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斌,罗湘林
●综述与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何 斌,罗湘林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搜集代表性较强的所有成果,在其领域范围内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概括分类,总体把握体育文化研究的脉络。提炼出近30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由对比研究转向本土体育文化的发掘、研究内容趋于精深化、更加契合时代主题、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增多等发展特点。深刻反思在体育文化领域出现的体育文化研究主体的非均衡性、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单向关注、项目体育文化研究的缺乏、特定人群的体育文化研究较少等问题;由此对其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用以作为体育文化后续研究的参考。
改革开放;体育文化研究;回顾;反思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将体育作为一个带有争议性的空间,开始从文化视角对体育重新进行整体性的审视,从而开发出一个具有创新性和潜在发展趋势巨大的领域——体育文化研究。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引进西方先进理念和技术后,于80年代末才开始体育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纵观近30年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体育文化除自身已经构建起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体系外,同时将触角深入到经济、社会、传媒等诸多领域进行交叉综合研究,收获颇多,成果喜人[1-4]。但是,体系中的不足和空白处也日益突显,急需体育工作者的致力研究和填补。
把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特点和走向,有利于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体育文化研究形成总体认识,从而跟随时代潮流,掌握研究方向;有利于体育科研工作者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寻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文化研究领域的漏洞进行逐一排查,完善体育文化体系;有利于体育科研工作者将现在和过去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阶梯,从而不断创新,丰富体育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共有不下二百余种。关于文化最一般的理解认为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此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理念所认识到的体育文化也不尽相同。
对体育文化的定义,大多是从其母体文化学寻找理论支撑。有人认为:体育文化不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命名,也不是对某一学科群的概括,而是以体育意识为其研究对象,以揭示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选择趋向对体育演进的影响为其研究目的,介于文化学和体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5]。
也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体育文化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模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6]。
还有人认为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和敬神礼仪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紧密相联。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不自觉地融进了民族意识、情感意向等文化心理结构,作为历史的积淀,一代又一代地被继承、充实和定向,同时又被升华。人们在身体力行的体育活动中,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活动方式,一方面又发展了体育活动的主体,所以体育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7]。
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含概与体育相关的各类事物。综观近30年的研究内容,对它们进行综合、归类及提炼,主要可分为3个方面:一般体育文化研究、各单项体育文化研究和分块体育文化研究。此3大项之间双向沟通或单项连通,其麾下又包含数个研究小项,具体分类见图1。
图1 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及分类
以“体育文化”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收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核心期刊进行搜索获得1 393篇有关文献。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整理和研读,发现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几个显著特点。对所有文献按研究点进行年代划分,划出1980至1991年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和我国体育文化的概念思辨及框架构建。1991年后至今研究的主要内容都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实为成长期。
1.3.1 研究取向由对比研究转向本土体育文化的发掘并与时代主题更加契合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里程,自鸦片战争伊始,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渐觉醒,寻求转变。他们先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再是西方政府体制,最后终于回归于对本土文化的挖掘。20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西方先进理论、思潮大量涌入,对我国各领域都形成了巨大冲击。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在消化吸收外来理念和技术的同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国外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力求追述导致中西差异的历史渊源,探究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统计20世纪80年代的所有文献,关于中外传统体育文化差异的文章占该年代文章总量的34%,90年代相关文章数量占该年代文章总量的13%。到2000年的相关文章数量占当年总量的8%,2006年占当年总量的4%,2007年占当年总量的5%。此间,国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国内体育文化的实际发展应用等内容的文章数量增长迅速。关于中外体育文化的研究文章由于时代背景所致在数量上虽有所起伏,但所占比例却越来越低。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由对中外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逐渐转移到本国本土的体育文化研究领域上,研究内容更加注重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同时,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在追求精深化的同时,时代气息也逐渐浓厚。研究者们紧密跟随时代及社会潮流,努力探求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有关奥运体育文化研究、奥运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走向等研究主题大量涌现。2001年之前与奥运相关联的体育文化研究只有4篇,而2001年以来其相关文献数量猛增至54篇之多。愈是逼近2008年,有关奥运的体育文化研究就愈多。再如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预示着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收集发现,自2001年开始有关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研究文献有43篇。而2001年之前,此研究领域几近空白。体育文化研究视野的扩展切实体现了研究者们紧扣时代发展从而把握研究方向的基本趋势。
1.3.2 研究内容趋于精深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除致力于中外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分析上,研究力量更为主要集中于体育文化自身概念、内涵、外延及其建设等内容的探讨上。其比重占20世纪80年代总文献数的62%。纵观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关于体育文化本体的一般性研究逐渐减少,各个研究点上的细微拓展逐渐增多。在区域体育文化的研究上,细化到了县、镇一级的微观层面。如《城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对江西省“孝镇”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10];在历史时段的体育文化研究上,由《孔子体育思想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11]深化到《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12];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上,由《校园体育文化初探》[13]深化到《论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14]。可见当今我国体育文化的各项研究内容的基本走向,如同生命科学由人体到器官再到组织,最后深入细胞达到基因层面的发展历程一样,都是朝着不断精深、细微的层面发展。
