即将情态意义以命题形式表达出来。[3]表现形式主要为“It seems that…”,“I think…”,“It is likely…”之类的句型。例如:

(4)a.It seems likely thatMary knows.

b.Mary probably knows.

c.Another rise in prices later thismonth is quite likely.

4a这样的句子被认为是隐喻的,因为情态意义是通过小句形式来表达,而不是通过情态副词、情态动词或谓语的其他延伸部分来表达。因此情态意义的可选择性结构有了默认的非隐喻结构 4b和一个隐喻结构 4a。

同样,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情态隐喻是建立在某种表达的特别使用上。4a中的小句形式不是构筑命题义而是构筑情态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隐喻结构。因此同语气隐喻一样,情态隐喻中也存在由变化对照所产生的语义张力。

如此,通过将两个主要的语法隐喻类型,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与人们更为熟悉的传统的隐喻类型即词汇隐喻的比较和分析阐述,可以看出语法隐喻的隐喻本质。同词汇隐喻一样,语法隐喻也是一种意义变体,存在着语义张力这一典型的隐喻特征。

(二)语法隐喻中的双重语义特征分析

1.有所强调又有所抑制的复合语义特征

韩礼德[3]指出,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因为所选择的隐喻方式增加了语义特征。因此,无论是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它们所体现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语义特征,而是复合语义特征。应该说,这种复合的双重语义特征是有所强调又有所抑制的。

先看词汇隐喻。词汇隐喻的隐喻过程是指本义向隐喻义转化的过程。以 tableleg为例,他将“有生命的物体的一个身体部位”的本义中的部分特征跨域转移到对一件家具的描述上,因此隐喻义加强了本义中“一个竖直支撑的部位”这个语义特征,抑制了本义中“有生命力”这个语义特征,构筑一个复合语义:“一个竖直支撑的部位”义 +“家具”义。

语法隐喻是通过一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构建意思。这里不同的语法结构即为隐喻式。相对应的原有的语法结构则被称为一致式。Ravell认为,在一致式中,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而在隐喻式中,一个语法范畴体现双重语义特征。[7]如图 4所示:

图 4 Ravelli,1988

这说明,当语法隐喻地体现意义时,必然产生语义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因此,隐喻体现被视为语义复合体。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范畴的一致式,说 planets move(星球运动),也可以通过其隐喻式,说 planetary motion(星球运动)。在隐喻式中,motion既体现事物义,也体现其一致式中所具有的过程义,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只是在隐喻式中,事物义有所抑制而过程义有所强调。再如,我们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范畴的一致式,说 Tell me the truth,please.也可以通过其隐喻式,说 Could you tellme the truth?同样,隐喻式既体现疑问意义,又体现其一致式所具有的祈使意义,只是疑问意义被抑制而强调祈使意义。

因此,无论是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它们所体现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语义特征,而是有所强调又有所抑制的复合语义特征。只是在词汇隐喻中,有所强调又有所抑制的是本义中的部分语义特征,而在语法隐喻中,对隐喻体现中的双重语义特征有所强调又有所抑制。

2.双重语义特征扩展语义

在词汇隐喻中,人们运用隐喻,通过跨义域的映射实现以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交际意图。具有双重语义特征的语法隐喻同样也是人们用来扩展语义,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的方式。例如,在上文提到的planetarymotion这类名词化隐喻中,motion既体现“事物义”(Thing),同时也体现“过程义”(move),与一致式 planetsmove相比较,增加了客观性和权威性这样的语义色彩。这也是名词化隐喻在科技语篇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再如,在 Could you tell me the truth?这样的语气隐喻句中,无疑是增加了委婉礼貌的语义色彩,从而实现语者的特定交际意图。

因此,同词汇隐喻一样,语法隐喻也是扩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同时建构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通过上述词汇隐喻中语义张力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的隐喻本质。同词汇隐喻一样,语法隐喻也是一种意义变体,存在着语义张力这一典型的隐喻特征。同时,通过与词汇隐喻双重语义特征的比较分析,本文以为,语法隐喻这一意义变体也既具有抑制又带有强调的双重语义特征,是人们用来扩展语义,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方式。只不过语法隐喻中的双重语义特征指双重语法意义的特征而非词汇意义的特征。因而也进一步确证,语法隐喻确实是一种隐喻,与词汇隐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隐喻这一范畴。

[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0:341.

[3]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285-287.

[4]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25.

[5]M.A.K.Halliday&Christian M. I.M.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 Continuum,1999:189.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8.

[7]Ravelli,L.J.Grammatical metaphor:an initial analysis [C]//E.Steiner&R.Vel tman.Pragmatics,Discourse and Text:Some Systemically-Inspired Approaches.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8:133-147.

责任编辑:卫 华

Interpreting GrammaticalM 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Variation

TANG Ji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Nanjing Audit Institute,Nanjing,Jiangsu 210029)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analysisof grammaticalmetaphor(G 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variation,the paper interprets G 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variation.The semantic tension in G M is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lexicalmetaphor,using onomasiological and semasiological perspectives as two complementary viewpoints on metaphoricalmeaning in general.In addi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G M is of dual restraining and emphasizing semantic features,which helps expand meaning and realize specific intention of communication.Then it is confir med that as a metaphor grammatical metaphor helps form the category of metaphor together with lexical metaphor and is complementary with lexicalmetaphor.

grammaticalmetaphor;semantic variation;semantic tension;semantic features

H05

A

1674-117X(2010)03-0109-04

2010-04-09

汤 洁(1977-),女,汉族,江苏徐州市人,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变体情态张力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