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思 湘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能力培养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十分注重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学历教育阶段的不同课程有着不同并相对稳定的能力培养任务和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科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能力培养的任务和目标大都表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1]13也就是说,该类型的表述就意味着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是放在了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目的是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理解、分析、运用能力与研究能力相比,二者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能力,前者是基础层次的能力,后者是高层次的能力。前者是在本科层次教学中要实现的目标,后者是将来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我们认为,把研究能力置于目前该专业本科教学目标任务之外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形式的需要。之所以如此其理据如下。
首先,从对在校生成绩考察的角度看,成绩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单科学习成绩的考查,二是对本专业实习能力的考查,三是毕业论文撰写答辩能力的考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毕业论文撰写水平的考查就是对本科生应具有的研究能力的考查。但是,从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看,大都普遍较差。网上下载拼凑现象严重,借用他人观点套用材料现象屡见不鲜,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可行的题目,但对该课题的论证、材料的搜集利用、分析论述、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据笔者统计,这种能力不足的现象高达90%以上,我们认为,目前在校生这种研究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必须改变,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其次,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应届毕业生考研的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语言学专业,因时代信息化和国际汉语热不断升温及语言的工具性特点,其发展空间较大,就业形势相对看好,汉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比例不断提高。本科生一旦考上研究生就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进入研读与研究阶段,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按规定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毋庸置疑,研究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本科阶段。但是,如果在本科阶段不具备应有的或较高的研究能力,即便是考取了研究生,也会因为研究能力较差,而影响读研质量。研究能力如果达不到该学位应有的水平,答辩不能通过,将会影响学位的获得。因此,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读研打好基础,无疑是必要的可行的。
最后,以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社会背景决定大学生要具备研究能力。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离不开科研,搞科研就要具备科研能力。作为一个必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不管他将来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要想在自己岗位上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或职业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就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就离不开广义上的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不管是着眼于当前,还是着眼于未来;不管是着眼于汉语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或职业,在以“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较强的研究能力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也正是鉴于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认为汉语教学在重点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这一基本任务的同时,应该注重汉语研究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学业和未来工作的需要。
一般说来,一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自觉的意识、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方法与持之以恒的实践。实践证明,自觉意识是基础,浓厚的兴趣是动力,科学的方法是关键,持之以恒是保障。因此,“培养意识、激发兴趣、注重实践、科学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是我们在研究能力培养中所遵循的一条基本的可行的思路。
意识支配行为,行为是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因此,是否具有最初步的研究意识,这是能否形成研究能力的基础。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现代汉语课大都安排在大二。大二的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在学习态度上往往是被动的,多数学生以完成书面作业考试及格为目标,对某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大都不能主动地去做深入思考与探讨。在学习方法上大都是盲目的,还不知道或不能自觉地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研究意识。因为缺乏这种意识,因而,在学习中就不可能出现以研究行为方式作为表现形式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就成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首要任务。研究意识培养,主要是晓之以理。所谓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具备研究能力在目前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生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明了以研究的理念和方式学习知识有利于把知识学深学透,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其次,让学生明白以研究的理念和方式学习知识可以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及读研做好前期准备,利于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有利于读研期间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再次,让学生明白以研究的理念和方式学习知识、提高研究能力,有利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才智;最后,诱发尝试欲。在这方面主要是以往届毕业生在研究能力方面的成功先例诱发他们也要尝试一下的欲望。其做法是,或展示其优秀论文及发表过的论文,或请这些毕业生介绍自己的体会与经验,以激发在校生我也要尝试一下的强烈欲望。行为的前提是意识,意识的前提是认识。有了对具有研究能力重要性认识,就能自觉的形成研究意识,有了想尝试一下的强烈欲望,就有了提高研究能力的内在动力,就能在学习中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变为实际行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55“好之、乐之”说的就是兴趣。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对特定的对象、事物、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对即将开始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准备作用,对正在实施的行为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对行为中的创造性态度会起到促进作用。兴趣的产生有两种:一是原发性的,二是后天激发与培养的。语言学与文学等其他学科相比较更多了一些枯燥,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语言学的兴趣主要是靠后天的激发与培养。对学生汉语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把握的原则是“注重开头,贯穿始终”,即特别注重从无到有的兴趣培养,并且使这种后天激发培养出来的浓厚兴趣能保持在学生研究能力锻炼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汉语研究的兴趣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对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精心设计思考题,认真组织讨论课。为了激发培养学生对汉语研究的兴趣,我们从现代汉语的授课到布置有研讨价值的思考题都精心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思考题都是人们所熟悉、对其中的内在的语义差异文化内涵语用价值规律陌生、但又非常想了解的。如在讲现代汉语的特点时,我们设计了如下思考题:
(1)“三块钱一斤。”和“一斤三块钱。”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
(2)“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这三个短语在语法结构和语义上有什么不同?
