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是这样写出来的

2010-09-05 08:10陈东有
声屏世界 2010年1期
关键词:老钟瑞金市老夏

□ 陈东有

好新闻是这样写出来的

□ 陈东有

夏珺,50出头,《人民日报》资深记者。2009年8月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了他的一篇报道。与他发表的许多重要报道比,这是篇小文章,篇幅不长,九百来字。事情也很小,写一位农民进城卖菜,但读起来很有味道。兹录于下:

在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半夜3点起床——

跟老钟进城卖菜

8月 26日3点,天还没亮,万籁俱寂,江西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一户普通农家小院被夜色笼罩着。我的房东钟起翠起床了。听见楼下门响,我警觉地骨碌一下爬起来——我怕他不让我跟他进城卖菜。

院里摆着4筐前一天摘的茄子,老钟从仓房里拿出两根木杠,将两只筐穿在一起,我帮他搭起放在摩托车后座上,再把另外两只筐摞在上面,用绳子捆结实。老钟戴上头盔,跨上摩托出发了。我坐另一辆车“跟踪”他,我看了看表,3点33分。

钟起翠是个55岁的老汉,是村里的蔬菜专业户,1995年第一批 “吃螃蟹”的 5户之一,家里 3亩多地,有 2亩多种大棚菜。

叶坪村距瑞金市五六公里,4点钟,老钟到了赣东南蔬菜批发市场。没等车停稳,三四个中年妇女就围了过来。市场没有灯光,她们都拿着手电筒,一只手伸进筐里,边看边摸边出价:“8 角”“9角”。老钟不动声色,把摩托停稳,叫我看着,自己去“侦察”行情(每天行情都有变化)。

一会儿,老钟转了回来,心里有数了,跟他预测的一样,这种一拃来长的“紫色长茄”1元一斤。几个中年妇女仍站在摩托车旁边等着,一个姓刘的拿出两只编织袋子,撑开,让老钟帮她装。装完,老钟拿出带来的大杆秤,两人挑着称,“76斤!”秤砣高高的。

如此这般,三筐茄子分别被三名女商贩“抢”光,剩下一筐是老钟事先挑出来的个头小、成色差些的茄子,老钟果断地以每斤5角的价格处理掉了。我问那位刘姓女商贩,茄子卖到哪里、能挣多少钱,她说贩到广东潮州,“一斤也就赚几角钱”,老钟说这么好的茄子,卖到潮州至少能卖一块八。

四筐茄子,208斤,50分钟就卖完了,变成了187元现金。我问老钟:“价格理想吗?”他说,跟他预想的一样。

5点多钟,老钟骑着摩托车,带着空筐,满意地往家走。老钟告诉我,现在是淡季,隔一两天来卖一次,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来卖。“茄子少时值钱,一斤3块多;多了就不值钱了,大拨茄子上市时会跌到几角钱一斤。我现在还在学技术,让茄子反季节、错开上市。”老钟得意地说,他一年卖蔬菜能收入2万多元,家里的小楼就是靠卖菜赚钱盖的。

这篇生活感、时代感、新闻感都很强,又颇具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的简短报道说了一件什么事和说明了什么意义,报道的可读性如何,不用我多说,大家一看即明了。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篇报道是怎样写出来的。

2009年8月下旬,江西热到了历史的高度。就在这个热得冒油的日子里,“中央主要媒体百名记者编辑江西老区行”活动的队伍来到了江西赣南,进行新闻调研和体验生活。老夏被分到了老钟家。头一天,他和老钟一道去地里摘菜,不断渗出的汗水不断地被火一般的太阳烤干。他向老钟提出明天一道进城卖菜的要求。老钟笑笑,不知是答应还是不答应。老钟后来说:卖菜要起早,人家老夏写稿写到半夜,刚躺下就叫他起来,那好吗?没想到老夏醒得比我还早。

