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秋岩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同镇是明代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九边”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明朝政权与元残余势力对峙的二百余年间,大同镇始终处于双方势力交锋的最前沿。纵观整个明代,由于战事频繁,大同镇的军马供应情况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为解决大同的军马供应问题,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军马作为冷兵器时代确保战斗力的重要军需物资,古今中外都对军马的供给十分重视,并设立专门的机构予以管理。而明朝也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孳生,“明制……牧于官者,为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及各军卫,即唐四十八监意”,即所谓的官牧(1)。这是明代军马的主要管理机构,也是大同镇军马的主要来源。
表一:
太仆寺等作为供应边镇军马的主要机构,每年都不断的向边镇拨给军马,大同镇的边防需求也不例外。“(宣德九年七月)丁丑,以北京行太仆寺马给大同军士操备。时大同参将都指挥使曹俭等奏军士缺马二千匹,兵部请给其半。上曰:‘大同临边要地,今胡寇出没之时,军士守备不可无马,宜如数给之。”(2)仅《英宗实录》所记载,英宗、景帝两朝即向大同镇拨给军马近两万余匹,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可见,明代统治者对边镇的军马供给是极其重视的,这点从《英宗实录》的记载即可窥见一斑。之后,明朝历代的太仆寺等机构都不曾间断对大同镇的军马供应,如:“(嘉靖十五年七月丁卯)发太仆寺马二千匹给大同聚落、高山二堡新军。”(3)“(嘉靖十五年十月戊申)大同镇臣以虏六万压境,上疏乞马,照给太仆寺马一千五百匹。”(4)可见,官牧军马是明代大同镇军马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对于明代大同镇抵御北方大漠残元势力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在边镇防御中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民牧军马,“明制……牧于民者,南则直隶、应天等府,北则直隶、及山东、河南等府,即宋保马意。”(5)关于民间牧马,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之初,“初,太祖都金陵,令应天、太平、镇江、庐州、扬州六府,滁、和二州民牧马。”(6)后又设立牧监归有司管理,专门负责民间牧马的相关事宜。规定:“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养马一,复其身。”(7)虽经历代沿革,牧马的规定有所改变,但都是以“役”的形式养马于民间。
“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皆有孳生驹。(8)”虽然官牧军马作为供给边镇军马的最主要来源,但其也有不能满足边镇需求的情况。这时,供给京军的民牧军马也就加入到供给边镇军马的来源中,作为边镇军马不足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环节。民间牧马,每年或以一定的额数输送至京城,然后再发到各边镇;或是因事态紧迫,以民间所牧之马直接发至各边镇,以便应对时局之变。大同作为边镇中重要的一环,亦不可欠缺。由此可见,民牧军马也是大同镇军马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民间养马,初期对于明代的边镇军队战马供应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等因素日渐严重,这种把国家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的牧马制度使得人民日渐贫困,马匹供应量也随之减少。“(成化)六年,吏部侍郎叶盛言:‘向时岁课一驹,而民不扰者,以刍牧地广,民得为生也。自豪右庄田渐多,养马渐不足……马益削、民益贫。’”(9)这是民间养马制度的不足之处。
茶马贸易是明代以茶于番族易马的一项贸易政策。对茶马贸易进行管理的是茶马司,“茶马司,洪武中,立于川、陕,听西番纳马易茶。……末年,易马至万三千五百余匹。(10)”当时的规定是:“每三年,遣廷臣召诸番合符交易,上马百二十觔,中马七十觔,下马五十觔。(11)”并且严厉打击私茶出境,以确保茶马贸易的顺利进行。
每年各茶马司所易之马,具数输送至京城,再应更镇、卫所请发至各边镇。例如,“(宣德四年正月甲寅)四川总兵官都督陈怀奏:‘四川诸卫骑士虽多,无马者什八、九,一有征调,无所措置。碉门茶马司每岁以茶易马解京,乞于其中取二千匹给军士。’从之。”(12)而大同镇位于边镇之要地,每年所得于茶马贸易的军理应不少。从以上可以看出,茶马贸易也是大同镇军马供应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它是官牧军马、民养军马不足时,补充军马的一个有效方式,为大同等边镇不断地提供充足的军马。
茶马贸易作为明代军马供给链上不可缺少的一项政策,从其设立之初即发挥者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政策也不断更改,“永乐中,禁稍弛,易马少”、“正统末,罢金牌,边氓冒禁私贩者多”(13),茶马政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之不法官僚以次茶运送至番地易马,致番民不满亦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于到弘治年间番民多以羸马应对次茶,虽经弘治、正德等朝不断更革,到嘉靖时期原来的茶马贸易政策已经不能再有效实施。
马市最初始于永乐年间,分设于辽东、开原、广宁,大同马市直到嘉靖年间才设立,“嘉靖中,开马市于大同,陕边宣镇相继行。(14)”在辽东以米、布、绢买马,大同、宣镇则以银易马,用以满足军马供应的不足。这时的马市易马只是在马匹不足时,调用实物、银两购买军马的临时措施,还未成立专门的购马用银的储备。如“(天顺二年八月)丙寅,命巡抚大同佥都御史李秉等以银一万二千两买马给官军骑操。(15)”
而专门的购买军马用银即马价银是在成化年间才正式设立。“(成化)四年始建太仆寺常盈库,贮备用马价。是时,民渐苦养马。(16)”马价银是在官牧军马不足,民养军马政策不能有效施行的情况下才设立的,它是成化以后军马来源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据《明实录》记载,自成化年间正式设立马价银以后,太仆寺共向大同镇发放马价银15次,约47万两:
表二:
由列表可以鲜明的看到,明代边镇如大同等地的军马供给中,马市、马价银所供应的军马起到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由此即可得出以下结论,明代的马市、马价银亦是大同镇军马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们在明大同镇军马供给政策和措施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明代大同镇的军马来源,除以上所述的官牧军马、民牧军马、茶马贸易、马市及马价银之外,还有番人入贡、椿朋银、帑银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或为军马来源的主要途径,或为补充之策,它们共同构成了明代大同镇军马的来源,确保了明朝边镇的军马供给,为边镇的防御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保障。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69。
(2)《 宣宗实录》卷 111。
(3)(4)《 世宗实录》卷 189、192。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69-2270。
(6)(7)(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70。
(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71。
(10)(1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76。
(12)《 宣宗实录》卷 50。
(1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76。
(1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77。
(15)《 英宗实录》卷 294。
(1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3(2)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