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
——以《道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

2010-08-23 08:44
关键词:异域道德经英美

邓 亮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637000)

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
——以《道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

邓 亮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637000)

文化离散;离散体验;目的语读者;译者

为检验孙艺风(2006)提出的“文化离散”,选取《道德经》第一章的华人英译本和英美译本作为材料,让西南大学40名留学生完成“《道德经》第一章英译对比量表”,初步探讨了文化离散在典籍英译中的实践性。结果表明:(1)华人译本的流畅性总体上显著优于英美译本,而在措辞、韵律方面不及英美译本,措辞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韵律上则无显著差别;(2)离散体验对目的语读者有积极影响,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异域文化信息;(3)在文化信息传达上,离散体验对译者无积极影响,相反,英美译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略多于华人译本,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如何将一篇晦涩难懂的原文译成自然流畅的译文,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源文化色彩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认为译者的文化意识非常重要[1~2]。“文化差异对译者造成的严重问题,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要多得多”[3]。这在汉语传统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言,还要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民俗等多各科知识。

为此,Venuti(1995)提出归化与异化翻译,试图解决如何保留与改造源文化特色。异化翻译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力求保留“原文本的异质”[4],即源文化色彩,但晦涩难懂的译文导致目的语读者难以从源语视角获取异域文化信息。归化翻译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删减、转化源语的语言风格,使之符合目的语规范,但很大程度上抹煞了源文化的丰富内涵,无益于跨文化交流。尤其是传统典籍翻译,应当以“文化传真”[1]作为翻译目标。

孙艺风提出的“文化离散”有效协调了“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关系。其基本涵义是:“离开自己的文化家园,在异域文化环境里憧憬并审视本土文化,在接触和体验异域他者的同时,进行文化间的沟通和杂合”[2]。换句话说,目的语读者应尽可能地多体验异域文化,凭借“创造性的想象去理解异域知识”[2]。对于译者而言意味着离开本土文化环境,尽可能地亲身体验异域文化,以文化离散的视角审视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为文化翻译实践开辟了新的视角。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离散体验,目的语读者易于获取较多的源文化信息。同时,具有离散体验的译者借助与异域事物相关的丰富知识框架,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能够在保留/保持源文化真实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译文的可达性,再现更多的源文本的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以目的语读者(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留学生)为被试,试图通过量化对比分析《道德经》第一章的华人与英美英译本,初步检验文化离散在典籍英译中的实践性,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索。基本假设是:1)具有直接或间接文化离散体验的目的语读者易于获取更多的异域文化信息;2)具有丰富直接离散体验的译者更能准确充分地传达更多的源文化信息。

一 研究方法

1 被试

选取西南大学45名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留学生,剔除回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0份,其中男生、女生各20人。

2 调查工具

本研究所选取的8个《道德经》英译本([5~12])颇有影响,普遍被认为译文质量较好[13]。采用自编的“《道德经》第一章英译本对比量表”作为调查工具,该量表共有4项,分别涉及句子流畅度、措辞、韵律和文化信息传达四个项目。每个项目按5个等级由低到高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目越优。

3 施测程序

主试按统一指导语向被试举例说明等级大致评分标准,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其间,要求被试在给定时间内如实认真回答,提前上交或缺选的问卷视为无效。

二 结果

统计检验采用SPSS1210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

被试留学生有无离散经验的基本情况如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有离散经验的留学生有27人,占总人数的68%。仅有少数(共7人)留学生有直接经验,即亲身体会中国文化,其余20名留学生主要通过间接体验的方式,如阅读、身边的中国朋友、课程学习等了解中国文化(见图2)。

1 华人译本与英美译本总体差异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总体上看,在句子流畅度、措辞、韵律这三个维度上,英美译本和华人译本存在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流畅度上,华人译本平均分显著高于英美译本,差异显著(p<105);在措辞上,英美译本平均分显著高于华人译本(p<105);在韵律上,英美译本平均分略高于华人译本,但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在文化信息传达上,两者无显著差异。

