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中的汉语借词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借词外来词俄语

王 婷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39)

俄语中的汉语借词

王 婷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39)

针对俄语中的汉语词汇进入俄语的过程、被同化成俄语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并对俄语中源于东北方言的汉语借词进行描述。通过对这些词汇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词汇借用不仅是单纯语言现象,而且还是社会语言现象。

借词;原因;特点;分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领域,它们积极快速地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引起了新的词汇的产生,特别是借词的产生。这种借用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俄罗斯语言学家的注意,18世纪中期,他们就开始对俄语中的借词进行了研究。但是俄罗斯学者大都研究的是从法语、德语和英语中借用的外来词,而很少涉及从汉语中借用的外来词。本文以源于汉语中的俄语外来词为对象,希望对俄语外来词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历史原因

中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传统。最早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 13—14世纪的元朝。从 19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中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897年经李鸿章之手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修建中国东北铁路,即中东铁路的条约。根据这一条约 1898年在中国东北四个地点同时开工修铁路,这四个城市即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大连。在那个年代,这一工程是极为浩大的。由于这一浩大工程的启动,导致从俄罗斯过来了大批移民,他们分布在中国东北各地,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医生、教员、神职人员、记者、艺术家、作家,当然也有旧贵族以及旧军人等。

1919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和其后的强制性的农业合作化及肃反扩大化,就把一批知识分子赶到国外,其中包括中国。强制性的农业合作化又把一批农民送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东北,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初,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国境线管理比较脆弱,二是当时中国东北的各种条件比较适合于他们生存。由此,中国俄罗斯侨民一时间竟接近 25万人。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但是有一个基本估计是完全正确的,那就是在这个庞大的侨民群体中,知识分子的比例远远超过俄罗斯本土,当然也超过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方。到 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 65%以上”[1]。

随着大量俄侨来华和边境中俄经贸往来,汉俄两个民族之间的接触自然而然不可避免,根据社会语言学基本原理,语言是相互接触的,而语言接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2]。俄汉两种语言的接触中所产生的词汇交融、借代是必然的,俄语中汉语借词也由此开始了。

二、语言特点

由于东北与俄罗斯漫长的边境线,俄罗斯人与东北人的长期接触,东北方言中的一些词汇也进入俄语中,成为俄语的借词,笔者认为,俄语中的大部分借词是源于东北方言的。比如:东北饮食中的糖葫芦、粉条子、人参、高粱、小米、粉条子、豆腐、茶、东北人睡觉的“炕”、住的“房子”,中国的计量单位“斤”和“两”,俄罗斯按公斤制,这些词应是在边境贸易中产生的;“红胡子”,土匪、强盗被东北人称为红胡子,从词源上来看这些词汇是从东北方言中进入到俄语中的。

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对俄语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为了交际的需要,一些汉语词亦被俄语“借用”。如:红胡子(хунхуз)、人参(женьшень)、房子 (фанза)、炕 (кан)、粉条子 (фэнтёза)、豆腐(доуфу)、包子 (поузы)、高粱 (гаолян)、小米(чумиза)、姑娘 (гунянчка,куня)、八角 (бадьян)、糖葫芦(танхулу)、吃饭(чифань、чифанить)、斤(динь)、两 (лян)、国民党 (гоминдан)、苦力 (кули)、伙计(ходя)、菇(гуняры)、韭菜(ичνиай)、麻将(мачжан)、汉深(ханшин、ханжа)、上高 (шангао)、衣着破烂的人,衣衫褴褛者(ёрга,оборванец)、狡猾的人(курвалукавый,лицемерный)、快 (ярово-скоро,быстро)、茧绸或柞丝绸(чусуча)、大布或粗糙的麻布(даба)、茶(чай)、书 (книга)、沙漠 (шамора,шамо)、红卫兵(Хунвэйбины)。俄语中的汉语外来词有的不是从东北方言中过去的,比如,红卫兵、国民党等。