老夏就怕老钟起早溜了,半夜写完稿睡下后根本没有睡好,三点不到就醒了,人躺在床上,耳朵却盯着老钟的动静。老钟起来往车上装菜,他就搭上手了。以后所发生的,就是报道文章所记述的。

稿子见报后,老钟看到了,心里十分激动,于是给刚刚回到北京的老夏发了条短信:一是向老夏问好。二是没想到自己当了了几十年的农民,今天上了中国第一大报,而且写的是他卖菜的事情。三是说老夏真会写,写的都是真事实情,而且本来是天天要做的平常事,被老夏写得跟故事一样。四是感谢老夏在瑞金时帮了他做很多的农活,欢迎老夏再来。

老钟的短信,回答了我们想要讨论的问题。

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能明白写什么。新闻报道,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写什么,这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去。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是这样,常人常事的新闻报道也是这样。深入生活不是蜻蜒点水,而是要到群众中去,到自己要写的对象中去,和他们贴近,和他们零距离地接触,有可能的话,和他们一起生活、劳动,去感知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晓得他们需要什么信息。这也就是深入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写什么的问题。老夏和老钟同劳动、同生活,又主动地争取到一起进城卖菜,并利用这种贴近的机会,多观察,多思考,多研究,认准了写卖菜可以表述出很丰富的内容,于是写出了时代感的好稿。现在有些记者朋友,往往认为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没有必要,或者说是没有时间,自己的稿子不是从生活、生产中来,而是从人家提供的材料“稿”中来,从“稿”到“稿”,新闻报道稿就成了领导讲话稿、单位材料稿的翻版、拼凑版或压缩版,不知所云,枯燥无味,有的甚至成了假稿、空话稿、套话稿、官腔稿,更要命的是养成了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和作风。其实,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并不难,也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只要你自己别讲究吃住行的条件,和群众一样,和采访对象一样。而且群众看到你和他们一样了,隔阂也没有了,交流起来更快,更容易深入。老夏他们是24号下午住到老钟家的,当晚就在一起聊家常,第二天下地干活,第三天凌晨去卖菜。他还不只写这一篇好稿。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很快就能抓到问题的实质,写出自己发现的“新闻”来。

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能知道如何写。写好新闻报道稿,稿件的框架设计、语言的运用要有讲究。但讲究不是为了讲究而讲究,讲究的最高标准,还是回到生活,回到实际,回到群众中。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搞定的,需要积累,需要苦练。但是,在有了较好基础的前提下,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得到群众中大量存在的鲜活语言,才能获取生活为我们提供的逻辑框架。好的新闻报道从不故弄玄虚,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是最好的框架;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是最好的语言;人物性格鲜明,叙事详略得当,寓理于事,寓情于景,是最有吸引力也最能打动人的写法。如何写好新闻报道既要硬功夫,那就是自己的写作基础;更要软功夫,那就是在生活中获取的营养。有的记者朋友只强调硬功夫,没有软功夫,新闻报道或生硬或艰涩或无味;有的硬功夫未成,软功夫又缺,更是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老夏的这篇报道,依时间顺序而谋篇,扣住卖菜的主要环节,一路叙来,娓娓动听。人物的语言、神态、举止,如在眼前。简单的几句交待说明,不累赘,恰到好处。在一些记者朋友看来要议论的话,一句也没有,因为老钟已经说得够好的了。最后结尾是该结就结,干脆利落。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报道的标题很重要。“在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半夜3点起床——跟老钟进城卖菜”,引题明白、顺畅,标题自然、朴实。自然中抖落出生活的真实和悬念,朴实里蕴含着新闻的要素和价值,很有吸引力。

新闻报道就应该这样去写。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编者按: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栏目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老钟瑞金市老夏
老来唯相思不忘
老钟
逗呢等
作曲家许玉明简介
南瓜房子
向日葵丛林
请客
老来唯相思不忘
老来唯相思不忘
赣州首家未成年人观护教育基地在瑞金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