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红
(长沙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003)
认知框架下 i n,on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
杨 红
(长沙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003)
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 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 in和o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 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所投射的目标域含时间、依靠(依据)、“是……中的成员”和状态。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认知语言学;空间隐喻拓展;意象图式;in;on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工具和表达方式,而且又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它将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目标域上,在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1]认知语法理论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陆标 (landmark)和路径 (path)三部分组成。[2]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表示空间关系的词在不同类型语言中表达方面的异同,揭示空间关系对于范畴化以及语义类型研究的意义[3-4]。国内不少学者从认知的视角对英语中的“up”、“down”、“in”、“on”和汉语的“里”、“中”和“内”等方位词的语义范畴及其形成规律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5-8],为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探讨“in”和“on”这三个空间概念所构建的非空间目标域,以及这些目标域是如何构建的。
语言在表达空间关系时,存在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即人的认知系统对空间结构进行抽象化处理,如动体和陆标一般被图示化为具体的几何图形,动体和陆标图示化具有不对称性,通常被简化为一个点。in即如此,其对动体的几何图形没有任何限制,任何维度、形状、大小的物体都可以充当。陆标图示则比动体更复杂一些,它既可以是点、线、面、体,还可以具有内在特征,如参照框架、方向等;in又是一个容器,on是一个平面。[8]英语中空间关系的表达,是将参照物的维度分为三类,并用不同介词来表达。
表 1 in,on的空间概念[7]
如表 1所示,英语中的空间关系分为“目的地”(Destination)和“处所”(Position),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例如:
目的地:He was so excited that he jumped onto the stage.
处所结果:He was on the stage.
目的地:I have no idea how he got into Iraq.
处所结果:He was in Iraq.
在表达参照物的维度上,“in”表达两维的“域”(如 people in the park),也表达三维的“体”(如 children in the hall),“on”表示一维的“线”(如beads on a string)和两维的“面”(如 sitting beside her on the sofa)。
(一)in的空间意义及其隐喻拓展
in的空间核心意义为“在……之内”,人们关于“内/里”的概念源于其自身体验,例如,人们摄入营养,吸入新鲜空气等,它在人的认知系统中被构建成容器图式,也称为里——外图式,是人类建立在对事物之间里外空间关系认知基础上的认知结构,其基本要素为里、外和边界,这三大要素构成一个完形结构,容器图式不仅是理解“in”的空间意义的基础,而且是构建其空间拓展意义的认知依据。依据Langacker[2]提出的“动体”、“陆标”和“路径”理论,根据“in”所涉及的动体和陆标的关系,in的空间意义至少包含以下两种。[5]
1.表示静态包含关系
(1)The telephone was in the little study on the ground floor.[9]
这句中的动体 telephone和 they分别静态地处于典型的具有明显边界的陆标 study之中,都是静态的绝对包含的空间关系。人们依据“里/外”的身体体验建构容器图式,对 in的这种“静态包含”认知意义被认定为其核心空间意义,根据所凸显的空间关系不同,其核心空间意义又被拓展为“从外到里的动态过程”。[5]
2.表示由外到内的动态过程
当表动态的动词和 in结合时,in“包含”的空间意义决定了动体的运动轨迹,动体和陆标的关系通过 in经由外及里的动态过程。例如:
(2)He put the papers in his brief-case.[9]
在这句中,动体 the papers在外力作用下被动经历的动态从最开始处于陆标 his brief-case和 the basin之外到最终处于这一陆标之中的过程。
在认知框架下,人们依据“里/外”的身体体验所建构的容器图式,在可直接理解的空间概念基础上,将 in的空间概念属性投射到其它非空间的和抽象的概念,如时间、状态、方式、趋势等。
3.表示时间
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空间概念的出现先于时间概念,in的静态包含空间意象图式被投射到时间,时间被隐喻成容器,形成表示时间范围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体现在动体和陆标引申的时间关系。例如:
(3)The doctor will be with you in a few minutes.[9]
在(3)中,事件范畴 being with you作为引申的动体,与陆标 a few minutes具有引申的非空间意义的包含关系,a few minutes被隐喻化为容器,表示being with you的时间范围参照点。
4.表示状态
in由其核心的静态包含空间关系被投射到非空间意义的状态这一范畴,状态被隐喻为容器,形成表状态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当动体处于容器中时,即被其包围并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例如:
(4) The conservatives wereonce more in power.[9]
这句的 in所涉及的陆标对动体的静态包含关系由空间域投射到权利关系域,引申的动体 the conservatives处于被投射的陆标 power范围之中,动体因此处于这种状态。
5.表示方式
in的核心静态包含空间关系还被投射到非空间的方式这一范畴,表示动体以某种方式 (即陆标)做某事时,即处于某种方式之中,其它则被排斥在外。例如:
(5)The note iswritten in French.
