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二中(366200) 陈立新
1. 地理复习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但要注意,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为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奠定基础。
2. 在复习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针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大胆设想,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以培养对某个问题全面的、完整的、深入的思维能力。
3. 对学生思维要加以正确引导。许多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不知从何方面回答,或者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正确,答非所问,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全面地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学会用最简单的、最合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的思维体系是与地理学科特征紧密联系而形成和产生的,它主要包括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动态的以及立体的地理思维方式。地理的知识重在反复,唯有反复才能熟练、准确把握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拓展思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好专题选择是一个结构性、方向性问题。如果按能力项目设定专题,以能力为主线贯穿重难知识点,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更专注于能力提高的解决方案,更多地去思考、探索、总结,寻找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养成和得分率提高的方法。如果确定以知识点为主线的专题结构,复习时,有些教师就很可能避难就易,津津于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忽视对能力训练和提高方法的研究、忽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进行有效指导的研究。
学习地理的关键是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式,思维建模就是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重视思维模式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学地理,思考地理问题,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培育科学精神。在利用地理思维模式教学时,注意既要搞清楚基本的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读懂它,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从而让学生知道应从哪些角度去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思维方法。
第一,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的知识总结。
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范围、界线;(2)地形:主要类型、组成、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3)气候: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特点、温度带、干湿区、成因;(4)河流、湖泊:分布、补给、季节变化、水文与水系特征、成因;(5)植被:类型、分布、特点;(6)土壤:类型、分布、特点。
2.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1)区域社会构成特点:人口状况、民族状况、宗教、文化、教育、传统等;(2)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均GDP) 、区域在世界或全国的经济地位、农业(地位、类型、特点、发展条件、分布、农产品)、工业(地位、类型、发展条件、分布、工业产品)、交通、城市(主要交通方式、分布、特点;首都、主要港口和工业中心等);(3)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竞争力状况):优势(区位、资源、人才、科技、文化、教育、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交通) 、制约性因素(资金、资源、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环境问题等)。
3. 区域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
4. 区域地理现象影响(意义和危害)的分析。
第二,自然地理综合分析的知识总结。
1.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地形因素、大气环流)。
2.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
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
第三,人文地理综合分析的知识总结。
1.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学技术的发展(改良对自然的利用、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提高贮运技术)。
2. 工业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原料、动力、市场、劳动力)、社会因素(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因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交通条件)。
3. 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科技、旅游、边贸)。
4. 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技术条件(对交通枢纽发展的影响)、经济因素(客、货流的汇集与分流)、城市建设(影响对外交流、工商业活动及居民生活)。
5. 港口区位分析——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浪)、筑港条件、腹地(经济腹地)、城市(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因素。
例如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考查的“核心”,区位知识的综合分析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构建影响某一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如影响农业生产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水;灾害性天气)、水源、地形、土壤(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2)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如农业区位分析:重点分析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信息。
(3)学会区位分析评价的方法:明确某一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取区域(或材料)相关区位信息;评价区位因素优势(对相关区位因素作出有利或不利的分析);方向:形成正确的观念(通过对其合理性或偏差性的分析,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关注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如农业区位:关注市场、交通、科技(保鲜、冷藏技术)的影响。
高考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的角度出发、运用新的材料,不会是书本知识的重复,这其实就是在考查考生对新问题的应变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独立编制答案的表述能力等。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该选择一些高考经典试题,来巩固基础知识与训练和培养地理的技能和观念、思路和方法。
例:2010年山东卷26题。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表1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求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
(3)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
表2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5)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上图、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析】此题以文字和图标为载体,考查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析图能力。第1小题,读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判断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指标,容易得出其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A地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因而可分析其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结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判断指标容易推断出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夏季气温较低;日照较少。第2小题,结合冷锋的概念,容易绘出冷锋的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第3小题,结合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两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可得出结论: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较高。第4小题,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要借鉴鲁尔工业区发展经验,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思维迁移,沪宁杭工业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第5小题,读上图根据经纬度和铁路分布状况可判断B地的具体分布。要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迁移思维,结合图和表1中的信息,可得出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掌握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就必须在整个高考复习中,不断编织地理纵横知识网络,并不断将知识“内化”,以达到知识升华、能力升级。在复习中还应该通过各种习题和考试卷来查漏补缺,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和不足,从而在复习中逐步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逐步熟悉掌握和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