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侠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激活知识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变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 激活知识
新型语文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结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将课程变为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变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新型语文教学这一目的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讨、研究,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以下优点:
首先,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使课堂变为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比如:我教《石钟山记》一文就应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课后小知识方框的内容及课下的注释来探究从古至今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共有哪几种,并对几种说法进行评价。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经过分析,得出五种说法,并对每种说法进行评论。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活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己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结论,学到了知识,老师也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次,探究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比如这节课,学生经过探讨,明白从古至今有关石钟山命名的五种原因后,都喜形于色,而且还能对古人评头论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无形中得到提高。
再次,探究式教学法能促进教学相长,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充满思想的火花。一个班的学生有四五十人,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又有很大的差异,自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结果也会多元化,老师想的再全面,也不会把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想到。再说,有的学生思维比老师灵活,想法新,所以他们有时候得出的结论是老师应该学习的。比如:本课时中,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我预先根本没有想到他是以敲击石头和敲击钟的相似点为理由的,而在学生的启发下,我豁然开朗,并灵机启发学生理解。所以可以促进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才是具有活力的课堂。
二、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以下优点:
首先:把教学目的落在了发展学生上,培养学生自己求知的习惯和探究問题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比如;有一次课前5分钟活动的内容是一学生上黑板给同学们赏析自己所选的一首诗歌:
醉歌
陆 游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
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骷髅。
学生是这样赏析的:“想当年,深秋,在河滩谷因与老虎进行搏斗,老虎的鲜血溅到了貂皮做的短大衣上,至今这短大衣还保存着。谁知能降伏虎的人,在国家受外族侵略的时候,反而闲居在江湖之上。经常枕着这个死虎的骨头来寄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莫大悲哀!”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结束了这一教学过程。表面上,课前5分钟的教学过程已圆满完成。但实际上,如果这一内容就此结束,我敢肯定95%的学生根本没有领会诗的内容,更不会领悟到赏析的方法。因此,教学目的就没有达到,教学过程只是流于形式而已。我在学生掌声结束后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对诗的赏析你们都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提出来。”这时,学生立刻进入思考的状态,接着,一生马上举手问到:“诗中‘犹的意思是什么?”有学生立即作答“还”、“仍然”的意思。另一生又提出问题“这首诗的题目为何用‘醉歌?”这一问题正好是探讨主题的突破口,我赶紧表扬该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都知道,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题目与内容都有必然的联系,可这首诗的题目与内容有联系吗?”学生观察后说没有。我接着启发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何要用这个题目呢?”有生答:“是作者酒后所作。”我又启发:“同学们想想作者是在什么心境下喝酒呢?”生答:“烦闷、愁苦时。”我接着问:“这首诗全诗无一‘愁字,你们怎么知道是在愁苦的时候写的呢?”这时一生答:“从‘犹字看出”,我问为什么,他又答不出来。我就接着启发:“刚才同学们说‘犹是‘还、‘仍旧的意思,说明作者枕着虎头骨不只是现在……”生答:“以前一直在枕。”我问:“他为何一直枕着它呢?”生答:“怀念过去打虎的英勇和壮志,故发愁。”我看学生理解到此还不到位,接着启发:“大家看诗的作者是陆游,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中的‘虎实际指什么?”生答:“指金兵。”我说:“看来作者不是为不能实现打虎的壮志而愁苦,而是为年老体衰不能实现抗金卫国的壮志而愁苦。可见,诗人是借酒浇愁,因愁而酒后作诗,故诗题为‘醉歌。”通过前面的分析,同学们领悟到“醉歌”这一诗题的妙处:看似与诗的内容无关,实际是更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莫大愁苦无法排遣而借酒浇愁,又因酒而作诗。
其次,发现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求知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这节课以后,我发现学生个个都喜欢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刨根问底。
再次,发现式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比如前面讲的那首诗,课前我并未见过,更不可能看一眼就深刻领悟,而经过启发及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才使我深刻领悟到诗题的妙处所在。
发现式学习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无限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使教与学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
三、激活知识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文中艰涩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起来。
比如,我在讲《五人墓碑记》一文时,由于本文语言艰涩,非常难翻译,而且很难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激活知识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激活方法是把文中的句子用现实生活来解释。例如,我讲到课文第六段:“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其中,“辱人贱行”一句中“辱”和“贱”字的意义不好记,且整个句子不好翻译,为了让学生好理解好记,我说“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那些高爵显位的人一旦犯罪,要么逃跑,要么当和尚,甚至假装发狂?”学生答不出来,我说:“同学们想,高爵显位的人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干部,干部是知法的,一般来说是不应该也不会犯法的,知法的人犯法本身就是一种可耻,即使是犯了法也应该去投案受罚,而他们却逃跑、当和尚、甚至假装发狂,以逃避法办,这种行为是什么样的呢?”生答:“是卑贱的。”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把干部于一般人作对比,学生的兴致很高。再如,讲到“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一句,我让学生评价那些人的死和五人的死孰重孰轻,为什么?生答:“五人重,高爵显位者轻,因为五人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为正义而死,而高爵显位者为个人利益而死,他们的人格是可耻的,行为是卑贱的。我让学生打比方说明他死的意义,生答:”五人的死重于泰山,高爵显位者的死轻于鸿毛。这样,对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将“文本课程”变为“体验课程”,教学活动就会变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