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学生科学饮食习惯的培养

2010-09-06 09:27黄宏专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饮食习惯保健品人体

黄宏专

(铜陵市第十七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化学教学与学生科学饮食习惯的培养

黄宏专

(铜陵市第十七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中学生的饮食习惯不太科学合理,如喜食各种零食等小食品,偏食,营养品过多,喝各种不健康饮料等,导致学生营养不良,体质差。这都与摄入身体的各种化学物质以及其中某些必需元素比例失调和少数有害化学元素有关。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将化学学习与日常饮食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化学;饮食;健康;生活习惯;培养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量比较多,这些营养物质主要靠日常饮食摄取。饮食习惯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潜力的发挥。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由于营养不良而造成身体状况不佳,面色难看,精力不足,学习吃力。饮食与化学密切相关,因为我们饮食的目的就是为了从食物中摄取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各种化学物质。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 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摄入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以各种食品添加剂形式存在,如防腐剂、调味剂、增白剂、增稠剂、增氮剂、膨化剂、工业合成香精和色素等。这些物质有的国家允许使用,但严格控制使用量,决不允许超标。在合理使用量范围内,它们对人体的副作用比较小,如果超标,其危害性就不可小视。其实,目前有不少小食品生产商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和增加食品的口感以及视觉吸引力,同时针对学生个体消费力虽然不大但群体消费力相当可观的特点,往往通过增加食品添加剂和简化生产程序的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做到薄利多销。因此在各种小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普遍存在,有的含量过高,长期或过多摄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还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含铅化学物质,它们对人体危害性很大。这些物质一般不是人们有意添加的,而是受原料和工厂生产条件以及生产环境影响的。国家正规大型企业生产的食品,因原料品质高,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较好,这些危害物质含量较低。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所食用的大多数小食品并不是国家正规大型企业生产的,而是许多小厂,甚至条件非常简陋,卫生状况相当差的小厂生产的。因此,其中铅化合物含量可能超标的比较多。另有一些有害化学元素如铝元素,因为不少小食品包装袋采用铝质材料,造成食品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铝化合物,长期摄入会造成身体铝危害。还有一些严重不道德的生产商,为了食品保鲜或颜色鲜艳,甚至添加国家绝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苏丹红等,由此可见,不少小食品的安全性是令人担忧的。经常看到不少学生特别喜欢吃各种来源不明的小食品,甚至把它们当做平常在校期间的主食,很少会想到这些口感不错的心爱小食品,正在悄悄地侵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日常饮食情况。在学生中开展适当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科学饮食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恰当的时机将小食品中主要的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列出来。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亲自调查分析和讨论这些物质的危害性及在各种小食品中的含量,将相关内容用墙报、黑板报、宣传单、座谈会、报告会、家长会、现场实验演示等形式加以宣传。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各种食品添加剂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以新鲜的蔬菜、水果、禽蛋、肉类和米饭为主,不吃或尽可能少吃各种零食等小食品,时刻关注自身的饮食健康。

表1 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作用及危害性

2 合理摄入各种必需的化学元素

现在,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中各种营养保健品广告满天飞,每种营养保健品都被宣传成促进身体健康的灵丹妙药。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为了自己孩子能快速成长和进步,非常相信这些营养保健品的作用,不惜花大钱买来给孩子吃,希望他们长得高,长得好,长得聪明。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也很容易对各种营养保健品产生误解和偏信。我们不否认各种营养保健品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他们的身体自然发育过程还没有完成,更应该通过合理饮食和正常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使身体自然生长发育。过多摄入各种营养保健品,很可能破坏身体中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平衡,影响身体自然生长力,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科学早以证明: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组成身体物质的各种化学元素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如果比例失调,就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各种营养保健品都是通过人为添加含特定化学元素的物质制成的,为了延长保质期和增加口感,还同时加入防腐剂、调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我们经常看到各大商场里摆着许多补钙、补锌、补硒、补铁等营养保健品,其实,如果不作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买来就吃,则很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吃得越多,危害越大。如果因为身体确实需要,也必须到正规医院经过认真检查后,再确定吃何种营养保健品及食用量。绝不能随便吃,否则,后果难料。

