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及对策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生源贫困生校园

祝 娟

(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

高校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及对策

祝 娟

(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高校生源的地区性差异的客观存在会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心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上要正视这些差异,变学习差异为教育资源;在心理方面,要多渠道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各种救助机制;在思想文化方面,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创设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地区性差异;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所以高校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而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没有校园差异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和谐,因此,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中,首先就有必要对校园中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行识别,并研究各种差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在高校中差异的存在体现在很多方面,可划分为许多类型,比如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主观差异与客观差异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差异本身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的客观存在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各种差异中,生源的地区性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对地区差异的研究在地理学领域较为广泛,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作的研究不多。但是,由于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客观上他们来源于不同的地区,这种地区性差异的存在必然对学生的校园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地区差异影响下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研究高校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做好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大部分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覆盖的地区广,由此造成生源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他们之间的差异广泛地体现在学习的基础、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思想文化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高校中这种基于地区差异带来的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如果不客观地看待并理性地处理这些差异,势必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并由此引发诸多的矛盾。所以分析生源的地区性差异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的影响十分必要。具体来看,高校生源的地区性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众所周知,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地区这种差异非常明显。这势必造成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基础、方式方法等方面。这些差异不仅仅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已经存在,而且在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后续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无疑将对高校在教学方面带来一定的问题,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些差异主要是与他们入学前所在地区的具体条件相关的。在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特别是山区、高原区、高寒区、干旱区等环境恶劣,地域阻隔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与沿海和中原地区相比,这些地区谋生发展的条件较差。严酷的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的增长,经济上的落后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短缺。即便在政府的关怀下,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大门后,特别是进入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后,就会感到多方面的不适。学习基础的薄弱,使他们与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较大差距,加上对现行的教学方法的不适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重视这些差距,不给予学生在这些现存的差距面前以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认知,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效果。

(二)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校生源的地区性差异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基于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物质基础的不同而带来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来看,甚至是造成其他各种差异的根源。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就会把学生分成所谓的穷学生和富学生两个不同的群体。那些来自经济较发达、物质繁荣、生活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容易产生优越感,在校园生活中也表现得比较自信。相比较而言,部分从贫困地区考入高校的学生,面对比原来发达的物质文明,心理容易产生较大落差和自卑的心理。有的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心理,其中极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在这种长期自卑心理的引领下,面对经济条件的落后、父母和亲友寄予的期望、学习的压力以及将来就业的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自感渺茫,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而对于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即便在心理方面是比较健康的,也还面临着其他种种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生存和学习的矛盾。对这些贫困生来说,他们的校园生活有两项主要任务:生存和学习。一方面,作为学生,他们要努力学好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上学所需的各种费用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得不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他们还需为此而忙碌奔波。因此他们经常在课程和职场之间徘徊,如何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成为他们的困惑和烦恼。显而易见,长期形成的这些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势必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并且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会远远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其中极个别的贫困生,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作出一些暴力和反社会的行为,影响校园的和谐和社会的发展。

(三)生源的地区性差异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影响

高校的教育者在坚持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对高等教育而言,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机遇在于这些基于地区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文化交往能力,挑战也可能带来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并影响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入手,因势利导,采取措施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异中求同,使之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这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每一个区域的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有各自固定的风俗习惯、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不以个人为代表,而以一个地区或社团为代表。这些特定的模式客观地构成了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有的地区表现不是十分明显,但在许多综合性大学,特别是生源的民族性差异比较突出的高校,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南北文化的差异,甚至至今还流传着北方人朴实、南方人精明的说法。在今天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有东部与西部的分野,受各种物质经济条件的影响,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在思想文化上似乎对应于“开放”与“封闭”的特征[1]。尽管这些差异不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表现出了不同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内在的沿袭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思想文化,外在的就表现为行为模式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他们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当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被放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阻碍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甚至导致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例如,在大学校园中经常会出现“老乡会”,这是基于相同地域文化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的正常渠道无可非议。但是,这种组织的排他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容易使大学生的交流局限在同乡之间。对于每一个地域的学生而言,因为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及行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地域的价值行为观去理解对方,他们习惯于从本地域的文化模式出发去想问题、办事情,从而加深对其他地域文化的偏见,造成文化冲突,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二、理性对待差异、构建和谐校园