(3)“我和你”与“你和我”结构上相同,语义上、语用上、文化上有没有不同之处?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4)“谁是班长?”和“班长是谁?”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请谈一谈它们语义上有什么不同。
(5)2007年3月以前,中央关于发展经济的提法是“又快又好”,2007年3月以后,中央对这同一问题的表述则变成了“又好又快”。“又快又好”与“又好又快”这两个短语所用的词语相同,但语序不一样,请你谈谈它们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
对于这些思考题内在的语言学价值、规律,学生大都是陌生的,当我们把这一问题提出来时,大都有一种较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一种好奇与兴趣。对学生是否参与思考题的讨论,我们采取的是自愿鼓励的原则。在讨论开始阶段,凡是参与课堂讨论的,都要给予记分,没有机会参与讨论,但提交对该问题探讨与思考的书面材料的也要给予记分,该分数一律记入平日成绩(平时书面作业占10分,课堂讨论占10分)。随着这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研究兴趣渐趋浓厚,对课堂讨论的要求与记分标准也日趋规范。即讨论题的难度逐步加大,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记分要求逐步提高。这一激励措施对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非常明显,不但参与率高,对问题的探讨也较深入,体现了学生对这一教学改革尝试的充分认可,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得到了益处,从教学的角度看,较理想地达到了激发学生对汉语研究兴趣的目的。
在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科学指导是关键。因为,科学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切实可行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研究能力。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没有兴趣到有兴趣、从能力较差到能力较强的逐步变化的过程,因此,研究方法的指导也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规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指导体现了因能力培养的实践方式不同而有别的原则。我们在能力培养的实践方式方面主要有“课堂讨论、期末小论文、汉语选修课考查(论文形式)、毕业论文”四种,这四种方式的研究能力培养训练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思路设计的。
1.课堂讨论研究能力训练。
该类能力训练的思考题都是以较具体的某个语料为研究对象,要求就该语料中蕴含着的语言学方面的规律价值信息加以解读,因为这种讨论简便易行,深受学生欢迎,因此,这一方式始终贯穿于基础课《现代汉语》教学的始终。
就思考题的设计而言,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难度随着教学进度的推移逐渐加大,如词汇部分,我们设计了如下类型的思考题:
(1)单纯词是只有一个语素的词,“蜘蛛”在教材中是个单纯词,有一个语素;凡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分开后便没有了意义。请说明为什么在“蛛丝马迹”里的“蛛”却有意义。
(2)“伶俐”在教材中是个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组成,分开后便没有意义,但是“牙俐齿”里的“伶”和“俐”却有意义,应该如何解释这一语言现象。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是什么单位,并阐述其理据。例如:
①“蟋”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
②“虫”表示“螺”的类属。
(4)“震动”和“振动”是不是同音词?试分析说明。
(5)试分析“从前、此外、掌柜的、万岁”四个词的结构,并阐述其理据。
又如语法部分,我们设计了如下思考题:
(6)“女人爱漂亮”和“女人爱潇洒”二者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同?试分析其中的原因。“男人爱漂亮”和“男人爱潇洒”二者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同?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7)在不增加、不减少、不重复每个词的条件下,调换下面句子中词的位置,看能组合成多少个符合语法规律的句子,并说明每个词出现的位置与条件:
“我今天不看这本书。”
(8)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两个短语的内部结构,并阐述其理据。例句如下:
“没有吃、没有穿,自由敌人送上前。”对于课堂讨论课的内容,因为都是一些个较具体的某种或某个语料,只要求就标题中所问作出适当的阐述,不要求做长篇大论的分析论证,因此,我们的指导主要放在分析解读问题视角和参阅的工具书方面。如“三块钱一斤。”和“一斤三块钱。”这两个句子主要是要求学生发现与解读出它们句意上的差异,指导时主要告诉学生要从买者卖者两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参考的书目主要是有关语序语义方面的专著和专论,如范晓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与论文。
2.期末小论文。
期末小论文是汉语研究能力训练之一,他的要求高于课堂讨论所设计的思考题,这不仅体现在字数方面,也体现在文章题目的确定、研究视角、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严谨性等方面。该类型训练分别安排在讲授《现代汉语》课上下两个学期,共两次,要求在期末课程结束前两周完成,第一次字数不少于2000,第二次不少于3000。这两次小论文都统一规定一个大体范围,如当代物名研究,然后由学生在这个范围内确定一个具体的小题目,如《浅议化妆品名称的语义特征》、《浅谈西药名称的异国文化特征》等。该类型的研究能力指导主要包括:如何确定题目,如何确定该题目的研究视角,如语义方面、语法方面、语用方面、文化方面、民俗方面、心理认知方面,如何查阅资料,如何搜集材料,如何运用材料,如何撰写等等。为了确保小论文的质量,避免流于形式,在写作前,要专门安排时间给学生讲授小论文写作涉及到的选题、研究视角、查阅资料,搜集材料,运用材料,如何撰写等常识。在写作中要对学生的初稿进行批阅,写出修改意见,同时明确告诉学生,小论文以完成的质量定分,与课堂讨论得分一样按比例(小论文占15分,期末考试占65分书面作业占10分、课堂讨论占10分)记入平日成绩。由于该项训练在字数、质量、完成时间、得分等方面要求明确、辅导到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因此,小论文撰写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
3.汉语选修课考查(论文形式)。
汉语选修课主要是就某一个研究方向上的某几个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其首要任务是拓展专业视野、深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修养;其次是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将来工作中应该具备的研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后者是最终教学目标。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又鉴于该类课程大都安排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前一两个学期,把汉语选修课作为考查学生汉语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并为下学期或下学年毕业论文撰写做准备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因此,我们将该类课程的考查分两部分:笔试和论文,笔试占40%,论文占60%,论文字数为4000以上,多于期末小论文字数,题目自定。