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蕊,张力为
运动员的自我损耗:干扰任务的实验方法探讨
董 蕊1,张力为2
探讨传统语词干扰任务是否可以移植到运动员群体。试验一采用语词干扰任务,30名运动员分成6 min无干扰基线组、6 min语词干扰组、9 min语词干扰组,探讨干扰时间与损耗效应关系。结果:3组在Stroop任务表现上不存在差异;完成任务的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不存在差异。试验二采用新研制的9 min比赛录像干扰任务,20名运动员分成9 min无干扰基线组和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探讨比赛录像干扰任务与损耗效应关系。结果:与无干扰基线组相比,比赛录像干扰组完成任务的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更高,Stroop任务上的色词不匹配反应时更长。这提示,新研制的比赛录像干扰任务是诱发运动员损耗效应的有效手段,该结果为运动领域的自我损耗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贡献。
自我损耗;损耗任务;注意控制;Stroop
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常常为了获得成功,而不得不控制自己的一些想法、行为和情绪[1-4]。如有些运动员努力想达到理想的竞技状态并告诫自己“千万别失误”;有些运动员在赛中对技、战术进行“刻意”改变;有些运动员努力控制赛前紧张情绪。运动员在自我控制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每一次控制付出代价,产生自我损耗,其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反。以Baumeist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提出了自我控制的有限资源理论,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支持了该理论。
Baumeisiter认为,人类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使用,那么个体其他自我控制所依仗的资源就会减少,比较难达到既定的自我控制表现标准,发生自我控制损耗,损耗的发生会导致其后的调节失败或降低[5]。
自我损耗的实验室研究多采用两任务范式[6-17]。研究者将研究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损耗组和非损耗组(或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要求其完成两个连续进行的任务1(损耗任务)和任务2(表现任务),损耗组在任务1中损耗自我资源,非损耗组不发生资源损耗,紧接着测量两组在任务2上的作业表现。普遍的结果是损耗组由于在前一个任务上消耗了自我资源,导致其在随后的任务中资源不足,从而表现下降。
常见的损耗任务主要包括抗拒诱惑、情绪控制、思维抑制、注意控制等。抗拒诱惑主要是美食诱惑[17-19]。情绪控制主要包括情绪抑制、夸大或自然流露[5-9,11-13]。思维抑制主要借鉴Wegner的白熊抑制任务[17-18,20]。注意控制主要采用Baumeiter设计的注意控制视频材料[5]。此外,损耗任务还包括划消e任务[17-18]、Stroop任务[21-22]等。然而不管是哪种损耗手段,关于损耗任务的持续时间,目前均没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探索,研究者大多采用实验操作的简便原则。
作者单位: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研室,北京100084。
现有关于自我损耗的研究,虽然涉及节食、种族偏见、选择决策、认知等多个领域,但研究参与者多为普通大学生,很少涉及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Muraven进了一项为期两周的纵向研究[23],发现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控训练,研究参与者的自我调控能力明显提升,且不易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运动员每天重复大运动量的训练,为取得优异的竞技表现需要抵制诸多诱惑和不良情绪;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他们需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和技术动作的控制。运动员可能比普通人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传统的损耗任务,能否成功诱发运动员的自我损耗?如果不能,通过研制新的损耗任务,找到适合诱发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实验手段,为运动领域的自我损耗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贡献,是本研究关心的焦点。
试验1采用Baumeiter的注意控制材料作为损耗任务,对其在运动员群体的损耗效果进行检验。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员30名(男性15名,女性15名),项目涉及自由式滑雪、田径、举重、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击剑、跆拳道等。运动等级全部为国家二级以上,其中国际健将4名,国家一级5名。年龄M=20.533,SD=2.750;运动年限M=6.200,SD=3.643。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为所有研究参与者编号,通过Excel产生随机数列的方式,将他们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区组。所有研究参与者的试验均在试验室完成,每次只有1人完成试验,以避免干扰。
2.2.1 试验材料 语词干扰视频。采用Baumeiter的注意控制视频,并根据试验对象,使用会声会影10.0软件对材料进行适当改动。视频的左面是一名女性在说话,右下角出现汉字,汉字内容为两个字的运动项目,宋体72号,黑色,每隔10 s变换一次。视频时长分为6 min和9 min。整个视频没有声音。
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包括两个题目:(1)你认为整个任务完成起来的难度是多大?(7点计分,1代表非常容易,7代表非常困难);(2)你认为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付出多大努力?(5点计分,1代表不需要,5代表非常努力)。
