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瑜,张 波,周敬群,胡 斌,杨维华,张玉石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心内科/三峡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1)
医学本科生心电图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陈 瑜,张 波,周敬群,胡 斌,杨维华,张玉石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心内科/三峡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1)
心电图学是反映心脏电学活动的一门科学,熟练的掌握各种心电图特点是学好《诊断学》、《内科学》(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学)的关键。在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由于心电图学理论抽象,内容繁多,学生往往难以掌握。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电图学教学质量,并找出影响心电图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从2000年开始,改革现有的心电图学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心电图学教学课程体系,并于近年来用于实践,提高了心电图学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0~2004年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 365人,男878人,女487人;平均年龄(23±2.6)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民族、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讲授使用教材为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5版,实践教学使用教材为自编教材《心电图实习指导》。两组学生授课教师相同,均为副教授职称。
1.2.2 对照组用传统方法授课,用图表、幻灯片为辅助工具,教学时数为20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见习加阅图12学时。具体方法:理论授课以基本理论为起点,按课文安排逐一讲授,然后到医院心电图室见习,学生本人不参与心电图操作过程。
1.2.3 实验组用“教学改革”方法授课,教学时数为20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见习加阅图12学时。具体方法:以心电图教材改革为基础,结合现代心脏电生理研究新进展,强化心电图基本原理的讲解。同时,自编与心电图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心电图实习手册,并以8/12设置理论与实验课时数,开展与心电图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同步的实验教学。
1.2.4 两组上完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1)对心电图原理的掌握程度;(2)对各种类型心电图的掌握程度;(3)心电图课外自学情况调查,包括自学时间、自学内容分配等;(4)读图方法调查;(5)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看法。
1.2.5 两组学生分别于第3学期末、诊断学结束后用完全相同的试题进行考试。试题来源于临床提供的真实心电图,每份考卷由25份心电图组成,心电图上除标有导联外,没有其他任何文字说明,要求学生只写出心电图诊断,诊断正确者每份图得4分,诊断错误者不得分,满分为100分。
1.3 统计学方法 分别统计两组学生每份心电图答对人数和比率,将数据换算成百分制,用Microsoft VFP6.0建立资料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以心电图考试的总评分作为因变量,应用Mann-Whitney Test进行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筛选出对心电图考试的总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
2.1 两组学生心电图答题情况分析 分别统计两组学生对25种不同类型心电图答题正确率,进行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房性扑动、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高钾血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房性颤动、预激综合征(B型)、室性扑动、室性颤动、Ⅲ度AVB、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复杂心电图(右房大伴右室大、双室大、急性广泛前壁加下壁心肌梗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学生认为较难掌握的心电图类型依次为预激综合征(47.31%)、传导阻滞(49.12%)、房性颤动(75.48%)、室性颤动(82.32%),这与心电图答题情况基本一致。学生答题情况与实践训练时间、课外自学时间成正比。
2.3 心电图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以学生心电图答题总分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心电图学教学质量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其中有意义的选项。结果表明,影响心电图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实践教学反复训练、课外加强记忆理解、正确的读图习惯、掌握心电图原理等,见表2。
表1 两组学生心电图答题情况分析
表1(续) 两组学生心电图答题情况分析
表2 心电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电图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已涉及临床很多学科,如何正确识别心电图已是临床医生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多年来,要真正做到教好、学好心电图并不容易,在临床上,甚至很多高年资医师至今都回避心电图而直接影响到临床对患者的诊疗效果。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心电图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收效甚微[1-2]。因此通过分析心电图学教学中困难所在的根本原因,改革现有心电图学教学内容,建立一套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心电图学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心电图学教学效果,对心电图学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心电图学教学主要有2种方法[1]:(1)以基本理论为起点,按课文安排逐一讲授。由于心电图基本理论内容抽象,现有教材阐述难懂,该教学法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质疑,强烈要求进行教学改革;(2)称为“实践教学法”,即以现有的教材为基础,在心电图学教学中,避开心电图基本理论,以讲授较简明的心电图描记方法、各波段命名、测量、正常心电图特点及意义开始,逐一讲授分析各种心电图的基本方法。目前,第2种教学模式因在初步运用中,由于学生们均感到相对容易,可以理解,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积极倡导,但剖析单纯的“实践教学法”的实质是回避理论教学,“以图识图——巡航导弹瞄准法”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同学对心电图学习缺乏理论指导,其后果必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有关教学对比研究发现,只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心电图学教学中实际运用以来,其实无甚效果[1]。其他教学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教学技巧方面,引进了“重点突出法、提问法、悬念法、对比法、自编歌诀便于记忆”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等[3-4],尽管这些方法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成绩[5],但由于对心电图基本原理,在理论讲解上无根本创新意义的改革,这些在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心电图学的理论教学并未发挥其自身优势,未从根本上扭转心电图难学的局面[6]。
本教学改革方法是在改良传统教学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成分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以心电图教材改革为基础,结合现代心脏电生理研究新进展,加强心电图基本原理的讲解。在基本原理讲解中,主要采用类比法化“深奥”为“浅显”、以图解法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自编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心电图实习手册,以8/12设置理论与实验课时,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还缓解了心电图学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的矛盾,深受广大医学生的欢迎[6]。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房性颤动、预激综合征(B型)、室性扑动、室性颤动、Ⅲ度AVB、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复杂心电图的判读能力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心电图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实践教学反复训练、课外加强记忆理解、正确读图习惯[1]、掌握心电图原理等。在心电图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电图原理的讲解和正确读图习惯的培养、反复进行心电图实践教学训练是提高心电图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1]Jeffries PR,Woolf S,Linde B.Technology-based vs.traditional instruction.A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for teaching the skill of performing a 12-lead ECG[J].Med Teach,2007,29(5):484.
[2]陈晓婕,张琴,杨苏萍,等.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知识培训效果的评价[J].广西医学,2009,31(11):1601.
[3]Criley JM,Nelson WP.Virtual tools for teaching electro-cardiographic rhythm analysis[J].Electrocardiol,2006,39(1):113.
[4]Romanov K,Nevgi A.Do medical students watch video clips in eLearning and do these facilitate learning[J].Med Teach,2007,29(5):484.
[5]兰秀夫,王爱民,孙红振,等.新医学教学方法在骨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8(37):884.
[6]周敬群,胡斌,李书国,等.医学本科生心电图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20.
book=2143,ebook=259
10.3969/j.issn.1671-8348.2010.16.025
R540.41;G642.0
A
1671-8348(2010)16-2143-03
2009-10-16
2010-01-12)
三峡大学第2批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03013);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0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