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几大误区

2010-08-31 03:58周延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多媒体

周延莉

【摘 要】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剖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观念误区。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教育技术 多媒体

中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应了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途径多等优点,颇受广大师生欢迎。但是,目前教师观念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课件质量等于教师素质,有些教师还认为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制作课件就等于备课。因而,语文课堂中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忽视文本,背离教学基本规律

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只有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

二、黑板教材不用,忽视传统媒体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优势,解决了很多传统媒体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有的教师就认为,有了现代教学手段就可以摒弃传统媒体。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课件代劳了,甚至也不要求学生记笔记。一节课结束后,老师学生倒是轻轻松松,回头想想,却是什么都似是而非,想去复习,也不知从何开始。

三、过分装饰,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界面的美观或结构的新颖,不惜花费大量的创作时间,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饰,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内容之间的切换,用很多的效果。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每一张幻灯片的边缘都镶嵌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画与从网上下载来的动画,很多的语文课件在页面的角上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图标,它对理解课堂内容无任何帮助,但很吸引學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课件的确很“漂亮”,但恰恰是这一点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分寸不准,忽视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科学技术等都有涉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说明对象,介绍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分寸,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说明对象。没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表现在课件的内容上就是: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其他学科知识突出。例如,有位老师制作课文《神奇的极光》的多媒体课件,收入了大量的“极光”图片,意在使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展示的图片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五、教学机械,不能随机应变

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己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对虽正确但与课件里不吻合的甚至很有创意的、比原先设计的更好的答案只能忍痛割爱,采用自己的标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六、脱离课文,乱用教学素材

随着形势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被过分抬高,凡公开课必言多媒体,好像不使用多媒体便跟不上形势,不少观摩课也皆以此为首要条件,不用多媒体便没有“档次”,便与奖无缘。在这种环境下,有的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然而图片有限的表现力与文字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的强烈反差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

有些教师也知道在制作课件时应该选用能够准确表现课文内容的素材(即音乐、图片等),但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由于一些重要素材难以找到,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勉强使用类似的来替代。有位教师制作一个《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课件里涉及到了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代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违背了教学的准确性原则。

七、制作粗糙,缺乏审美意识

有些老师在课件中把文字的颜色弄得非常鲜艳,不管那色彩是否与文章格调、氛围一致。比如讲《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红大绿的字满屏幕飞;讲《记念刘和珍君》,动画效果中的声音设置是“风铃”、“鼓声”、“鼓掌”,这是否冲淡了凝聚在课文中浓浓的悲哀氛围?有一回我看见一个《如梦令》课件,这首词表现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课件打开后居然是砰砰几声枪响,出现制作者的单位,朗读的画面中,颜色一片惨绿,一条小船,如幼儿园儿童画的一般,缓缓从画面外面进入(注:是进入,不是划入),左边是一座亭子,下面是几朵荷花,到最后,几只白鹤,翅膀一动也不动,缓缓向上移动(注:是移动,不是飞起)看了让人直倒胃口。若将画面倒过来看,再联系前面的枪声,似乎李清照是来打猎的,而不是来游玩的。如此课件,如何让学生感受词的美好意境?如何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己经基本了中学语文课堂,它以特有的形象性、再现性、高效性等特点,显示出卓越的教学辅助功能。但是,究竟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最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避免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和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我认为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时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图形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运用媒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多媒体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