Stroop任务采用E-prime1.1版本软件自编Stroop程序,要求研究参与者对汉字的颜色和汉字的意义是否匹配进行判别,如果颜色与字义相同,例如红颜色的“红”字出现时,按“1”键进行反应;如果颜色与字义不相同,例如,红颜色的“绿”字出现时,按2键进行反应。呈现刺激的屏幕背景为黑色,刺激呈现为红、黄、蓝、绿4个中文颜色字。颜色字体为黑体80 Pt加粗。刺激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1 500 ms,刺激之间的间隔为1 000 ms。如果未能在这段时间内作出反应,视为错误。试验共设置108次反应,其中颜色和字义相匹配72次,不匹配36次[24-25],所有刺激随机呈现。
2.2.2 试验器材 ThinkPad X200笔记本电脑一台;纸笔;小键盘一个。
本试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损耗时间,包括3个水平:9 min语词干扰组、6 min语词干扰组和6 min无干扰基线组;因变量为Stroop任务测得的色词匹配、色词不匹配正确数和反应时。
首先,由主试介绍试验,并承诺所有的结果将严格保密,得到同意后方开始试验,试验前休息1 min。
第1步:Stroop任务的练习,所有参与者均练习20次。
第2步:损耗任务。要求研究参与者看一段视频。告知自我损耗组:“请你认真的看一段视频,注意,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屏幕的右面会出现一些文字,请你一定不要看这些文字,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视频左面出现的主角的脸上,一旦你的注意力分散了,看了屏幕下方的文字,请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屏幕中主角的脸上,并在纸上打一个√。”告知非损耗组:“请你认真的看一段视频。”视频持续6 min或9 min。
第3步:填写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
第4步:自我控制损耗的测试[25]。所有研究参与者在E-prime上进行正式的Stroop效应测试。
第5步:试验完成,向研究参与者表示谢意,赠送礼品,并解释试验的真正意图。
2.5.1 自我控制操控检查 以损耗时间为自变量,自我控制检查表的主观难度和主观努力程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损耗任务的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损耗任务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表2 损耗任务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的方差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6 min语词干扰组、9 min语词干扰组和6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损耗任务的主观难度和完成任务的主观努力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5.2 Stroop任务表现 以损耗时间为自变量,Stroop任务测得的色词匹配正确数、反应时、色词不匹配正确数和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正确数和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Stroop任务正确数和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表4 Stroop任务正确数和反应时方差分析表
由表4可以看出,6 min语词干扰组、9 min语词干扰组和6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Stroop任务上的匹配正确数、匹配反应时、不匹配正确数和不匹配反应时4个因变量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将传统的语词干扰任务应用于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并没有产生损耗效应。其原因可能在于干扰强度不够或运动员对语词干扰不敏感,故并没有导致运动员不断的运用自我资源努力的克制“冲动”反应。故研究2研制新的损耗任务,采用与实际比赛情境更接近的比赛录像,增加干扰材料的敏感性和强度,以检验其是否可以诱发运动员的自我损耗。损耗任务要求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故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心境状态,从而可能迫使个体去应对消极心境。这一应对过程有可能减少其在随后任务上的努力和动机,因此导致任务表现的下降[26]。研究一并没有对研究参与者进行心境检查,研究2将在其基础上加入心境检查以探讨心境作用。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员21名(男性10名,女性11名),由于其中一名女性不分蓝绿,故将其数据删除。项目涉及田径、举重、乒乓球、篮球、自行车、健美操等。运动等级全部为国家二级以上,其中国际健将1名,国家一级5名。年龄 M=21.250,SD=2.770;运动年限 M=6.600,SD=4.570。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为所有研究参与者编号,通过Excel产生随机数列的方式,将他们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区组。所有研究参与者的试验均在试验室完成,每次只有1人完成试验,以避免干扰。
3.2.1 试验材料 比赛录像干扰视频采用修改后的Baumeiter的注意控制视频。视频的左面是一名女性在说话(没有声音),右面为一场网球比赛片段,并配有中文解说。视频时长9 min。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同试验1。
《简式心境内省量表》(Brief Mood Introspection Scale,BMIS)。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包含16个条目,对这16个条目在“完全没有”、“没有”、“有一点”、“完全如此”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当前心境的描述,分别记为 1、2、3、4。其中条目 3、4、7、8、9、10、12和15为反向计分。孙拥军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构[27]。在本次测量中,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09。
Stroop任务。同试验一。
3.2.2 试验器材 ThinkPad X200笔记本电脑一台;纸笔;小键盘一个。
