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新闻·编辑】
师范生媒介教育的前瞻性思考*
于翠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国家免费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后要到西部地区基层中小学任教。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具有前瞻意识,积极探讨针对本校师范生的媒介教育课程,并通过师范生进一步在西部地区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形成高等师范院校传播学专业的特色,承担传播教育的社会责任。要了解在读师范生的特殊成长环境、通过学科交流,扩大师范生的知识视野、建设针对师范生的媒介教育课程。
师范生;传播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伴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欧美各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都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其对象也从青少年拓展到普通公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本文认为:师范院校的传播专业应该具有前瞻性思考,首先针对在读师范生,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途径。
1.借助于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与行动。
目前中国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方面比较落后,其中包括媒介技术发展不平衡、青少年接触和利用媒介的机会不均衡等问题,这势必造成比印刷媒介时代更大的知识信息鸿沟。此外,现有电视媒介所反映的生活景观与西部的现实境况也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很大影响,也对西部地区的乡土文化传统产生了强烈冲击。因而,在西部地区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西部的具体政策,实施了多种举措。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还实施“村村通”工程,其中包括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等。这使边远地区的媒介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也为广大民众接触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提供了机会。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毕业后有义务到西部地区的基层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中学任教。
上述三项措施有着有密切关系,可以衔接起来,相互促进。开发西部,不仅需要提供印刷读物,发展新媒介技术,更需要培养具备媒介素养的公民——能够了解媒介文化、掌握媒介技术,并利用媒介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正在甘肃康县挂职的复旦大学博士臧海群发现“电视儿童”、“网瘾少年”等这些困扰发达地区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同样深刻影响着西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出了《关于在甘肃省逐步推进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工程的建议》。可以说,借助国家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有意识提高未来教师的媒介素养,并通过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到西部中小学任教,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这对开发西部是具有前瞻性的精神层面的重要举措和文化工程。而具有专业特长,又能讲授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师无疑是西部需要的新型人才。
2.立足于传播学者的社会责任。
传播理论的研究是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西方媒介环境学派认为不仅要研究媒介环境学,也要践行媒介环境学,“必须要应用媒介环境学的知识,使世界成为更加‘平衡’或‘健康’的符号环境或媒介——文化环境,以便使人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1]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既是传播研究者也是教育家,更是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倡导者,他从人文立场出发,强调学校不能只关注印刷文化,还要“把学校的关怀延伸到一切新形式的媒介,新媒介和环境的变化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虽然新媒介的重大影响还在评估之中,如今的趋势却要求,凡是给教育增加现实意义的努力都必须充分考虑新媒介的作用”。[2]这也就是说,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印刷媒介与新媒介,学校教育内容应该延伸到新媒介。
在中国大陆,由于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西方传播理论的引入,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教育也从综合院校、专门院校拓展到了师范院校,成为在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师范专业。可以说,师范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本来就与新媒介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借鉴媒介环境学派的理念,从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不仅致力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关注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师范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六所部属高等师范院校承担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任务,可以借助国家政策所带来的机遇,着眼于提高未来教师的媒介素质,从而间接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媒介文化发展与平衡贡献力量。或者说,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应该从现在起有所行动,针对在读师范生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并通过具备媒介素养的师范毕业生进一步在中学扩散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
传播研究是一个交叉学科融合的领域。高等师范学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师资来源和课程设置方面也具有学科融合的条件,特别是可以借助文史哲、教育、心理、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优势,将人文素养教育、师范专科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起来,例如,探讨人文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关系、语文教育与媒介教育的关系、教育技术与媒介素养的关系等,这不仅适应了社会环境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也可以促进交叉学科的合作,形成师范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在科研方面的增长点和教学方面的新特色。还要特别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着眼于探讨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对媒介传播现象采取批判性思维和人文视角,这是和培养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实务课程有所不同的。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这也体现了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和济世精神。
1.要了解在读师范生的特殊成长环境。
