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治创伤小,效果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为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然而,介入诊治毕竟是有创性的治疗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1]。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7—2008年心脏介入手术患者 94例,其中,男 65例,女 29例;年龄 34~76岁,平均 55岁;医保患者 58例,自费患者 26例;因心律失常予射频消融术 58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予心脏起搏术 27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2例,胸闷、胸痛 5例,低血糖反应2例。
1.2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
1.2.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多见于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处,与应用抗凝剂、肥胖、压迫不当、过早活动肢体或提前下床活动有关。安装埋藏起搏器时囊袋出血或血肿,主要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前未停用抗凝剂有关。
1.2.2 血管内血栓形成 原因是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血管壁发生血栓栓塞;压迫穿刺部位、方法不当,压迫时间过长或弹力绷带过紧所致。本组 1例射频消融加埋藏起搏器置入术,历时 7h,术毕拔动脉鞘管压迫时发现右侧足背动脉消失,右下肢膝以下与对侧肢体比较明显发凉,考虑为股动脉血栓形成。
1.2.3 心脏介入过程中可出现心绞痛,急性冠状闭塞综合征,心脏穿孔,心脏压塞,起搏器导管移位等并发症。
1.2.4 有穿刺部位感染,埋藏起搏器囊袋感染,与无菌操作规程执行不严格或患者抵抗力低下有关,埋藏起搏器感染还可能因囊袋过小造成皮肤坏死后合并感染。
1.2.5 因术中、术后患者常采取强迫体位,术肢制动,连续心电监护,沙袋压迫,几乎每例患者的腰背部都酸痛不适,从而烦躁不安,不能入睡或睡眠较浅易醒。
2.1 本组 1例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 0.15mg共 3次,备好临时起搏器,随时安慰患者,为患者擦去汗水,5min后心率上升至 70次/min,血压升至 110/70mmHg,面色转红润,情绪逐渐稳定,出汗停止。为避免出现拔管综合征,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给予局部麻醉避免疼痛。拔管前分次饮水 500ml,每次不超过 200ml,或静脉滴注 0.9%氯化钠溶液 500ml,避免血容量过低,拔管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的变化,并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必要时加入多巴胺维持血压,本组无 1例患者出现拔管综合征。
2.2 为避免出现低血糖反应,术前禁食不宜超过 4h,术前 4h可进流质如牛奶等。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症状,并备有血糖仪,一旦患者出现出汗、心慌等不适,立即查血糖,并口服或静脉推注 50%葡萄糖以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
2.3 为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或出血,拔管后,局部手指压迫 20~30min,包扎固定,沙袋压迫 6h,肢体制动 12h,卧床24h。因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术应用大剂量肝素,术后动脉鞘需留置 2~4h,制动患肢 12h。嘱患者不要自行过早活动肢体与下床活动。安装埋藏起搏器术前要停用抗凝药物 3d。术后观察切口有无出血,一旦出现囊内血肿,立即打开止血,重新包扎。本组无 1例术后出现出血或血肿。动脉穿刺者应密切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肢体温度,发现血栓栓塞及时处理。本组 1例血栓栓塞形成时,予以减压包扎,去除沙袋压迫,3d后足背动脉搏动出现,下床活动后双侧肢体温度接近,但右腓肠肌有酸痛感,不需处理。
2.4 心脏介入治疗后常规进入 CCU病房进行 24h心电监护,观察心绞痛是否发作。若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出现低血压休克应考虑为腹膜后或穿刺部位出血,冠状动脉破裂,心脏穿孔,心包填塞等,应及时对症处理,观察起搏器的起搏及感知功能,有无电极移位等。
2.5 预防感染 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安装埋藏起搏器者术后应用抗生素 5~7d,创面每天换药,检查有无红肿热痛,射频消融应用抗生素 3d,穿刺点每天换药。由于注重感染管理,本组无 1例感染。
2.6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宜低钠、低脂肪、高钙、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嘱患者注意休息、规律生活、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随诊。
针对患者自身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术后常见不适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 敖宁建.介入治疗与冠状动脉支架的最新应用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