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

2010-09-06 11:14:32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11期
关键词:钢铁产学研战略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 王建华

基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 王建华

“十一五”期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新趋势,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通力合作,大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着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效。其中,最具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2007年6月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 首批四个联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签约,到目前,已经有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国家层面的试点联盟。这些试点联盟,涵盖了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多数重点振兴产业,集聚了全国1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试点起步,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其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有专家分析认为,在推进国家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目前我国多数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整体技术水平需要上台阶、大量共性技术亟待突破的关键阶段,产业界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十分紧迫;二是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瓶颈,而这些技术的开发具有投入大、时间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等特点,在一些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中,单一企业缺乏足够的开发力量,而企业竞争的排他性也不利于向整个行业推广;三是大飞机、大型船舶、高参数火电以及核电、载人航天、高速重载铁路、油气开采及输送等国家重大工程,在运行质量、寿命、安全等方面,需要一个系统的强有力组织作为技术支撑。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崭新形式。这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不同于已往那种单项、粗放、个体性交易等简单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也不同于已往那种行为短期化、组织松散化、缺乏稳定合作机制和持续内在动力的合作,而是聚焦高端、立足长远的战略合作,是多方参与、多元模式、多种结构,具有稳定合作机制的长期合作。由于它立足于国家重点产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的战略需求,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作纽带,在战略层面上形成了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具有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因而能够以一定的联盟形式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进行协同创新、持续创新。

概括地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和创新点:

第一,它以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旨在促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国家层面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直接目的在于形成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首批启动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钢铁联盟)等四个联盟所在的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急需通过重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选择这些领域构建战略联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符合国家重点产业的紧迫需求,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利益。钢铁联盟以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作牵引和支撑,有政府引导和支持,能对整个钢铁业节能减排发挥巨大作用;它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能对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钢铁联盟以“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为龙头,以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曹妃甸工程为依托,组建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人才梯队,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现有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立协作机制,提高钢铁工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国家层面的56个产业技术创新试点联盟,或者属于国家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或者属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领域,都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产业领域。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会直接促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着力突破国家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学者分析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商业化前期的技术,技术和市场前景不确定,巨大的前期投资风险超越了单个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这些技术靠近基础技术,开发成果将会大量外溢出去,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更何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具备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实力的企业还很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优势,但他们的技术往往市场化导向不强、转化率不高。因此产业共性技术亟待突破。以钢铁为例,目前我国钢产能达7亿吨,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传统钢铁生产流程大量消耗资源与能源,同时国外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钢铁行业的重大战略技术和前沿技术理念超前、学科交叉、开发周期长,如果不能集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各方创新资源,在一些重大共性技术上有所突破,我国整个钢铁产业很难得到持续发展。只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产业链合作机制,才能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难题。

通过这几年来的实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显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例如,钢铁可循环流程联盟攻克了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6大关键技术,应用到曹妃甸新首钢建设工程中,并开始在行业中进行推广;煤化工联盟开发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关键技术工业试验取得成功,主要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T D联盟开发的T D-S C D M A技术标准进入规模化商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 G产业正在形成;半导体照明联盟开发的半导体节能照明技术和产品在北京奥运场馆成功应用,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进入规模化推广;煤炭开发利用联盟实现采煤大型液压支架国产化,打破国外封锁,提高煤矿采掘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在联盟这种新型技术创新组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始积极探索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第三,它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以往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多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企业的主体作用不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不强,创新活动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作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载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围绕企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创新动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在联盟的组建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是一种支持和引导作用,主要是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即使是政府对联盟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实施的支持,其重要意义在于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目前作为国家层面的56个试点联盟,尽管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各不相同,但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方面是相同的。

