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飞,郑鹏程,高士伟,王雪萍,李传忠,龚自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09)
2008 年湖北茶园面积18.44万hm2,采摘面积13.4万hm2,茶叶总产量13.3万t[1],产业基础较好,但是由于夏秋季气温高、光照强,导致夏秋绿茶苦涩味重,品质较差,鲜叶撂荒造成极大浪费,平均单位产量较低。因此在现有的栽培技术条件下,改进夏秋绿茶加工工艺,提高茶园单产、综合效益和茶叶品质,对于增加茶农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茶叶品种:鄂茶1号;采摘标准:一芽一叶;采摘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母本园。
跟踪摊放过程中鲜叶生化成分变化,取同一批鲜叶平均分成 10份,每份 1 kg,分别摊放 0、4、6、8、10、12、16、20、24、28 h 后,微波固样,烘干。
摇青方案如下:同一批鲜叶分成4份,分别进行处理(按表1),摇青机摇青(转速 26 r/min)后,微波固样,烘干。
表1 不同摇青处理设置
鲜叶摊放后,分别采取微波、蒸汽、滚筒杀青方式处理,并烘干。
茶多酚、咖啡碱、黄酮类、氨基酸、水溶性糖、水浸出物分别按相关文献进行[2-3]、HPLC方法测定儿茶素: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利特),C18柱;流动相 A(0.2%冰乙酸),流动相 B(乙腈),流速 l mL/min,柱温 30℃,检测波长 278 nm,进样量 10 μL,梯度洗脱,流动相B在16 min内由6.5%线性梯度变化到25%,25 min回到初始状态,平衡10 min;感官审评参照文献[4]进行。
统计分析:SPSS 13.0,结果以平均数±标准误差表示,每组数据重复3次。
摊放过程中环境温湿度变化见图1,鲜叶重量变化见表2,在摊放初期0~8 h鲜叶减重较快,8~20 h减重较缓,20 h后减重速度又加快。
图1 摊放过程中环境温湿度变化
表2 摊放过程中鲜叶重量变化
在摊放过程中,鲜叶内含成分及相关指数变化情况见表 3、4。
表3 摊放过程鲜叶常规成分变化及酚氨比变化
表4 摊放过程鲜儿茶素成分及相关指数变化
2.1.1 茶多酚含量变化 在摊放0~28 h期间,茶多酚含量在12 h前呈下降趋势,在12 h后则有所上升,但未达到最初含量水平。推测由于前期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多酚类含量有所下降;后期分解、氧化等作用加强导致鲜叶干物质重量下降较快,同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茶多酚所占的比例又上升。
饲料中虾青素和黄体素对大黄鱼皮肤呈色的影响结果见表2。各处理组在背部皮肤亮度值、腹部皮肤亮度值和背部皮肤红色值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部皮肤红色值方面,类胡萝卜素添加组高于对照组,最高值出现在虾青素组,然而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背部皮肤黄色值方面,黄体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虾青素组(P<0.05),虾青素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部皮肤黄色值方面,黄体素组和虾青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黄体素组和虾青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2 氨基酸总量变化 在摊放0~10 h中,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升幅达9.02%;10~20 h,氨基酸总量比较稳定。推测前期由于蛋白质和多肽水解,氨基酸总量增加;20 h后,易分解的蛋白质和多肽的含量下降,失水加快,同时氨基酸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含量下降。
2.1.3 咖啡碱含量的变化 咖啡碱在摊放过程中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摊放10 h时含量最高,可能因为摊放初期鲜叶生理活性仍然较强,咖啡碱的合成仍在进行,而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的分解亦为咖啡碱合成提供物质基础;摊放后期,随着茶叶不断失水,摊青叶干物质损耗较多,咖啡碱含量亦随着下降。
2.1.4 水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摊放0~12 h期间水溶性糖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可能是由于淀粉、纤维素等大分子量糖类发生水解,生成小分子量的水溶性糖;12 h后,小分子的可溶性糖可能发生水解或者参与其他物质的合成,导致含量下降。
2.1.5 水浸出物的变化 水浸出物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推测前期由于淀粉、蔗糖、蛋白质等水解,水浸出物含量增加;后期由于水解酶活性的降低,并且分解作用加强,导致水浸出物含量下降。
2.1.6 黄酮含量的变化 在摊放0~28 h中,黄酮含量变化呈波浪线趋势,可能随着摊放的进行,不同黄酮苷类在不同pH值范围内进行反复水解、分解,导致出现上述变化。
2.1.7 儿茶素组分的变化 儿茶素总量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简单儿茶素在前8 h呈上升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有所下降,最后又有上升。酯型儿茶素在前16 h呈下降趋势,最后也有上升。可能随着pH值、水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儿茶素类含量、儿茶素苦涩味指数[5]呈上述变化。