目前在校大学生是所谓“90后”,属于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但是应该特别指出:免费师范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其在中小学期间的学习环境和媒介环境相对落后,在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后,无论教学环境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会造成一种反差。师范生在大学的实习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大城市中学的教学环境和媒介环境,而毕业后有义务到西部地区的中学任教,重新返回相对落后的教学环境和媒介环境,这也会形成一种落差。因此要对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接触媒介的实际状况,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媒介教育,首先要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弥补学生由于接触媒介机会不均衡所造成的知识信息差距;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切身体验,来认识媒介环境及其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刻影响,能够自觉利用媒介来丰富人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还要考虑其作为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工作的特点,让师范生认识媒介环境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实际影响,理解媒介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具备利用媒介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和自觉推广媒介教育的意识。
2.要通过学科交流,扩大师范生的知识视野。
免费师范生是由于国家政策而聚合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即使在师范院校中也容易形成相对封闭的圈子。这些学生毕业后要承担义务到西部的中小学任教,这对其学习动力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而高等师范学校的传播学院系由于单独设置,一般来说对师范生的媒介教育也较少关注。
从媒介教育的角度来看,设置在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具有与教育学科以及诸多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这也为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视野和交往圈子。新闻传播专业可以组织学生(本科生和硕士生)与师范生进行交流,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甚至在师范院校附属的中小学共同参与媒介素养调查和媒介教育推广活动。而师范生从广义上说,包括了本科生、研究型硕士生和博士生、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等层次。特别是不少攻读专业学位的教育硕士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已经在尝试通过教学活动渗透媒介教育。因此,攻读专业学位的硕士生与本科的免费师范生之间,新闻与传播学(已经设置即将招生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和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以及本科师范生之间,都可以就媒介教育的话题进行交流研讨并参与实际的调查和推广活动。换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也会提高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媒体工作者。
3.要建设针对师范生的媒介教育课程。
目前在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列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但是,推广媒介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而培训教师是重要步骤。师范院校的传播学专业可以采用通识课、相关学科基础课等形式,建设《教师媒介教育导论》或《教师媒介素养概论》等名义的课程。课程建设包括以下环节:
其一,课堂教学。要参考国外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的教材,讲授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但在内容安排上没有固定的框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接触媒介的情况和体验,按照媒介特征来划分教学单元;也可以选择媒介事件和热点问题,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新鲜话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媒介文本作为案例,如何深入解读媒介文本。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还要探讨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有效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的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语文教学与媒介教育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在探讨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语文素养教育的时代延伸”[3]。关键在于要培养未来教师具有交叉学科的意识,找到如何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切入点。
其二,作业与考核。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内容日新月异。媒介教育的文本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互动和参与式的,学生作业和考核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设计的媒介教育活动计划,也可以是媒介教育与专科教学相融合的案例,或者是有关媒介素养问题的调查报告。这些作业可以汇集成册,或上传到学校的电子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积累有关媒介教学的案例。
其三,实践教学。师范生有大约半年时间要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其中包括教学实习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形式。要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媒介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实习班主任工作期间,通过组织课外专题活动、社会大课堂活动以及与家长沟通等方式,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知识。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师范生能够和中小学生沟通,进一步理解媒介素养的知识,充分发挥其才智,实现其教学创意。而传播专业的教师通过指导和跟踪师范生的实习活动,也可以进一步验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
其四,网络教育。师范院校传播专业还应结合课程,建设媒介教育的教学网站,开放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发挥媒介利用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不同的教案,形成知识建构的虚拟社区。而这样的教学网站对于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各地区的基层中小学任教,也是有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支持平台。
总之,时代在不断变化,媒介在飞速发展。媒介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前瞻意识。高等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在进行专业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关注非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从现开始行动,介入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媒介环境的教师,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途径,这是师范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
[1]、[2]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陈淑慧.媒介素养教育:语文素养教育的时代延伸[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3).
[责任编辑 张君宽]
G640
A
1008-4649(2010)04-0083-03
2010-11-09
于翠玲(1956-),女,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教授,文学博士。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担的教育部、财政部“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类特色专业”项目子课题——免费师范生通识课程“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导论”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