表1 华人译本与英美译本总体的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探讨在文化信息传达方面英美译本与华人译本的内在差异,随机抽取30份有效问卷并采用SPSS1210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文化信息传达上,英美译本和华人译本的平均分分别为14193和14176,英美译本略高于华人译本,但无显著差别。

表2 英美与华人译本关于文化信息传达的差异比较

2 离散体验及译本文化信息的传递

本研究有效问卷中了解一定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有27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有13名。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归入有离散体验的目的语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归入无离散体验的目的语读者。通过对这两组被试的调查,我们可以分析离散体验与译本文化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看看有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对华人译本和英美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判断。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在文化信息传达上,华人和英美译本平均分分别为15163和15133,华人译本得分略高于英美译本,但差异不显著。

表3 有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对华人译本与英美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判断

其次,试看无离散体验的目的语读者对华人译本与英美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判断。如前所述,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有13名。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在文化信息传达上,英美译本平均分略高于华人译本,但无显著差异。

表4 无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对华人译本与英美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判断

从表3、表4可以看出,在文化信息传达上,有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华人和英美译本平均分均分别明显高于无离散体验的留学生。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英美译本上,两者差异达到弱显著水平(p=1068);在华人译本上,两者差异则达到显著性水平(p<10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5、表6。

表5 有离散体验与无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对英美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差异比较

表6 有离散体验与无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对华人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差异比较

三 讨论

1 英美与华人译本的总体特点

一般认为,在中国典籍英译上,英美译者有母语优势,力求译文自然流畅,易忽略源文化所传达的某些内容;而本土译者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倾向于保留文化色彩,译文晦涩难懂,可读性低。然而从数据上看,华人译本的流畅度明显优于英美译本,并有显著差别。在语体上,华人译本更加自然流畅,符合英语(目的语)表达规范,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易于接受,而在措辞上,英美译者更加善于润色语言,差异显著,措辞呈现多样化。在韵律上,二者都关注《道德经》独特的文采、韵律和语言美,无显著差异。

2 文化离散体验对目的语读者的影响

目的语读者是文化离散的一个核心角色。目的语读者应尽可能地走向“中间文化地带”[2],体验更多的异国文化,获取与异域事物相关的丰富知识。由于文化差异,译文接受者的信息渠道容量通常小于原文接受者的渠道容量[14]。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解读译本不仅取决于目的语读者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的信息渠道容量。这需要借助字典、百科全书、异域文化知识框架等准确地扩展,不断启迪读者的艺术想象力[15]。

本研究表明,有离散体验的留学生认为华人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略多于英美译本,相反,无离散体验的留学生认为英美译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略多,但两项均无显著差异。可见,离散体验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构建多元文化知识框架,易于获取更多的源文化信息。相对于无离散体验的留学生而言,正是这种间接离散体验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可见,除直接体验外,间接体验异域文化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直接或间接离散体验都是有益的。

3 文化离散体验对译者的影响

文化离散概念的另一核心角色是译者。相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译者更容易直接体验异域文化。由于在文化信息传达上,华人译本和英美译本平均分偶然一致,进一步简单随机抽样却发现,英美译本得分微高于华人译本,这说明英美译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微多于华人译本,但无显著性差异。追加两次简单随机抽样也与第一次简单随机抽样结果一致。这一点与假设二相反。从理论上讲,文化离散体验有助于译者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文化差异,有效地协调译文可读性和尽量保留源文化特色之间的矛盾。具有离散体验的译者能更好地协调异化与可达性之间的关系[2],他们更易于介入本土文化,减少因文化和语言移位而导致的源文本与译本的差异。

华人译者可称为西方化了的中国人[16],他们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较准确地诠释源文的思想精髓,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文化差异,进行必要的文化干预[17],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而英美译者主观上若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易无意识造成对原文本的误解[18],所以,华人译本理应传递更多的异域文化信息。但研究结果与此并不相符。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所采用的简单随机抽样影响了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

四 结语

翻译界历来较多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个体内在文化差异。不同于其他文本翻译,典籍翻译理应置于历史语境中[19],源文化信息的传达是衡量典籍英译本优劣的主要标准,力求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20]。同时,目的语读者能否正确解读译本所传达的异域文化信息关键在于有无文化离散体验。

