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质量控制探究

2010-09-07 11:12北京中煤正辰建设有限公司杨心翰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14期
关键词:工程质量工程项目阶段

◎ 北京中煤正辰建设有限公司 杨心翰 张 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根本,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业内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建筑企业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和重要工作[1]。

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筹划以电子政务顶层架构设计为抓手,通过转变职能服务方式,采取包括建立工程项目信息收集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工程质量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已完成意见征询即将出台的新特级资质企业标准中,信息化指标中的项目管理指标也对工程安全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倾斜。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制定建筑业企业的信息化相关标准时,有关领导专家也把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施工质量低劣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其后果不堪设想。

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最初来自国外。国际上质量管理的发展已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成为继单纯质量检验(SQI)、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之后的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传统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是以事后检验为主;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质量管理中引入统计技术;全面质量管理则认为为了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单靠统计质量控制还不够,必须建立组织各部门相互协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对生产以至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从而避免单纯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的不足。许多大型施工企业运用了信息化手段来通过各专业协同工作,各部门统一管理,事前、事中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检测以求消灭工程安全隐患于萌芽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我国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以来,从普及推广到深化提高,在建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文件,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标准的项目管理环境至今没有形成,实际情形不容乐观。过程形式主义严重,导致“造桥桥塌、筑堤堤决、建房房倒、修路路陷”等恶性事故频发。

工程项目管控手段落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外已广泛采用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项目仅靠人力无法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导致工程项目质量隐患普遍存在,各种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而造成的恶性质量事故已成为危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主凶之一。

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模式缺乏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意识

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严格依照四个阶段进行,即:计划任务书阶段、设计和工程准备阶段、施工和生产准备阶段以及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目前我国项目建设中尽管强调了质量管理,但阶段性过强,没有上升到全过程综合管理的层次,即使有的单位意识到了这点,也缺乏有力的信息化工具来实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且对工程质量的管理通常是一种事后行为,楼倒人伤才去追究有关方面的工程质量责任,违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事先预防原则。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真正激发施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来关心质量,并且这种虚化的指标缺乏有力的信息化工具和措施落到实处,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口号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最高阶段,强调的是全员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但在质量形成过程中,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并未真正落到实处[11]。

2.2 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

招投标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招标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大多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开公平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建筑市场信息公开程度差,留存了不正当操作的土壤。一些建设单位无视法律、法规,不办理相关手续,随意压低价格、肢解工程、串标,私下发包规避招投标,应委托监理却不委托,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就擅自开工;承包方出卖营业、资质证照、证章,层层转包,致使施工管理和技术保证严重失控;许多拥有虚假资质的施工企业和设备材料厂家靠人情或回扣来取得承包权,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了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

2.3 项目设计阶段的问题影响后续阶段的工作质量

一些工程没有勘察报告就进行施工图设计;有的项目设计不做抗震验算,构造措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结构尺寸错误,配筋量不符计算或滥估冒算。还有的项目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尤其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标准;甚至有的项目设计仍然采用淘汰的标准图和建筑产品,沿用落后的设计软件和技术等。设计人员在缺乏必要的设计基础资料的情况下,使用电脑自动生成、拍脑袋设计或私下无证设计,再加上缺乏监管,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工程甚至设计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严重影响施工阶段的质量。

3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研究

我国项目建设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提高工作质量,以此来保证和提高工序质量,从而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强调事先预防,是要防止问题发生,而非事后把关,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与精髓。

采取信息化手段介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是经过很多项目验证效果不错的办法。通过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使工程的各项指标“用数据说话”,工程的质量安全用制度,机器和系统来保证。

如何改善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的现状呢?从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这一角度有几个相关要点:

3.1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是质量管理的起点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强调从根源处控制质量。由于我国工程承包一般都要在设计任务书批准之后,因此对项目的质量管理往往初始于设计阶段。而从根源上来讲,项目前期的规划、决策阶段才是项目质量形成的起点。某些社会公益项目筹划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投融资体制的弊端也对筹划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加大内、外结合的监督力度,例如可以考虑将相应的审计工作提前到项目建设前期,由懂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审计人员对投资决策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10]。

3.2 设计质量在整个工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项目设计质量实际上也是一个决策问题,决策过程中盲目降低或改变设计标准都将导致项目“先天不足”,在项目立项之后,工程采用的工艺和装备是否先进合理,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成本是否有市场竞争力,建筑是否先进、适用,结构是否合理、坚固,以及建造速度的快慢、投资的大小、质量的优劣、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设计。韩国大邱地铁大火案、法国戴高乐机场候机厅天棚的塌陷都突显了项目设计缺陷的严重性。如果设计上存在“本质性”的质量缺陷,那么,即使施工质量百分之百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生产出来的也只能是伪劣产品[13]。