鲜叶摊放8~12 h期间,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而氨基酸、水溶性糖、简单儿茶素的含量相对较高,酚氨比较小,说明8~12 h阶段鲜叶的苦涩味明显减少。
2.2.1 摇青对绿茶内含成分的影响 不同摇青处理绿茶内含成分变化结果见表5、6。与对照相比,试验组的茶多酚含量明显降低,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含量降低,酚氨比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明显下降,而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糖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推测摇青使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多酚类适度氧化,同时水解酶的活性增强,蛋白质和淀粉类水解亦增强,说明适度摇青有利于夏秋茶品质的改善。
表5 不同摇青处理的绿茶常规成分及酚氨比变化
表6 不同摇青处理的绿茶儿茶素组分及相关指数变化
2.2.2 摇青处理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感官审评结果(表7)表明:对照、T1、T2、T3内质得分(感官审评总分中去除外形分数)分别为72.3、72.7、72.6、72.7,与对照相比,试验组均比对照要好,说明适当摇青可以明显改善苦涩味并提高茶叶内质。
表7 不同处理绿茶感官审评结果
不同杀青方式绿茶内含成分(表8、9)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和滚筒杀青的儿茶素苦涩味指数较低,同时滚筒杀青组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可能与酯型儿茶素水解有关,因而使得苦涩味有所下降。
表8 不同杀青方式绿茶内含成分(%)及酚氨比变化
表9 不同杀青方式绿茶儿茶素成分及相关指数变化
相关研究[6-10]表明,绿茶杀青前进行适当摊放,有利于改善品质。另有研究[11]认为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的含量随摊青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游离氨基酸随时间延长而上升到一定量后再下降。普遍认为温度25℃、相对湿度在60%~90%条件下,摊放时间8 h效果较好。本次摊放试验温度20℃,时间8~12 h时效果较好,说明温度较低时,时间适当延长,有利于夏秋茶苦涩味减少。
摇青使鲜叶相互碰撞及与摇青机筒壁摩擦,酚类化合物缓慢氧化,蛋白质水解加快,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12]。本试验借鉴摇青工艺发现:试验组的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酚氨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充分说明适当摇青可以减少夏秋绿茶苦涩味。
本试验结果表明:滚筒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比较,儿茶素苦涩味指数较小,苦涩味明显减少,更有利于改善品质,与他人研究[13]结果吻合。
综上所述,本次试验证明20℃摊青8~12 h、适当摇青(鲜叶摊放2 h后,摇青1 min,再摊放4 h后摇青1 min,再摊放2 h)和滚筒杀青工艺,可以减少夏秋绿茶的苦涩味,增加其鲜爽味,绿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夏秋绿茶品质,将上述3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优化揉捻、烘焙工艺参数,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龚自明.试用科学发展观解读湖北茶业可持续发展[A].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重庆:中国茶叶学会,2009,655-664.
[2]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5-135.
[3]GB/T 8305-2002.茶,水浸出物测定[S].
[4]GB/T 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5]施兆鹏,刘仲华.夏秋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茶叶科学,1987,7(2),7-12.
[6]程启坤.茶化浅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1982.
[7]浙江大学茶学系.张堂恒选集[M].杭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1989.
[8]沈培和,刘 栩.改善芽形绿茶香气的制茶工艺[J].中国茶叶,2000,22(2):4-5.
[9]常硕其,张亚莲.提高夏秋茶绿茶品质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5):561-564.
[10]骆耀平,童启庆,屠幼英.龙井茶摊放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茶叶科学,1999,19(2):136-138.
[11]尹军峰.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环境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7.1-2.
[12]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51-253.
[13]胡云玲.茶在制样品固样方法和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形成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200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