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设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宣教处,陕西 西安 710119)
【新闻·编辑】
适应远程教育实际的校报通讯员队伍建设研究*
张建设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宣教处,陕西 西安 710119)
在电大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下,电大新闻宣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分析了校报通讯员队伍在电大新闻宣传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指出了当前校报通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客观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大校报通讯员使用效果的具体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校报;通讯员队伍
近几年来,电大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诸多省级电大刚刚借30周年校庆契机总结发展成就、展望发展前景,迎来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电大远程教育需要在将来的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为构建完善的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当前远程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新的事业发展要求,电大新闻媒体也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充分整合媒体资源,不断提升宣传能力,为推动电大事业发展及时有效地传播新闻资讯、宣传远程教育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全面塑造电大品牌。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背景下电大校报通讯员队伍的建设,管窥电大媒体如何适应上述要求。
电大校报通讯员在电大新闻宣传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电大校报通讯员是电大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电大校报的通讯员通常都是电大系统的教职员工,他们在立足自身岗位,推动电大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以较高的新闻敏锐性和较强的责任感记录下了电大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校报这一窗口充分向社会展现,使更多的人开始认识电大、了解电大、认同电大。
2.电大校报通讯员是电大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电大远程教育具有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特征: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加入学习;它以公平的理念给基层、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人带来了高等教育机会;它以服务学生为目标,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等等。这些都可视为电大校园文化的集中概括。校报通讯员则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将电大的校园文化以更为鲜活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活动展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传播着电大的文化。
3.电大校报通讯员是电大系统交流的使者。
中国电大事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离不开各地、各级电大人的同心同德、共同协作。电大系统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努力做到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从而保障整个电大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无疑电大校报通讯员可被视为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电大间交流的使者。
电大校报通讯员以见证记录电大发展、传播电大文化和促进电大系统交流而展现出其角色作用。因此,电大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专兼职校报通讯员明确其角色意识,树立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推动电大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
全国电大系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省级以上的电大系统大多建立了自己的校报媒体,有些市级分校也建立了内部发行的校报媒体,因此,从总体上而言,电大校报的媒体力量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通过考察发现,通讯员队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很有限,无法有效扮演上述角色、充分发挥作用。
1.通讯员的作用受到电大校报定位的限制。
目前很多电大校报仅仅定位于校园新闻事件的记录。在传统纸媒时代,人们接受信息渠道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定位还尚可以满足电大新闻咨询的报道记录。现在随着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在网站上发布新闻,该定位便暴露出问题:报刊的时效性不如网络,在网络及时更新新闻信息的情况下,校报的信息报道功能便大打折扣。因此,校报通讯员见证记录电大发展进步的角色便让位于网络。受此影响,校报通讯员在校报中发挥的作用变得无足轻重。
2.校报对通讯员队伍缺乏有效管理。
尽管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校报通讯员队伍。但是在平时工作中更多地把他们视为该地区、该单位、该部门的投稿者。这样一来使得校报通讯员无法充分认知自身的角色,在工作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型均难以发挥出来。同时,通讯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仅凭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来做事,难免会与校报的要求产生偏差,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校报通讯员自身素质限制了其角色功能的发挥。
通常而言,电大校报通讯员应当具有如下素质要求:(1)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电大校报通讯员要热爱电大教育事业,关心电大事业发展,愿意宣传电大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2)熟悉远程教育及其相应政策,能够较好地在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中选择新闻点,见微知著地发现电大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远程教育实践所取得的积极成效。(3)具有较强新闻敏锐感和一定的新闻业务能力,能够快速、及时地捕捉新闻点,引导社会的关注点,并通过调查研究有效采编新闻,客观地予以报道。不过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培训、沟通机制,校报通讯员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提高新闻报道能力。
4.校报通讯员来源单一,限制了新闻线索的多样性。
由于当前电大校报通讯员主要从单位和部门的教职工中产生,而且宣传部门或行政部门的人员占很大比重,这往往使得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新闻事件、学员学习中的新闻事件变成盲点,新闻宣传无法充分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不仅限制了电大校报传播校园文化的功能,还容易造成校报内容单一,形式呆板,难以受到读者的青睐。
组建能够适应上述要求的电大校报通讯员队伍,仅仅为校报新闻宣传力量的壮大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校报的经营过程中,校报编辑部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通讯员能够更好地为校报服务。
1.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设校报通讯员队伍。
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与学生、教师更多地依赖于现代技术手段完成教学过程,由于电大学员分布比较分散,各教学单位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管理。这些都给电大系统新闻信息的搜集带来一定的困难,单纯依靠专职的校报编辑难以有效完成电大新闻报道的任务,因此需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来建设校报通讯员队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指从电大系统教职员工或学员中挖掘新闻通讯员人才,使通讯员队伍的覆盖面更广,并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使其为电大校报的发展所服务,较好地发挥其长处与价值。
2.强化激励措施,更好地调动通讯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讯员队伍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部门推荐或个人自荐。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产生,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以调动起他们参与新闻宣传报道的积极性。简单概括,激励手段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在物质激励上,可以以更为丰厚的稿费吸引通讯员积极采编稿件或提供新闻线索;在精神激励上,有时只需对其工作的价值予以充分的认可和鼓励便可发挥作用。因此,良好的沟通、互动、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倘若通讯员认为自身的努力有所收获,也会逐渐形成自我激励机制,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做好新闻宣传事务。
3.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通讯员的业务能力。
在培训内容上,就电大校报这一媒体而言,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使每一位通讯员对电大校报的功能、目标、业务流程、工作重心、发展远景等内容加以了解,明确自身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培训必要的在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报道技巧,比如:新闻的主要写作手法、如何进行舆论监督等等。在培训形式上,应多采取生动活泼的培训方法,诸如专家讲座、参观交流、联谊研讨等,在方式的选择上可充分听取通讯员的意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落实工作要求,加强对通讯员工作的指导。
既然已经确立了校报通讯员队伍,就需要对其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其能够明确自身职能,树立工作目标。通常而言其工作要求的指标可包括:新闻线索数量和价值、发稿量、读者评价的反馈、建设性意见等。可以尝试将这些指标量化,对通讯员加以考核,作为考核、评比的依据。校报编辑部在和通讯员联系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其工作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协作的形式完成新闻宣传工作。
5.推动信息共享,加强通讯员之间的沟通联系。
通讯员之间的沟通联系除了可以交流业务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增强通讯员队伍的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每一个通讯员可以借助于这个非正式组织,满足自身的社会交往需求,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超越工作本身的收获,从而也容易保持工作的热忱,与其他通讯员一起努力做好电大新闻宣传工作。
上述分析虽然着眼于电大校报的通讯员队伍建设,但对电大其他形式的宣传媒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因此,电大新闻宣传可以充分利用通讯员这一群体,认识他们在电大新闻宣传中的功能与作用,按照电大新闻宣传的新要求来配备通讯员队伍,积极采取举措提高通讯员的工作效果,更好地发挥其角色作用。
[1]李香云.高校网络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浅议[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
[2]王季芬,卢湘江.论校报教工通讯员队伍建设[J].开封大学学报,2003,(1).
[3]惠继荣.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王淑芹.高校校报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7).
[5]陈心颖.论中国电大校报的创新发展[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责任编辑 王爱萍]
G219.25
A
1008-4649(2010)04-0086-03
2010-09-20
张建设(1978— ),陕西省延长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宣教处副处长,讲师。
*本文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重点科研课题“广播电视大学校报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091020,课题负责人: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