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文化离散在典籍英译中的实践情况。假设部分成立,即直接或间接离散体验显著有助于目的语读者获取异域文化信息,效应具有普遍意义。这表明,目的语读者有无直接或间接的离散经验将直接影响译本的源文化传真。然而,离散体验则无助于译者传递更多的源文化信息,与假设不符,但结论也不具有普遍效应,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代表性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因而,我们不能充分验证假设二,由于结论不具普遍性,也无法否定假设二。为此,在今后研究中,我们将选择其它著名典籍英译本作为样本,进一步探讨在典籍英译中,异域文化离散体验是否有助于译者传递更多的异域文化信息。

[1] 孙致礼1文化与翻译[J]1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412421

[2] 孙艺风1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J]1中国翻译,2006(1):32101

[3] Nida,E1A1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1Leiden:E1J1Brill, 1964,1611

[4] Venuti,L1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1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201

[5] Legge,J1Sacred books of the East[M]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1h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assages/tao2te2 ching1htm

[6] Waley,A1The way and i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 ace in Chinese thought[M]1London,Allen&Unwin,19341 h 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 assages/tao2te2ching1htm

[7] Lin,Yutang1The wisdom of Laotse[M]1Random House,19481 h 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 assages/tao2te2ching1htm

[8] Blakney,R1B1The way of life[M]1New York:New American Li2 brary,19551h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assages/tao2te2 ching1htm

[9] Chan,Wing2tsit1The way of Lao Tzu[M]1New York:Macillan, 19631h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assages/tao2te2ch2 ing1htm

[10] Lau,D1C1Lao Tzu:Tao Te Ching[M]1London:Penguin Book s, 19631h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assages/tao2te2ch2 ing1htm

[11] Lin,P1J1A Translation ofLao Tzu’s Tao Te Ching and Wang Pi’s commentary[M]1Ann Arbor,MI: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U2 niversity of Michigan,19771h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2 way/passages/tao2te2ching1htm

[12] Henricks,R1Lao2Tzu Te2Tao: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2 cently discovered Ma2Wang2tui Texts[M]1New York:Ballan tine Books,19891http://www1bop secrets1org/gateway/passages/tao2 te2ching1htm

[13] 辛红娟,高圣兵1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92841

[14] 张南峰1中西译学批评[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841

[15] 郭于海1唐绝句的表层意象和深层意蕴——以三首绝句为例[J]1大理学院学报,2007(1):312331

[16] 郭建中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1外国语,1998 (2):122181

[17] 霍跃红1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J]1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9):522551

[18] 张素艳1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1外语教学,2007(3): 922941

[19] 黎士旺1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J]1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532551

[20] 许渊冲1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1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412441

A Pilot Study on Cultura lD iscreteness in Ch inese Cla ssics Tran sla tion——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FirstChap terof Tao Te Ching

DENGLiang
(Department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North Sichuan MedicalCollege,Nanchong Sichuan 637000,China)

cultural discreteness;exp erience of discreteness;target readers;translators

The notion of“culturaldiscreteness”in translation was originally p roposed by Sun Yifeng(2006)1This pap er is a first attemp t to testify the validity of“cu ltural d iscreteness”by mak ing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versions and Chinese American versions of T a o T e C h in g1A group of 40 students are chosen as the subjects to fill the contrast scale of the firstchap terof Ta o Te C h in g in order forp robing into the feasibility of“cul2 ture discreteness”i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1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1)The sentence fluency ofChinese A2 merican version is significantly superio rover English and American version s,whereas it is inferio r to English and A2 merican versions in dictions and rhythm s,namely,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ctions but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rhythms12)Experience of discreteness has a positive effecton the target readerswhereby it is condu2 cive to acquiring more exotic experience;3)Experience of discreteness has no positive effecton the translators in conveying source culture,in contrast,more source culture information is transm itted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ver2 sions,while the sightdifferentiation can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1

H 31519

A

167322804(2010)0220137204

2009205210

猜你喜欢
异域道德经英美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