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正林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
□ 骆正林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上很多新闻记者都曾经根据自身的新闻实践,谈论过媒体素养问题。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记者要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邵飘萍曾经要求记者“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动捷”。胡乔木曾经说:“报刊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而新闻记者是人们聘请的教师”。法国新闻记者兼作家阿尔贝·加缪(A lbert Camus)在纳粹占领法国时仍然坚持地下写作,1957年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无论我们个人是如何脆弱,我们职业的崇高将永远根植于两项难以施行的责任——拒绝就我们知道的东西撒谎和抵抗压迫。”①还有人认为,新闻传播者既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要有诗人般的激情,历史学家的客观理性,法学家的公平公正,哲学家的思辨。在新闻传播事业非常发达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建设一支过硬的新闻传播队伍,才能使人类的信息传播事业获得健康的发展。
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养包括: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立场坚定,坚持真理,捍卫真理;能够熟悉国际大势和国内形势,保持清醒、冷静的政治头脑,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辨别方向,秉笔直书;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平民意识,能够深入群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不做生活的旁观者。
正因为新闻事业总是要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所以我国新闻界一直注重培养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养。毛泽东曾经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他还根据党性原则对党报工作者提出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要求宣传人员不能闹独立,重大问题的处理必须要请示上级,“任何下级人员,不得擅自表示态度。”②1948年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党和人民需要依靠记者,“你们(指记者)做得好,对党对人民的帮助就大;做不好,帮助就不大;如做错,来个‘客里空’,故意夸大,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1月接见解放军报社师级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突出强调要坚持政治家办报。1996年9月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记者要打好五个根底,其中第一个就是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中国新闻记者更不能淡化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但是,我们在新闻实践中也要注意防止单纯地把新闻等同于政治,甚至为了政治的需要而加工新闻。新闻是客观事物变动的报道,失去了客观性、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者要能够站在全局上观察事物、分析形势,发现和处置新闻,要时刻关心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改革大计。
民主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新闻传播者应该努力传递民心民情,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引导人民思考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贡献出民间智慧。目前,国内的一些媒体,如南方报系就站在建设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对广大读者进行精神启蒙,努力通过客观的新闻表述、理性的逻辑论证,帮助中国人民提高公民素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就是最好的政治素质,是保证新闻传播事业拥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可靠保证。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新闻传播作为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领域,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新闻传播活动整天要和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打交道,需要介入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先于他人感应和捕捉新的变化、新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新闻传播者要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学会在广泛交往中延伸人脉,能够广结朋友,获得丰富的新闻来源,能够先人一步获得宝贵的新闻线索。记者通常被人们称为“消息灵通人士”,然而现在的很多记者消息并不灵通,往往在很多重大新闻中缺席,甚至新闻事件发生后,无法从有关方面得到权威的消息来源。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能够从同行中脱颖而出,赢得新闻话语权,是记者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新闻传播者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敏捷地捕捉新闻线索,迅速地判断新闻事件价值大小的能力。世界每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信息,新闻传播者不可能什么都报,必须根据受众的需要,选择对公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新闻加以报道。新闻传播者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敏感性,对社会生活的变动保持着无限的热情,能够观察到事物的精微变化,然后才能挖掘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很强的调查研究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事件,因为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被人们忽视,或被人有意隐瞒,甚至被人做了手脚,有意歪曲。对这类事件,新闻传播者需要独立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核实现有资料。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经对选题对象做了这样的界定:一个涉及公共利益的新闻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被刻意地隐瞒起来,记者展开独立的新闻调查,最后让事件大白于天下。当前,社会利益盘根错节,新闻传播活动往往会牵涉到不同利益集团,新闻工作者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客观、准确、真实地传递新闻,必须开展艰苦的调查研究活动,甚至有时还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者应该熟悉新闻生产的业务流程。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看,新闻业务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播音等相关环节。任何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者,都应该熟悉本媒体的主要业务流程,全面掌握多方面的业务技能。新闻传播者应该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新闻传播事业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对新闻传播者来说,他们在新闻活动中需要用到数码相机、摄像机、海事卫星电话、录音笔等一系列新型采访、记录工具,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同时,新闻传播者还应该掌握现代交通工具的驾驶技术,如摩托车、汽车、汽艇等。当然,个人能力永远赶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较强的科技敏感性,能够在各自岗位上,根据工作需要迅速掌握能够用到的科技手段。
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是新闻传播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根据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者具有的理论修养应该包括下面几个层次。
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能够做到“杂”与“专”的统一。新闻传播者整天和火热的社会生活打交道,为了能够使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尽可能深入透彻的了解,新闻传播者必须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面,包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风土人情、民俗俚趣等等。新闻传播者应该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党和政府历来要求新闻传播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后,新闻传播者还必须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这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标志成果和理论精髓,新闻传播者只有学好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战斗性。除了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外,新闻传播者还应该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熟悉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正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历史,从理论上揭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奥秘。理论思维能力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包括很多方面,如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演归纳能力、鉴别判断能力等等。理论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象上升到本质,进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新闻传播者要有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极其尖锐的情况下,明辨是非、真伪和善恶,看准历史前进的方向。
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保守势力的束缚,对公众进行精神启蒙。精神生产特别强调创新,人类进步需要对旧观念不断突破。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怀疑精神和创造精神,敢于坚持真理,对公众进行精神启蒙。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原因,我们经常会迷信权威、迷信前人,不敢用审视的、批判的、挑剔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生活中缺少足够的创造力。作为精神文化生产者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思考,勇于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到受众满意的新闻,但是新闻传播者也是社会人,在工作中首先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不能自以为是,制造事端。现在有些记者为了捕捉到所谓的“热点新闻”,常常希望天灾人祸更大,更够“味”,这样才有“猛料”去炒。新闻传播工作含有巨大的道德成分,所以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保持着对新闻理想的执着信念。新闻工作要分辨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唤醒公众在非正义的现实中建设正义的制度。
其实,社会是公正的,新闻传播者高尚的道德素养会得到社会的承认。2004年底发生的印尼海啸夺去了30万人的生命。海啸后第三天,《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作为第一批记者中的一员,赶赴重灾区班达亚齐采访灾区重建和国际救援行动。记者在跟随救援队伍采访时,很多灾民为了感谢救援队拿东西给他们吃。因为灾区现场的东西已经被污染,所以救援队要求队员不能吃灾民的东西,后来灾民意识到这个情况,他们拉着记者和救援队员来到他们家的后院,从树上摘下新鲜的红毛丹。此时大家没有再拒绝。从这件小事上赵亚辉意识到:当灾民感受到爱的时候,他们会将这种爱再传递给你。确实,新闻工作也是这样,当记者向社会传递爱的时候,社会公众也会把这种爱彼此传递。
注释:
①[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序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毛泽东:《勿擅自向外表示态度》,载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页。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