1.3.3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显著增多 体育科研人员在对体育文化自身体系进行构建的同时,已经不再满足于就体育文化论体育文化,而是结合其他学科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追求体育文化的丰富发展。其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企业学、传媒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如《试析网络传媒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力》[15]。学科交叉研究所占比值也呈进一步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运用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体育文化的文章只有4篇,占该年代总量的9%,20世纪90年代相关文章数量占该年代文章总量的14%,到2000年占当年总量的19%。2006年相关文章有46篇,占当年总量的24%,2007年相关文章有72篇,占当年总量的28%。学科间的交叉综合促使体育人跳出体育看体育,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学识。体育文化的学科印记也遍布于整个科学领域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完善了学科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从事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主要有程志理、刘秉果、熊志冲等,进行体育文化研究的机构以成都体育学院、江苏省体科所为主。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以易剑东、韩佐生、韩丹等为研究代表,主要的研究机构除北京体育大学和西北师大之外,还纳入了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2001年后,以谭华、卢元镇、胡小明、周爱光等人为核心在华南师大建立起一支体育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核心,引领了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
在繁荣背后,我们发现研究主体的非均衡性发展。从纵向发展上来看,几十年来基本是同一班人马在从事体育文化的研究,新的面孔较少。文化研究的积淀需要部分学者长时间的耕耘,而文化研究的丰富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长时间没有新鲜活力的注入导致了体育文化研究中的断层,这是学术梯队的建设问题。从横向发展上来看,体育文化的研究多是以个人研究为主,类似华南师大的以集团为基础打造的体育文化研究团队较少。打造体育文化的研究团队,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有利于形成竞争、促进优胜,更是有利于构建体育文化的研究平台,推进体育文化研究的继承和挖掘。形成体育文化的研究团队,将是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2.2.1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单向关注 鸦片战争爆发后,国人逐渐清醒。兴起的洋务运动打开了国民眼界,引进西方兵式体操,并且开创性的在洋务新学中设置了体操课程。此后,我国体育经历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没落、新体育的兴起、“土洋”体育之争等发展阶段。多少年来不断消化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在促进自身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现代学校体育,除保留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之外,其余项目严重竞技化。审视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发现我国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呈现出强烈的西方气息,缺少本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厚重积淀。
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它是青少年接受正统体育教育的第一站,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培养,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过分强调西方体育,忽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和传授,将导致人们轻浮于本土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我国的体育文化将会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中迷失自我。当前,体育科研工作者应着力于审视和重新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授课内容的研究,根据当地特色体育文化设置带有浓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把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栽植于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2.2.2 单项体育文化研究的缺乏 日本的相扑运动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日本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项运动的最忠实支持者包括历代日本天皇和幕府将军。这项运动是不排外的,它允许各国的优秀运动员前来研习并达到横纲(即冠军)级别。目前,日本大约有60名外国相扑手。虽然这项运动的顶级宝座被外国人占据,但是,日本人从来不会将这项运动背后深厚的文化渊源传习给外国人。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自己的国民把持和垄断着。
从日本人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重视可以认识到研究各单项体育项目背后的体育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对篮球体育文化的研究,还处于中西篮球运动对比及CBA与NBA的对比研究上,相关文献也只有9篇;如排球体育文化研究,相关文献只有2篇;再如足球体育文化的研究,相关文献不超过20篇。三大球的单项体育文化研究尚且如此,其他各单项体育文化的研究就可见一斑了。中国军团在2008奥运取得丰收后,更应该致力于各单个项目的背景文化中去,探求其运动的本质和渊源。
2.2.3 特定人群的体育文化研究较少 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明确社会劳动分工。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分工,就有从事某一行业或处于某一阶层的特定人群。不同人群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其在从事体育活动的时候也必然表现出特别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喜好取向。研究者们可以从不同行业或阶层着手对各类人群集合的体育文化进行纵向把握,区分人群间的体育文化特质,寻找内在规律。此举必将有效的拓展体育文化的研究外延。
当前对特定人群的体育文化研究集中于对单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研究,缺少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组别的人群进行特质的体育文化探索。如对女子体育文化研究的稀缺,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女子体育文化的研究只有11篇,占研究总量的0.78%。再如对老年人体育文化、儿童体育文化以及社会伤残人士的体育文化研究几乎为空白,急需体育科研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填补。
1988年2月在体育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体育文化研究的走向:方法的启迪——肖箑父教授访问记》[16]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方法做了总体指导。认为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不外乎:(1)微观的、个案的研究,(2)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3)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认为应当注重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人类历代的体育观或体育思想发展史,从中把握体育文化发展变化的脉息。还应采用综合的方法,既要有纵向的反思,也要有横向的对比,既要有历史的描述,也要有高层次的逻辑抽象。
