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雄,刘凤彬,田宝祥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吉林吉林市 132022)
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烧伤病人病情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
杨 雄,刘凤彬,田宝祥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吉林吉林市 132022)
通过对我院56例重度烧伤病人的指标监测,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关系密切。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烧伤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烧伤病人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平均年龄在36.12岁,烧伤面积介于30%-85%之间。依文献标准[1]分为中度烧伤(18人)、重度烧伤(26人)及特重烧伤(12人),已排除了烧伤前有肝病史和口服抗凝药物病例。健康对照组56例,平均33岁,经健康体检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并无其他血栓及出血性疾病,检测前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
1.2 研究方法
采用散射比浊法[2]测定血清D-二聚体。均清晨空腹取血5毫升,用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标本采取后轻轻地颠倒数次,立即分离血浆,上机自动分析。我医院D-二聚体水平正常范围0-500 ng/ml,重度烧伤病人一般升高至600至900 ng/ml左右,极重病人可达1400 ng/ml以上。监测重度烧伤病人伤后 1、3、5、7、半个月及一个月的 D-二聚体水平,伤后1、3、5、7天水平持续升高,半个月开始下降,一个月左右降至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检验。
患者伤后一定时间内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随着病情程度越重,升高程度越明显,结果见表1。
表1 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单位ng/ml)
重度烧伤后机体凝血机制紊乱是烧伤救治中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D-二聚体水平增高,APTT、PT等时间延长,FIB浓度异常变化,凝血机制异常还可引起DIC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重点探讨对重度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DD、FIB、PT、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变化最敏感的指标是DD,随着烧伤病人病情程度加重,DD的水平随之明显增高。FIB变化虽没有DD敏感,但是也比较稳定,随着病情发展持续稳定上升。PT、APTT在烧伤早期有所降低,随着病情进展,PT、APTT时间逐渐延长。PT、APTT是反映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障碍的指标,因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检测PT、APTT等指标,可以观察到可能出现的血液低凝状态和由重度、特重度烧伤后引发的DIC[3],以便及早采取治疗措施,这在烧伤患者的救治中有重要意义。烧伤尤其重度烧伤PT、APTT的检测,还可为烧伤患者手术前止凝血状态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综上所述,重度烧伤病人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关系密切,监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重度烧伤病人病情程度的判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黎 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郑卫东,曾淑燕.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 D-二聚体的实验程序优化及实际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06):42.
[3]杨 锐,魏文宁,杨 焰,等.血浆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活性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131.
1007-4287(2010)07-1130-02
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