本试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损耗水平,包括2个水平: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和9 min无干扰基线组;因变量为Stroop任务测得的色词匹配、色词不匹配正确数和反应时。
首先,由主试介绍试验,并承诺所有的结果将严格保密,得到同意后方开始试验,试验前休息1 min。
第1步:Stroop任务的练习,所有参与者均练习20次。
第2步:损耗任务。要求研究参与者看一段视频。告知自我损耗组:”请你认真的看一段视频,视频的左面是一个女性接受采访,视频的右面是一场网球比赛的片段,并配有中文解说。注意,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请你一定不要看网球比赛,也不要听中文解说,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视频左面出现的主角的脸上,一旦你的注意力分散了,看了右面的比赛片段,请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屏幕中主角的脸上,并在纸上打一个√。“告知非损耗组:”请你认真的看一段视频。“视频持续9 min。
第3步:填写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和心境检查表。
第4步:自我控制损耗的测试[25]。所有研究参与者在E-prime上进行正式的Stroop效应测试。
第5步:试验完成,向研究参与者表示谢意,赠送礼品,并解释试验的真正意图。
3.5.1 自我控制操控检查 损耗任务的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5。
表5 损耗任务难度和努力程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对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和9 min无干扰基线组被试在任务的主观难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18)=4.086,P=0.001;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和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努力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18)=4.146,P=0.001。即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M=4.600,SD=1.506)对于任务的主观难度评定显著难于9 min无干扰基线组(M=1.900,SD=1.449),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M=3.900,SD=0.877)比 9 min无干扰基线组(M=2.000,SD=1.155)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完成任务。
3.5.2 心境检查 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与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简式心境量表上所得总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6。
表6 简式心境量表总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对简式心境量表的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t(18)=-0.930,P=0.364。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与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心境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5.3 Stroop任务表现 以损耗水平为自变量,Stroop任务测得的色词匹配正确数、匹配反应时、色词不匹配正确数、不匹配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Stroop任务正确数和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7。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
表7 Stroop任务正确数和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表8 Stroop任务正确数和反应时方差分析表
由表8可看出,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与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色词匹配正确数、匹配反应时、色词不匹配正确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匹配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F=6.077,P=0.024,η2=0.252。即 9 min 比赛录像干扰组(M=857.640,SD=118.258)比9 min无干扰基线组(M=751.734,SD=66.879)的不匹配反应时更长。
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被首次提出以来,已经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国外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然而,国内关于自我损耗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运动心理学领域的自我损耗。虽然被广泛使用的损耗任务,其损耗效果已经被大量研究证明,但绝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普通人群。因此,针对运动员特殊群体而探讨有效的损耗任务,对于运动领域自我损耗研究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Baumeister认为自我调节资源类似于体能,可以通过不同的调节活动被消耗,如思维抑制、注意控制、情绪控制等,当这些资源被消耗以后,自我功能也会下降。自我控制是特质性概念,而自我损耗是状态性的。本研究虽为试验室试验而非真实的运动场景,但以真实的比赛录像作为干扰任务,选择的试验群体来自大学生运动员,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特点。