此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与级别的设计单位

作为项目建设的甲方,设计质量是其控制项目质量的关键,在选择设计单位过程中,应避免“人情项目”、“领导项目”的出现。最好采用公开招标,加强设计招标全过程的透明度。现在我国许多设计单位实行承包设计责任制,指标到人、任务到人,并推行提成的方法,鼓励所有人员接受设计任务。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的质量。更严重的是有些低级别的设计单位挂靠在高级别的设计单位,从而使其能承接设计范围之外的设计任务,加大了工程的质量风险。因此甲方在审查设计单位时情况时应尽可能详细,以免选择失误。

3.2.2 协调各专业设计的质量水平

一个设计项目,不管是在设计准备阶段,还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一般都具有总图、土建、设备、电气、给排水、动力、暖通、环保等专业设计,不仅单个专业设计质量要保证,各个设计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对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建筑产品制造的综合性所客观决定的。

3.2.3 加强项目设计方案本身质量的监督

在国外,对设计工作质量的审计会受到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目的是督促设计部门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能更多地考虑设计方案的综合效益。目前我国的审计实务中还没有开展深入的设计质量审计,不利于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隐患。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审计人员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相关介入制度也需出台,但这将是中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16]。

3.2.4 采用先进技术弥补设计不足

目前,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中出现的错漏碰缺已经成为令设计单位、施工方和业主都十分头疼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些错误与疏漏几乎是二维设计无法避免的。

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所代表的三维设计方式已经得到很多设计单位的认同并投入实际项目的使用。与二维设计相比,三维设计不仅仅是将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实现了三维与可视化,还将设计中的错漏碰缺依靠其强大的关联功能和自动纠错能力降到了最低。并且随着越来越多外形复杂的地标建筑的诞生,二维设计的表现力匮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各专业的协同上,三维设计方式也更利于各专业间的交流沟通。即使出现了错误,各个专业的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实现“一处修改,相关部分自动调整”,避免了以前“一处改,处处改”局面的出现,避免了同样的问题有些修改了,有些却没有修改的低级错误的发生。

3.3 落实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施工是整个项目建设工期中占用时间最长的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质量标准的阶段[9]。

3.3.1 人员的管理

工程质量的优劣,涉及到项目经理、每个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必须保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施工、质检队伍。施工单位所有人员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进行全面质量设计,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分解。定期对前期工程质量进行总结讲评,表彰质量优良的分项,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改进方法,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对下步工作进行技术、质量交底,进一步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8]。

3.3.2 材料的管理

工程材料作为工程实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材料的质量直接反映在工程上。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管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打造正常施工条件的前提。

作为项目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材料管理部门和优选材料、产品制度,对所使用的工程材料和产品实行质量审查和严格把关。材料采购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用料供应计划采购,按工程实际进度调整采购时间。

实际操作中,一些具备条件和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在引进材料管理信息系统对材料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通过对进出场材料数据的自动采集,避免人为因素对材料管理造成的干扰,实时准确的了解项目的材料状况。

3.3.3 机械的管理

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机械设备的选用着重从其主要性能参数、性能可靠性、生产适用性、使用安全性、操作方便性上考虑,要能适应该项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条件,满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4]。

3.3.4 严格现场管理

工程质量是通过一道道施工工序形成的,只有控制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实施过程中要组织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进,保证每一工序顺利衔接,随时根据进度调整施工方案,保证及做好各原材料的地场签证、送检和各隐蔽工程验收签证等。

施工方加强工序质量控制的方法,所有生产班组必须对本班组的操作质量负责,完成或部分完成施工任务时,要及时进行自检,如有不合格的项目要及进进行返工处理,达到合格的标准,经工长组织质量检查员和下道工序的生产班组进行交接检查,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12]。

借助能将现场信息收集并处理的施工现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能进行更及时和可靠的现场管控,最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失误对现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对上述的人员、材料、机械也能实现更有效的管控。

3.4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检验

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对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最终检验,将实际工程质量指标与合同文件或设计文件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以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这一阶段是工程建设向交付使用转移的必要环节,体现了工程质量水平的最终结果[5]。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事先预防,但事后检验并非多此一举。这一阶段的质量检验一方面是防止不合格工程流向社会,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1]。

4 结束语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必须严格对待质量问题。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从宏观上要求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招投标、工程监理等相关制度,具体到各个项目建设阶段则形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14]。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事前控制,追溯到项目的规划、决策阶段,从源头上把好关,避免盲目规划、胡乱决策引发后患;二是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应加深对设计方案的技术审计,通过对项目开工前的质量管理以达到事先预防的目的[3]。

加大推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力度,同时鼓励引进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技术来提高设计质量,鼓励应用适应施工企业自身特色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借助先进工具有效提高项目全方位的管控水平,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装施工企业,实现将质量控制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借鉴国外先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要求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形成质量制约机制,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各项建设活动,完善质量控制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建设市场[2]。

猜你喜欢
工程质量工程项目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浅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
海外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设备采购实践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