(一)正视学生差异,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育资源

基于现实的高校教育中生源的地区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生源在质量上也就存在着各种差异,但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对此要有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处理方式。首先,应该承认并允许差异的存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谈到教育公平问题时也强调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而且不仅应该允许差异,而且要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2]。应该承认,学生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及客观性。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承认了这个前提,就意味着认同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否则,有效教学就可能沦为空谈。其次,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活动本身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把学生差异当做教育资源[3],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探究最合适学生接受的教学途径,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因此,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工作,即承认受原先地区条件的影响,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经常勉励他们勤奋学习,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树立能赶超的信心;对原先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不能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存在歧视心理。同时,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别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给予科学的指导,从而保证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学生地域间的巨大差异和他们之间的异质性要求强化教育的目的性,并可通过多情境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并完善救助机制

鉴于生源的地区性差异会造成大学生的贫富差距,并由此给贫困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知上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成为影响校园不稳定的诸多因素之一,加强并完善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救助机制,促进贫富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尽可能减少学生贫富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校风,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具体来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课堂、网络、社团等机构多渠道地引导贫困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看待贫富差距,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者要让贫困生意识到,虽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困难的成长环境又赋予他们很多可贵的品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等。在大学校园里他们要在学习上发挥自己的优势,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消除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自立、自强的动力,使自身的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健康、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此外,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的对象应不仅仅局限于贫困生,还应包括在经济上较富裕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的教育,培养他们形成尊重对方、善待对方的健康人格。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学校应建构“奖、贷、助、补、捐、减、免、缓”为主体的资助机制,多渠道地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4],在物质上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缓解生存和学习的矛盾带来的压力。但是在资助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遵循适当自助的原则,鼓励勤工俭学,减少贫困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在资助方式上,要尽量做到保护并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大张旗鼓和公开化,以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加重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三)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创设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大学校园中,基于生源存在地区性差异,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对于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首先要承认和尊重它们。因为文化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它们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在我国,每种地域文化的存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都代表着不同的民族特征,体现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内核,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张力。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应得到承认并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使不同的文化走向融合。因为不同的文化尽管存在着差异,但在它们当中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原则,如对人类尊严的重视、对幸福和谐的向往等,它们的多元性只是体现在各自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不同文化之间共性的存在使它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走向融合成为可能。所以尊重和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是我们对待校园多元文化应有的态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理解地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并提供不同文化学生互动了解的平台,在他们中间培育兼容并包、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才能消除成见,平等交流,加深了解,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为文化的繁荣和校园的和谐打下基础。

总之,理解了生源的地区性差异给学生学习、心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从心理到行为给予大学生科学的引导,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育工作更紧密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1]刘会胜.地域文化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理论与当代,2008,(6).

[2]顾明远.公平而差异: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A).

[3]文喆.要把学生差异当做教育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 2002,(5).

[4]陈彦珍.消解大学生贫富差异负面影响的措施探讨——兼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 monious campus,the existence of enrollmen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will impact campus life of students.This effect ismainly reflected in differences in learning,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nd culture.Facing the problems in these areas,as university educators,in learning,they should positively face these differences,and change learning differences into resources for education;in psychology,they should enhanc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student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s for relief;in ideology and culture,they should respect cultural diversity,and create equal and harmonious campus environment.

Key words:harmonious campus;regional difference;influence

(责任编辑:朱 岚)

Lmpact of RegionalD ifferences in College Enrollment on Building a Harmon ious Campus and Countermeasures

ZHU Juan

(Department of the Public Education,XuzhouMedicalAcademy,Xuzhou 221004,China)

G647

A

1001-7836(2010)09-0022-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09

2010-06-13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SGSY2009YB188)

祝娟 (1978-),女,湖北通山人,讲师,科技哲学硕士,从事科技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源贫困生校园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