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丽芹刘华
(1.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航空集团,山东济南250014)
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苗丽芹1刘华2
(1.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航空集团,山东济南250014)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命运,也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兴衰的大问题。加快改革,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官民之间四大差别,消除体制与分配上的不公,是当务之急,是社会趋于公平、公正最实际的体现,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就业;对策
南方某高校毕业研究生,到处求职无果,罹患抑郁症,无奈跳楼身亡。南京林业大学一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用一条浴巾在洗手间结束了自己22岁年轻生命。在遗书中写道:“爸爸妈妈,今后我不能照顾你们了,考研或是就业,压力真是太大了”;某大学生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又去读研究生,连续考了三年,最终如愿,毕业后仍找不到心仪的职业,此类人员不在少数;各地人才招聘会,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每个学生拿着一大把材料,成功率却廖廖无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24%提高到40%,据专家预测,每年要扩招50万人。且毕业高峰与年俱增。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依然长期存在,大、中城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温加宝总理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个别现象,已演变成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体制、政策、用人单位和就业者个体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多层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观念偏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不争的事实,是影响社会安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阻力。毕业生择业观念存有“先天性”的不足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官本位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生主动到企业去,到三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如今,由于社会资源向公权机构相对集中,致使就业最大的市场——企业,不再受青睐。而机关事业单位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一进定终身,是众人皆知的“铁饭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贪大求财型。到大中城市去,到经济条件好的单位去。福利好,待遇优,声望高,功利观念较重。
3.避穷求富型。不愿意到西部、乡镇企业和农村去工作。宁在大城市当“蚁族”,不到中小城市当“贵族”,“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的一幢房”。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此类人员约占大学毕业生的61.17%。
4.避重求轻型。图舒适,讲安逸,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
(二)体制编制失衡
现行的体制和编制,仍有“空壳”单位,“空壳”岗位。但有些单位不能依据实际发展情况,优化布局,合理调整,及时配置,相反引进大量编外人员。有些事业单位,短期合同制人员和临时工约占在编人员的三分之一。进机关事业单位靠关系,存有严重的“官二代、官三代”现象。
(三)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失调
几年前,计算机、英语、物流、信息工程、艺术等专业猛招,根本不考虑社会需求。如:艺考招生分数线较低,千军万马去艺考。有的不惜血本,先学画,又学歌,再学舞,弄个“速成”半路出家。试想能有几个单位需要唱歌、跳舞、画画的人员。
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统筹兼顾,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社会需求。几年前的热门专业,计算机、法学、外语、艺术等毕业生成为当今名符其实的“就业困难户”。
(四)大量农民失农
我国有八亿农民,但农民土地被挤占、挪用,年年减少,同时农业现代化又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这样就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大军。为了提高自身生存质量,他们涌入到大中城市就业。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我国约有1.4亿农民工到大中城市找工作,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发达地区。农民工到城市就业,挤占了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五)贫富悬殊,收入失公
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中小城镇和农村去工作,原因是待遇低,收入不公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依然存在,其表现形式就是:贫富悬殊,收入失公。“存在决定意识”,贫富悬殊、收入不公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一)政府加强调控
1.建立绿色通道机制
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加快大学生自主就业,二是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如资金的支持力度、税收减免等。建议建立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对创业初期的立项、选址、融资、注册、业务拓展、企业管理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与服务。
2.政府为毕业生“买单”
政府适当出资为大学生购买工作岗位。各级政府将应届毕业生就业列入当年的财政计划,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如果政府对每个毕业大学生出资一万元,资助其就业,此举比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到劳动保障部门去领失业金要好得多。
3.建立专门机构和网络信息机制
国家应在国务院设立专门领导机构,领导和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今重大社会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就应该有重大机构和组织专门解决。政府出面牵头,以高校为主,建立大学生就业动态信息系统,改变目前信息不畅通的局面。要完善网上招聘、跟踪、调查、信息反馈,增加透明度,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争。
4.加快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法》,在权利的限制、激励、保障上需要完善。抓紧制定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完善各类相关政策,打破一考定终身,千人争一岗的局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进行试点。
5.大城市适度放宽、中小城市放宽户籍政策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大中小城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户籍制度必须改革。多开绿灯,少设门坎,减少费用,达到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的目的,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支持。
6.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乡镇农村就业
加大中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城镇一体化的构想。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各种福利待遇政策,鼓励有志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城乡基层去工作。对于自愿投身到西部开发、边疆与农村建设的毕业生,应加大物质与精神上的扶持力度。
(二)大学生放下身价,面对实际
大学生就业取向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工种好,工作轻,待遇高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社会是难以寻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要摒弃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做强者,当“弄潮儿”。去年济南有5名大学生当淘粪工签约上岗,其中有一名同学说的好:“低下头来,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三)高校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教育部门应尽早在高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如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等。这些产业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是社会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据职场专家提出,还应开设电气工程、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烹饪技术、游戏开发、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摸清供需潜力,加强社会考察,及时调整高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加强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操作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存技能。
(四)用人单位要面向社会,为国解忧,为民生解难
有的机关和事业单位聘用动辄就是研究生,博士生,故意抬高门坎,普通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要高材生吗?国企是国家的“长子”,应强化社会责任感,多接纳毕业生,为国担忧,为学生解难。民企也是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用人单位应积极整合人才结构,主动接纳毕业大学生他们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命运,而且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到农村、乡镇、中小企业去工作,如果成为求职者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就业难在中国社会就会得到缓解。因此,加快改革,缩小四大差别,消除体制与分配上的不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是当务之急。是社会趋于公平、公正最实际的体现,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1]罗振洲,孙云霞,李洪举,刘志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9,(24):52-53.
[2]阎大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J].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5):580-584.
[3]谷国锋,高丽华,臧丹,兰金辉.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22-24.
[4]拉毛措.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攀登,2009,(6):130-132.
book=4,ebook=38
G645
A
1008—3340(2010)04—0049—02
2010-06-11
苗丽芹(1974-),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助理图书馆员。刘华(1978-),男,汉族,山东临邑人,山东航空集团工程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