试验1的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注意控制任务,即6 min语词干扰任务,并不能成功诱发运动员的自我损耗,与已有文献中的普通人群相异,说明运动员的自我资源可能要多于普通人,运动员的自控能力要强于普通人。试验一采用延长注意控制时间的方式继续探讨损耗效果,结果发现,9 min语词干扰组与6 min语词干扰组、6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Stroop任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单纯延长时间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损耗手段。试验结束后,研究者对语词干扰组的运动员进行询问,他们认为视频中汉字的干扰影响不大,即使延长了注意控制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这可能与运动员每天都要进行注意力的训练有关。特别是对诸如跆拳道、击剑、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运动员来说,他们要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集中,随时注意对手的一举一动和场上形势的变化。语词干扰组与基线组在任务的主观难度和努力程度上不存在差异;两组在表现任务(Stroop任务)上的成绩不存在差异,均支持了上述观点。
Baumeister等学者对“自我控制”诠释的重点在于“克制”(override)与“改变”(alter),即个体由于尝试对以往行为、反应方式的修改,常常对随后或其他事件的控制表现产生削弱的作用,而削弱的原因在于控制过程是一个资源损耗过程[27]。因此,针对试验一单纯延长任务时间无效的结果,试验2通过提高干扰强度,使研究参与者反复的运用心理努力去“克制”其注意分散。结果表明,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比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损耗任务的主观难度上评价更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在Stroop任务上的表现要差于9 min无干扰基线组,即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比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Stroop任务上的不匹配反应时更长。心境检查表明,两组在心境状态上不存在差异,说明两组研究参与者在Stroop任务上的不同表现并不是由心境状态引起的。依据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控制损耗会使个体抑制无关刺激的能力下降。本试验结果说明,实施自我控制一段时间后,控制表现会受到不利影响。由于研究参与者对不匹配色词的反应需要实施自我控制,因此,前期控制的实施导致对不匹配色词的反应时延长,即前期资源的损耗导致控制资源减少,致使控制表现下降。而研究参与者对匹配色词的反应,需要较少的控制资源,故前期控制资源的损失对匹配色词的影响较小。这一结果也说明采用9 min比赛录像干扰任务,要求研究参与者不去看比赛及听解说,是自我损耗的一个有效手段。这一结果为运动领域的损耗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损耗手段。值得一提的是,试验2的比赛录像时间为9 min,并没有依据试验研究的简便原则,对任务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试验2选取的比赛录像材料为网球比赛片段,而研究参与者中并不包括网球运动员。试验结束后,研究者对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运动员进行询问,“是否将干扰的比赛录像换成和其专项相一致的比赛影响会更大”?不同运动员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个别运动员还反映,比赛中他们更易受赛场熟悉的音乐影响,会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建议研究者选择熟悉的音乐作为干扰刺激。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自我损耗模型认为人们在自我调控的能力方面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且具有跨领域的一致性[28]。本研究参与者的选取为方便取样,由于受条件所限,并没有考虑项目差异性的问题。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由于其专项的特点,在自我调控能力方面可能存在很大差异。选取适合不同专项的损耗任务,将有助于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此外,本研究仅仅探讨了视频注意控制任务,而损耗任务的手段还有诸如情绪抑制、思维抑制等,是否可以将这些手段有效移植到运动群体,还有待考证。
传统的语词干扰任务并不能达到损耗运动员自我控制资源的效果;9 min的比赛录像干扰任务是一种有效的损耗手段,即9 min比赛录像干扰组比9 min无干扰基线组在Stroop任务上的色词不匹配反应时更长。这提示,自我损耗效应因人而异,运动员群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可能需要采用干扰更大的任务才能诱发自我损耗。
[1]李玲.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37-138,153.
[2]姜霞.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状态焦虑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128-130,134.
[3]冯燕,魏真.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对策略的积极心理干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21-25.
[4]周成林,赵洪明.心理技术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67.
[5]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Muraven M,Tice D. Ego Depletion: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 252- 1 265.
[6]MuravenM,Tice DM,BaumeisterR F. Self- 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depletionpatter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74- 789.
