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南 石国彬 刘 剑 钱力维 张进军 赵 华
萆苓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临床观察
李中南 石国彬 刘 剑 钱力维 张进军 赵 华
目的观察萆苓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给予萆苓方,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消炎痛剂、别嘌醇;均治疗2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近,中药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均明显下降,中药组效果更优。结论萆苓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有良好的疗效。
2型糖尿病 痛风 萆苓方
安徽省中医院(合肥2300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是由糖代谢紊乱引起,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两者易同时并发于同一患者。笔者采用安徽名老中医王正雨主任医师之经验方萆苓方治疗痛风合并糖尿病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09年12月安徽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5例,糖尿病诊断符合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痛风诊断符合中华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1]的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属湿热痰瘀痹阻。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4例,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龄30~85岁,平均63.97岁;糖尿病病程0.5~20年,平均9.07年;痛风病程0.5~3年,平均3.11年。对照组31例,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32~84岁,平均65.34岁;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 7.15年,痛风病程 0.5~7年,平均 3.4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按原有方案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维持血压平稳,并进行糖尿病教育及适量活动,禁食嘌呤含量高的食品。中药组予萆苓方:土茯苓20g,萆薢20g,泽泻20g,薏苡仁30g,黄柏10g,苍术 10g,虎杖 20g,威灵仙 20g,怀牛膝 20g,当归10g。散剂或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用。对照组予秋水仙碱,疼痛明显加用消炎痛栓剂,疼痛缓解后服别嘌呤醇0.1g,每日2次。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治疗痛风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身高、体重及治疗前、后体质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尿酸、血脂,血压及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的变化。痛风疗效评定根据卫生部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临床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正常(<380μmol/L),血沉、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水平。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血尿酸值明显降低(<416μmol/L)。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明显进步,生活能够自理,血尿酸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χ2检验。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两组总有效率相近(P>0.05),而中药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表2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下同
n组别中药组对照方34 31治疗前9.12 ± 2.40 9.32 ± 2.61治疗1周后6.15 ± 1.54*6.20 ± 2.01*治疗2周后5.10 ± 2.73*5.09 ± 2.94*
2.3 两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血糖变化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中药组多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血尿酸、血糖、血脂变化(±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血尿酸、血糖、血脂变化(±s)
组 别 体质量(kg)BMI 血尿酸(μmol/L)血糖(mmol/L)中药组(n=34)对照组(n=3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2.70±6.90 70.30±5.80 74.00±8.80 74.20±7.60 25.70±2.49 24.90±2.47 25.90±2.51 25.90±2.51 545.67±89.91 450.72±66.34*△493.35±72.10 418.20±39.85*FPG 6.65±1.71 5.66±1.06*△7.10±1.92 6.90±2.20 PBG 9.97±3.55 6.50±2.80*△12.14±3.86 11.40±2.07
糖尿病、痛风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高脂血症、肥胖密切相关,发病基础均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近年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
急性痛风关节炎常因为血尿酸浓度过高而沉积于人体四肢关节引发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关节炎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止痛、抑制血尿酸生成和(或)促进排泄,但其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因无法忍受胃肠道或其他反应而放弃西医治疗;或因其伴糖尿病肝病、肾病,无法接受西药治疗。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中的风湿热痹,其本在脾,标在筋骨关节、肌肉。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者大多为形体肥胖的脾虚湿热之体,加之嗜酒、喜啖膏粱厚味,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湿热壅滞于血脉,难以泄化或兼外感邪气侵袭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湿浊郁于骨节,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出现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其基本病机为脾肾虚损,痰浊瘀毒内蕴,治疗宜以清热解毒、祛湿泻浊、活血通络为主。萆苓方由土茯苓、威灵仙、黄柏、怀牛膝、苍术、萆薢、虎杖、当归、薏苡仁、泽泻组成。方中土茯苓、泽泻、萆薢、薏苡仁利湿泻浊,滑利关节;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黄柏、苍术、虎杖清热燥湿解毒;当归、虎杖活血定痛,解毒利尿;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利关节,与泽泻合用有利尿通淋之效。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土茯苓、泽泻有降低血尿酸作用,可增加水分排泄,可增加对尿毒、尿酸的排泄;威灵仙有溶解尿酸,解除疼痛的作用。本方既有清热解毒,祛湿泄浊,活血通络之功,又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引火下行之效。
本观察表明,萆苓方有显著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向炎症部位的趋化。本方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对血脂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一定的减轻体质量作用及轻度的降糖作用。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3):178 -18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
[3]中华人民共和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1993:210.
R587.2
B
1004-745X(2010)09-1487-02
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