俄语属于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俄罗斯人在引进这些汉语词时,尽量使这些词“俄语化”,使其拥有名词变格或动词变位的形式,在语音方面尽量符合俄语的发音特点。语言表现形式如下:

(一)拥有了名词的性、数、格的特征

如:кан(炕)、гаолян(高粱)、бадьян(八角)、динь (斤)、лян(两)、гоминдан(国民党)等词为阳性名词,按阳性名词变格。如:Онсидитнакане.(他坐在炕上),而 фанза(房子)、чумиза(小米)等词为阴性名词,按阴性名词变格。如:Ихфанзуподожглихунхузы. (他们的房子被红胡子给烧了)。

(二)赋予了动词的特征

俄语属于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名词有性、数、格,动词有时、体、态、人称等变化。动宾结构的“吃饭”借入到俄语后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动词,чифанить (吃饭)按动词第二变位法变化,此外还有 Ячифаню (我吃饭)、тычифанишь(你吃饭)、оничифанят(他们吃饭),Пойдёмчифанить!(让我们去吃饭吧!)等等。

三、分类

根据奥沙斯 Осокин的《西伯利亚语言和特点》(Речьсибирякаиеёособенности),他把俄语里的汉语词分为四种:

(1)已不再使用和消失,或已不再使用但还存在的。

(2)经常使用的——稳定的。

(3)经常使用但限于某种范围的。

(4)正在出现的。

属于第一种的有上高 (шангао),хунхуз(红胡子),ёрга-оборванец(衣着破烂的人,衣衫褴褛者), курва-лукавый,лицемерный(狡猾的人),ярово—скоро,быстро(快),чусуча(茧绸,柞丝绸),Даба(大布—粗糙的麻布),хунхуз(红胡子),Хунвэйбины红卫兵。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认为上高(шангао)一词系源于俄语 хорошо(哈拉少,意为“好”)的比较级хорошенко(哈拉什高),经中国人的改造和加工将“哈拉少”的比较级词尾(什高)单独提出来表示“很”的意思,故有“玛达姆上高哈拉少”,意为“女人很好”。而俄罗斯人则认为 шангао一词源于汉语的“更好(gènghǎo)”,在俄罗斯词典中这样写道:шангохорошооткитайскогоязыкаgènghǎo-очньхорошо (шанго一词源于汉语的“更好”)。而且此词在俄语中被列入到第一种。那么到底是谁先借用了谁的,恐怕也无法说清楚。“汉深(ханшин、ханжа)”一词在俄语字典中的释义是 китайскаяхлебнаяводка,意为中国的粮食酒。Ханшинныйзавод中国烧酒酿造厂,该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广为流传和使用至今,并被公认为是来源于汉语,这使很多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尹世超在《东北官话词汇研究的人类语言学视角》一文中指出,该词应是从蒙语“韩齐”一词经汉语发生音变后借代到俄语的。所以才出现了俄罗斯人认为是从汉语借到俄语,而中国人又不知道汉语中有“韩齐”一词。类似的洋泾浜英语似的口语,有时很难判断出其真正出处,但在东北的中国人和俄罗斯侨民中却广为流传并被接受。俄语中的借词大多是通过音借的途径进入俄语的,音借是既借语音外貌,又借其意义内容。

在著名的西伯利亚学者奥沙斯的《Термины границы》著作中,还有三个词:ёрга-оборванец(衣着破烂的人,衣衫褴褛者),курва-лукавый,лицемерный(狡猾的人),ярово-скоро,быстро(快),这三个词已不再使用并从现代词典中消失。

《俄罗斯最权威词源字典》(玛斯费拉,М. Фасмера)的中被收入第一种的有:Чусуча(чучунча)-шелксырец(плотнаяшелковаятканьжёлтогоцвета)茧绸,柞丝绸。Даба-китайскаябумажнаяткань,из китайскогоdabu-грубыйхолст(хлопчато-бумажная тканьсинегоцвета),大布—粗糙的麻布。

1952年出版的《简明外语词典》“Краткийсловарь иностранныхслов”中 Хунхузы红胡子—впрошломвооруженные отряды бандитов, грабителей в Маньчжуриии Северном Китае, использовались различнымиимпериалистамивсвоихгнусныхцелях.