长风联盟是以软件企业为核心、以软件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标准为纽带,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长风联盟坚持“以应用促研发”的发展思路,通过联盟整合优势软件企业,以应用带动研发,以研发成果支撑应用。它把标准战略作为联盟成员合作的纽带和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通过产业联合的方式,为壮大自主软件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长风联盟是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手段组建起来而不是由政府撮合起来的;其核心是强调市场作用,抓住关键环节,配置政府主导资源,遵循市场规律,以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项目创新来推动新时期软件产业更上一个台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它创新了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增强了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联盟围绕产业链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探索了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联盟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建立技术创新合作中的信用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使产学研各方形成了共同投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在这个协议中,不仅规定了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而且明确规定了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同时,为了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联盟还建立了健全的产学研结合利益保障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就联盟内共同开发技术的知识产权签署了相关协议,协议明确规定了联盟内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推广应用时的利益分配办法,避免联盟的知识产权和联盟成员单位已有技术的知识产权受到侵权。对开发的低污染、高效化生产、节能、降耗等共性技术,可向行业企业辐射和推广,充分体现国家利益。这种共同投入和成果共享机制,使风险共担和持续合作成为可能,联盟各方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着眼于完整产业链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它作为一个由钢铁业重点企业、本领域优势大学和行业龙头科研机构联手成立的创新联盟,从我国钢铁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行业骨干院所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利用钢铁企业集团的资本和管理优势、大学的人才优势,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创新的整体合力。它立足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以知识产权、标准为纽带,改变了过去以短期项目合作或者协议委托方式为主的技术合作模式,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也避免了低层次的科研条件的重复建设,并有望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进而对钢铁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TD-SCDMA产业联盟是北京中关村第一个整合创新力量,进行协同创新的新型产业组织,也是我国第一次在WTO框架下,遵循国际规则,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联盟不断进行产业链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联盟内部形成了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大唐电信主动开放其既有知识产权,形成了联盟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了核心技术和平台的相互许可与转移。联盟内部形成了通信制造业与运营业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通信制造业与运营业属于不同的行业门类,如果通信制造业与运营业不实现产用结合,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组织协调下,我国的移动运营商积极支持TD-SCDMA标准,使用TD-SCDMA技术。TD-SCDMA产业联盟的成员企业已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目前会员58家,形成了以国内企业为主体、很多国外企业参与的TD-SCDMA完整的产业链。TD-SCDMA产业链覆盖了从系统设备到终端产品、从核心芯片到仪器仪表、从软件到配套设备的方方面面。通过产业联盟的组织协调,相关企业明确利益和责任,围绕着自主知识产权进行创新,直接推动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走向成熟。TD-SCDMA产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确立我国在全球3 G市场的重要战略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它最突出的创新价值,是能够实现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紧密融合,为我国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体制机制条件和重要保证。

钢铁联盟等四个联盟集中了全国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骨干科研机构,各成员企业2006年的总销售收入近90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总计超过1000亿元。四个联盟所属领域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强,将带动多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其中,钢铁联盟以整合全行业资源,开发系统性高技术,建设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创新基地为目标,聚集了14个产学研单位、800多人的研究开发团队,在15个重点领域,开展58项专题研究,在集成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业技术创新链条。钢铁联盟自主创新开发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实现了系统工艺与装备的集成创新,在河北曹妃甸建成了国内首个集钢铁产品制造、能源高效转换和吸纳大宗社会废弃物3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钢铁企业示范工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钢铁联盟办公室主任韩伟说,如果在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预计可带动1.5亿吨先进钢铁产能,每年可节约1500万吨标煤。“我们钢研院22个研究室在钢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研发部门,过去与企业零打碎敲的研发合作,并没有把我们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现在通过联盟的形式,我们科研院所与钢铁企业贴得更近了,关系更稳定了,开发出很多精品的共性技术成果,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做好技术成果扩散。”

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使一直在清华大学实验室里止步于小试阶段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业技术”,经过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的集成及几家研究院所(联盟成员单位)的流程设计后,最终在安徽淮化集团(联盟成员单位)落户。这套技术的开发成功,实现了丙烯转化原料多样化和“对石油的部分替代”,对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克服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是联盟营造的大平台,这项技术的工业化步伐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甚至会被瞬息万变的技术大潮所淹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要“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最近,科技部召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座谈会,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需求,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十二五”规划的制订,进一步完善构建联盟的工作布局,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深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基本宗旨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成立三年来,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同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多方整合创新资源,支持和参与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我们将按照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继续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特别是要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和宣传56家试点联盟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探索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book=48,ebook=136

猜你喜欢
钢铁产学研战略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钢铁侠”
战略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航空世界(2018年12期)2018-07-16 08:34:50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战略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