建议该题目与毕业论文的题目尽量相一致,这样更有利于保障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为,本次论文既是对该选修课汉语研究能力的考查,又是对下学年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过度性训练,因而,更全面掌握规范毕业的论文写作要求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把选修课论文撰写的指导作为重点指导。指导内容较期末小论文的写作指导更详细具体,与毕业论文指导相比,除了论文手册中的部分内容、论文关键词、摘要、字体、文章末尾的参考文献格式、英汉翻译、论文总结、谢辞等内容外,其他有关毕业论文的指导内容均属于辅导范围,如:选题的意义、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方法、课题意义的论证、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法、课题的主要观点、研究的预期目标、如何查阅搜集运用资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撰写、语言表达的要求、如何修改等等。同时,也要求学生按时间交初稿,教师对初稿一一进行批改,并将批改意见当面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再按批改意见进行修改,并于该课程结束前两周交论文定稿。
4.撰写毕业论文。
研究能力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要讲究方法,又要遵循规律。毕业论文撰写则是继前三种训练后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安排的一项专门性的更规范、全面、系统、严谨、有效的研究能力训练。为了遵循该教研课题事先设计的研究能力训练思路,使研究能力训练具有延续性,更便于指导和更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我们建议学院教学科在分配被指导学生时侯,分配给自己的学生必须是接受过以上三种指导的学生,因为他们大都用选修课上我所指导的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指导教师,也有利于学生。因为选修课的论文辅导基本上是按照毕业论文辅导的要求进行的,因此,本次辅导只是将论文手册中的部分内容、关键词、摘要、字体、参考文献的要求、格式、英汉翻译、论文总结、谢辞等加以补充,另外加上第一稿的批改和第二稿的批改。同时,对论文内容再进一步加以修改充实调整,最终确保在质量上字数上完全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研究能力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同时,其效果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既有潜在的,也有显现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就近期、直接、显现的效果看,它体现在实践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就课堂讨论的思考题而言,多数同学都能按照教师给予提供的考虑问题的思路去查阅资料,并认真地去研究分析探索其内在的价值规律,给出的答案不但准确,而且部分同学的观点很有新意。就期末小论文、选修课论文和毕业论文而言,其效果是明显的。它的突出表现就是优良率高:近三年来选修课小论文的良好的平均比例占36%,优秀平均比例占53%。毕业论文的良好的平均比例占37%,与未进行此项教研前相比,良好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优秀率比例占56%,良好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毕业论文获学院优秀奖的共15人,获学校优秀论文奖的8人,其中,陈钊同学的50000多字毕业论文《广义唯物主义下的心态语言层次论》是我院历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就汉语能力培养的实践意义而言,与其能力培养的效果相同,既有近期远期之分,也有潜在与显现之别,同时,也有直接与间接的不同。我们认为,汉语能力培养近期直接显现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我们在汉语研究能力培养过程中,遵循的是“培养意识→激发兴趣→注重实践→科学指导→再实践→再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无意到有意识意识、从有意识到强烈的求知欲、从强烈的求知欲到到自觉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首先是熟悉并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思路及论文写作的程序、要求等相关问题。如:面对思考题怎样把握思考问题的的角度,面对老师给划定的研究范围,怎样选题、怎样确定研究的视角,怎样查阅资料、怎样搜集运用材料以及如何撰写等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怎样选题、论证、资料搜集利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章主要观点的确立、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修改等程序与具体要求。掌握了实践过程中所依附遵循的这些基本常识、程序、思路和要求,也就奠定了研究能力的基础,再加上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感悟以及全身心的投入于实践,最终大都能实现提高汉语研究水平的培养目标。
在研究领域,专业虽然有所不同,但研究方法大同小异,掌握了汉语研究能力训练过程中写作的程序、思路、要求和方法,也就等于掌握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的程序、思路、要求和方法。因此,汉语研究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等于提高了汉语以外其他专业的研究能力,也就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具备的研究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文学等课程而言,现代汉语是一门较枯燥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氛围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是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结构本身原因所造成的。但是,好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汉语研究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教改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如前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这项教改本身就是在培养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兴趣的激发,同时加强实践环节,辅助以科学指导,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有因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增强的自信心,这种对研究能力产生的浓厚兴趣与由实践而产生的自信心反过来又激发了对整个汉语课程学习的爱好与兴趣,达到了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目的。我们在注重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更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实践环节的训练,如,加大书面作业量、注重课外辅导。这两者的结合,明显地增强了汉语课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现代汉语课的笔试平均成绩达86分。与未进行此项教研前相比,平均笔试成绩提高了7个百分点。
[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唐满先.论语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