此句的动体 the notes处于引申的陆标 French和writing之中,而非陆标之外。
6.表示趋势
in还由其从外到内的动态过程这一空间意义投射到抽象的由外到内的运动或动作这一向心和集中的趋势这一范畴。例如:
(6)Bring in the flowers and put them on the table,my girl.
(6)句中的动体 the flowers也经历了从隐含的陆标 house之外到之内的动态过程。
(二)on的空间意义及其隐喻拓展
on的空间核心意义是“附着于…平面,且不被…所包含”。[7]例如:
(1)My feet are on the solid earth,now.[9]
(2)I admired the peeling paint on the ceiling.
根据“on”所涉及的动体和陆标的关系,人们在可直接理解的空间概念基础上,将其空间概念属性投射到其它非空间概念,如时间、依据、状态等。
1.表示时间
on由其空间核心意义“与平面接触”投射到时间概念上两个相互参照的意象,形成表示时间范围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体现在动体和陆标引申的时间关系,即时间点和时间段,表示“某一时段中的某一时间点”,或两个时间点的紧密接触。例如:
(1)This year’s event will take place on June 19th,a week earlier than usual.
这句的事件范畴 taking place作为引申的动体,与陆标 June 19th具有引申的非空间意义的平面接触关系,表示 June这一时间段的一点 19th,表示某一时段的某一时间点。
2.表示依靠或依据
on由其空间核心意义“附着于…平面”投射到非空间意义的“以…为支撑”,[10]即“在…方面依靠”或“依据…”。例如:
(2)He did iton the instructionsofhis supervisor.[9]
这句的动体 he由其空间域投射到陆标 the instructions之平面,表示“以…为依据”的隐喻拓展意义。
3.表状态
on的空间核心意义“附着于…平面”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处于…状态”这一范畴,状态被隐喻成平面,形成表状态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当动体处于某一平面时,即处于这种状态。例如:
(3)Crimes by teenagerswere on the rise.
这句中的动体 cr imes投射到引申的表动作的陆标 rise之平面,动体因此处于这一状态。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了“in”和“on”从空间意义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的隐喻意义,及其投射过程。“in”和“on”都可以投射到时间和状态目标域。但又由于各自的空间核心意义不同,它们所投射的目标域也各不相同:“in”投射到方式和趋势等目标域;“on”投射到依靠 (依据)和“是…中的成员”等目标域。若外语学习者能对外语词汇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势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21,117, 171,214.
[2]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77-298.
[3]Boweiman,M.&S.Choi.Shapingmeaning for language: Universal and language– specific in the acquisition of spatial semantic categories[C]In S.Levinson&M.Boweiman[A]LanguageAcquisition and ConceptualDevelop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475 -511.
[4]Levinson,S.,C.et al.“Natural concepts”in the spatial topological domain——adpositionalmeanings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An exercise in semantic topology[J]. Language,2003,79,(3):485-516.
[5]黄 洁. IN语义拓展的认知理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17-22.
[6]蓝 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
[7]武和平,魏 行.英汉空间方所表达的认知语义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7,(3):1-5.
[8]张金生,刘云红.“里”“中”“内”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考察[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8,(3):7-12.
[9]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4th Edition)[Z].Glasgow: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3:694-998.
[10]高 远,李福印.约翰.泰勒应用认知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 珂
The Study of OrientationalM etaphorical Extension of“in”and“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 ition
YANG Hong
(Depar 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3)
Based on the trajector-landmark pairing and image schema in Langacker’s“cognitive grammar”and Lakoff’s orientationalmetaphors,the orientationalmeaning and the projected orientational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in and on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is found that the image schema of in is a‘container’and is projected onto target domains,namely,time,state,manner and tendency and that of on is a‘surface’and is projected onto target domains,such as time,dependence,“a member of…”and state.It helps facilitat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alyzing the orientational extension meaning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uch preposition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orientationalmetaphorical extension;image schema;in;on
H030
A
1674-117X(2010)03-0117-03
2010-02-04
200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认知框架下 in,on,at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07-143)
杨 红(1966-),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副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