纵观近30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多是利用和引用各种文献资料及相关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这样的“文字研究”过多而缺少深入到实地去发掘所需素材的“田野调查法”和“扎根研究”。导致部分研究成果华而不实,夸夸其谈;所述观点空泛而缺乏实例分析证明;在对古文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实有断章取义之嫌。此外,多数人在进行研究时,不仅缺少横向的对比,更缺乏纵向的回顾与反思,自身的诘问与勘误。这些都需要时刻注意和警惕,否则必然走进学科研究的死胡同。
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文化研究的大体趋势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体育文化研究的方法将趋于多样化,“扎根研究”、“田野调查法”、实证研究等进行深入调查、实地考察,能获取一手材料,扎实的研究方法将在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研究视野也将进一步扩大,从其他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我国的体育文化,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适应性改造,发展成为适合体育文化的理论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方法将成为研究体育文化的主要方法。
体育文化的研究将以团队型研究为发展方向,研究内容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微观层面,进一步朝着精深细微的方向发展,并将发展到身体文化层面。将突出本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和继承、特定人群的体育文化特点、各单项体育文化的研究等内容。体育文化的个案研究也将逐步进入研究主流;对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将回归于舞台上,并将侧重于对已有理论的审视以及寻求哲学意义上的支撑。对体育文化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校体育文化将继续被人们深入探讨、优化和完善。
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势。研究方法以多学科交叉应用并朝向多样化发展,时代气息逐渐浓厚。研究内容已然由中外传统体育的对比研究回归于对国内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高度的精深化和不断创新是研究内容发展的趋势。体育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架已基本成型,但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需要体育科研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填补。
[1]张建华,陈春,孟峰年,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7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65-67,87.
[2]李恺宪,梁同福.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11-15.
[3]柏慧敏.上海休闲体育文化解析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37-40,52.
[4]郭修金.虞重干.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4):32-36.
[5]熊晓正.文化体育体育文化[J].体育与科学,1987,(1):19-21.
[6]张国力.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文化的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1987,(5):20-23.
[7]牛犊.体育文化再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1,(2):7-10.
[8]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6):32-36.
[9]袁大任.袁大任定义体育文化[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 n33223/n35574/n38477/154274.html,2007-01-31.
[10]郑国华.城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对江西省“孝镇”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1-8.
[11]刘秉果.孔子体育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J].体育文化导刊,1987,(5):26-33.
[12]张宝强.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 [J].体育文化导刊,2007,(7):94-96.
[13]张子沙,张外安.校园体育文化初探——为一个被冷落的文化角落呼唤[J].体育与科学,1990,(4):43-44.
[14]刘欣然,王次农,陈欢,等.论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115-116.
[15]尚志强.试析网络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力[J].体育文化导刊,2007,(5):54-55.
[16]体育文化研究的走向:方法的启迪——肖箑父教授访问记[J].体育与科学,1988,(2):2-3.
Review and Introspection about Sports Cultural Studies of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HE Bin,LUO Xianglin
(School of P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Since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the typical studies of sports and cultural in China were gathered,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o understand the route of study in sport and culture.Through extracting the works of last three decades,we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Chinese sports cultural studies shift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to the local sports culture explore;research content tends to be refined;more and more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time;and use the multi-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o do the researches.In the other aspects,these studies reflect that the group of sports culture study is unbalance;one-way concerns of the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studies;the lack of individual sports and cultural studies;the lack of studies in specific groups and so on.This conclusion can mak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ing-up studies.
reform and opening;sports cultural studies;recalled;reflection
G 80-05
A
1005-0000(2010)06-0522-04
2009-12-13;
2010-10-26;录用日期:2010-10-28
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2007121-0389)
何 斌(1987-),男,湖南郴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通讯作者:罗湘林(1967-),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农村体育。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在人们对体育文化概念尚未得出公认的界定之前,有人认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有其自身规律性的东西。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在这些文化构成因素当中,作为“体育文化”这个术语所蕴含的因素,可以依据文化理论的基本原理,联系人的积极活动,以此基本立论对体育文化进行文化学的分析[8]。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主席袁大任对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9]。
显然,过多论述强调体育文化的特点、功能、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实体因素并定义体育文化有挂一漏万之嫌。体育文化领域的开创起始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体育,不如迁就于文化学的一般理解而定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社会背景下各种与体育活动相关联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