下面仅举几例说明元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例如(1)碘(I)元素,人体缺碘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甚至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粗脖子病”,但碘过量同样可能引起甲状腺肿大;(2)硒(Se)元素,人体缺硒会造成免疫力降低,但硒过量会引起中毒;(3)钙(Ca)元素,人体缺钙会减缓骨骼生长,青少年缺钙甚至会引起佝偻病,但过量摄取钙也不利于骨骼生长,可引起骨骼变粗和各种结石病;(4)食盐中的钠(Na)元素和氯(Cl)元素,缺了会降低身体调节功能,过多摄入会引起高血压等各种疾病。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讨论各种元素对身体的作用及其合理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自觉地严格按科学要求合理摄入各种有益化学元素,特别是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不能偏食,更不能滥用各种营养保健品。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粮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书本、杂志、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很容易就能弄清楚各种日常主食中所含营养元素的含量。从而引导学生坚持以日常生活中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粮食为主食,不吃或尽可能少吃各种营养保健品,既保护了健康又节省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一举两得。

3 科学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生物体总质量的比(亦称质量分数)一般都在60%以上,成年人体内水的质量约占体重的65%—70%。青年学生体内水的质量比更高,水是维持人体内各种物质循环和众多化学反应的基础物质。

我们人体获得水的途径:一是从食物中获取,二是喝水。青年学生活动量大,学习紧张,身体内物质循环快,水的消耗量大,光从食物中得到的水是不够用的。因此,每天必须按时喝一定质量的水,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学习精力充沛。

但是,喝水必须讲究科学,否则会损害健康。现在有不少学生的喝水方式是不太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喝白开水,用喝各种饮料的方式代替喝水;有的学生喜欢喝所谓的纯净水和矿泉水;有的学生因为天气热或体育课上做了剧烈运动,口渴难耐,就急急忙忙跑到水龙头去喝自来水:有的住校生往往因为开水供应不及时而喝过夜的剩水或更长时间的开水;有的每天都喝饮水机中被反复加热的开水等等。这些喝水方式都是很不科学的。

科学证明白开水最有利于人体健康,干净的白开水人体很容易吸收。但过夜的剩水或更长时间的开水和反复加热的开水最好不要喝,因为一般水烧开以后放置时间过长或反复加热,水中原有的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会逐渐转变为有害的亚硝酸盐,不利于健康。

长期喝纯净水和矿泉水也不利于健康,因为纯净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很少,不利于补充人体需要的矿物质;不同地方所产矿泉水由于其中含有的矿物质成分可能不一样,因而不能全面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还可能含有特定的有害物质或某些有益元素含量太高而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建议中学生不要过于依赖纯净水和矿泉水。

一般常见饮料中都或多或少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剂,因此,建议学生不要用喝饮料代替喝白开水。

没有经过加热烧开的自来水,不仅含有各种病菌,而且很可能是硬水。所谓硬水就是含较多的可溶性钙或镁的化合物的水,这样的水如果经常饮用,很可能引起各种结石病。烧开的水,其中一部分钙或镁的化合物会形成沉淀而去掉。因此,建议学生绝对不要直接喝自来水。

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有关水的知识及喝水的学问,引导学生培养科学饮水的习惯。

与饮食健康有关的问题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论述。作为化学教师,只要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放在心上,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使自己的学生始终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学习优秀,我们教师也就问心无愧了。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拥有一颗对学生赤诚关怀的爱心!

[1]乔中云.科学教学的人文情怀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99-100.

[2]张彩霞,等.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二)[J].中学化学,2010(1):42-46.

[责任编辑:钱立武]

G632

A

1674-1102(2010)03-0159-02

2009-12-29

黄宏专(1966-),男,安徽铜陵人,铜陵市第十七中学化学教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饮食习惯保健品人体
保健品知识ABC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口耳相传的“保健品”可不敢乱吃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6种“败性”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