[7]Schmeichel B J,Vohs K D,Naumeister R F.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and Ego Depletion:Role of the Self in Logical Reason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1):33- 46.
[8]VohsKD,BaumeisterRF,CiaroccoNJ.Self- Regulationand Self- Presentation:Regulatory Resource Depletion Impair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EffortfulSelf- Presentation Depletes RegulatoryResourc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4):632- 657.
[9]Vohs K D,Schmeichel B J. Self- Regulation and the Extended Now:Controlling the Self Alter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2):217- 230.
[10]Moller A C,Deci E L,Ryan R M. Choice and Ego- Deple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Autonomy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6,32:1024- 1036.
[11]Schmeichel B J,Demaree H A,Robinson J L,et al. Ego depletion by response exaggera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95- 102.
[12]Hofmann W,Rauch W,Gawronski B. And deplete us not into temptation:Automatic attitudes,dietary restraint,and self- regulatory resources as determinants of eat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497- 504.
[13]Inzlicht M,Gutsell J N. Running on Empty:Neural Signal for Self- Control Failure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8(11):933- 937.
[14]DeWallCN,BaumeisterRF,StillmanT,etal.Violence restrained:Effects ofself- regulation and its depletion on aggres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62- 76.
[15]Clarkson JJ,HirtER,JiaL,et al.When perception ismore than reality: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versus actual resource depletion on self- regulatory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8(1):29- 46.
[16]Vohs K D,Baumeister R F,Schmeischel B J,et al. Making choices impairs subsequent self- control:a limited- resource account of decision making,self- regulation,and active initiativ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4(5):883- 898.
[17]MuravenM,GagneM,RosmanH.Helpfulself- control:Autonomysupport,vitality,anddeple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44:573- 585.
[18]Muraven M,Shmueli D,Burkley E. Conserving self- control strengt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3):524- 537.
[19]Geeraert N,Yzerbyt V Y. How fatiguing is dispositional suppression?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procedural rebound and ego- deple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7,37:216- 230.
[20]Fischer F,Greitemeyer T,Frey D. Ego depletion and positive illusions:does the construction of positivity require regulatory resources?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33:1306- 1321.
[21]Wallace H M,Baumeister R F. The effects of success versus failure feedback on further self- control[J]. Self and Identity,2002,1:35- 41.
[22]袁东华. 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3]Muraven M,Baumeister R F,Tice D M. Longitudinal improvement of self- regulation through practice:Building self- control strength through repeated exercise[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9,139(4):446- 457.
[24]GovorunO,PauneBK. Egodepletion and prejudice:Separating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J]. Social Cognition,2006,24,111- 136.
[25]李爽. 自我肯定与自我控制损耗的关系[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6]HaggerSM,WoodC,StiffC,et al. 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model of self- control:a meta- 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4):495- 525.
[27]孙拥军. 自我控制损耗对运动员操作表现的影响[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28]BaumeisterR F. Ego depletion and self- control failure:An energymodel of the self's executive function[J]. Self and Identity,2002,1:129- 136.
Ego Depletion in Athletes:An Experiment Approach on Interference Task
DONG Rui1,ZHANG Liwei2
(1.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Division of Sport Psychology,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words interference task can be transferred in athletes.Thirty athletes,who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6min no interference baseline,6min words interference and 9min words interference,
traditional words interference task in experiment 1.The purpose of experiment 1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of words interference and depletion effec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groups on Stroop performance;Manipulation checks suggested tha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groups on perceived difficulty and effort of depletion task.In experiment 2,we introduced a new 9min game video interference task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me video interference task and depletion effect.Twent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9min no interference baseline and 9min game video interference task.The result showed that as compared with 9min no interference baseline group,game video interference group perceived more difficult and effort,and their word-color non-match reaction time in Stroop task was longer.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new game video interference task was an effective means inducing depletion effect of athletes.The result provided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researches on ego depletion in sport field.
ego depletion;depletion task;attention control;Stroop
G 804.8
A
1005-0000(2010)06-0541-05
2010-06-19;
2010-09-17;录用日期:2010-09-20
董 蕊(1984-),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