在满洲里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强盗、匪徒(东北人称土匪、强盗为红胡子)。有刀有枪蛮不讲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奉天通志》记云:“强盗曰胡子,起于明代。汉人即称东北夷曰‘胡儿’,明时,胡人越界掳掠汉人,见之则曰胡子。胡子,犹胡儿也……”另《吉林旧闻录》曰:“东三省马贼,号红胡子。云昔年多用土枪,枪口有塞,系以红绒一绺,当射击时则去其塞而衔之于口,远望如红须然,此一说也……”

在 1984年出版的《外语词典 》(Словарь иностранныхслов)Хунвэйбины红卫兵—молодежныеотряды,сформированныевКитае1966годув начале так называемой культурн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группойМаоЦзендунадлярасправыснеугодными ейлицами,разгромаранеесозаднныхпартий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иобщественныхорганизаций.所有这些词已经从语言应用中消失了。

属于第二种的有,按照《俄罗斯最权威词源字典》(玛斯费拉,М.Фасмера):茶 (чай),书(книга),人参(Женьшень)。

茶(чай)来源于北方 chā-чай,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从茶叶(чайныйлист)中来的。各国语言中的“茶”和“茶叶”这两个词的发音,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中国的茶改变了许多外国人的饮食习俗,例如,英国人由于中国的茶而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而日本人则由于中国的茶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书(книга)首先来源于“经”jīng。中国的书是卷轴装的,其中的文章叫做“经”,比如《道德经》、《易经》。在欧洲传统中汉语中的 Ji被写作 Ki,比如江苏省就被写作 Kiangsu。“书”这个词是从欧洲的拼写汉字“经”中来的。

人参,Женьшень—многолетнеерастение,обладающее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милекарственнымисвойствами“人参”已成为俄语的一分子,意为具有特殊药性的多年生植物。

这三个词现已是俄语的基本词汇。

属于第三种的有:чифанить(吃饭),фанза(房子)。

чифанить– есть,кушать,происходитоткитайского吃饭 chīfàn。(чифанить源于汉语“吃饭”)

фанза-землянка,избушка.Откитайскогодом fangzi,дом,здание(фанза源于汉语的“房子”)。这个词进入到俄罗斯远东地方,但是已消失自己表达中国农家小屋的意思,而被青年人们用 флэт和 фазенда所代替。

这两个词在所有现代词典中均可找到。

属于第四种的有 куня(姑娘),шамора(沙漠)。

куня——обозначающеедевушкуоткитайского姑娘。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在俄罗斯的有中国企业其他地区。有可能这个词也将会同 фанза和 чифанить进入俄语词典中。

Шамора(шамо)——откитайскаогоshāmò–песчанаяпустыня(沙漠源于汉语的“沙漠”)。沙漠为不变化的中性词。乌苏里斯湾上长 7000米的沙滩正式的名称为“蓝色的海湾”(бухталазурная)。沙漠这个词之所以能一辈一辈地使用下来,是因为这是远东地区夏天唯一的大众休息的地方,从各地来此的游客每年约有 12000人。

四、结语

语言特点影响借词引入的难易度。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中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多。西方语言所使用的文字是表音的,大部分是多音节词。从不同语系的语言中吸收词汇,对汉语来说,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上存在诸多障碍。中国人习惯望文生义,单纯表音的汉字不受欢迎。所以,西方语言词汇要进入汉语并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不是易事。俄语吸收借词方便得多。作为斯拉夫语,它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同属斯拉夫语的波兰语、保加利亚语、罗马尼亚语等十余种语言吸收词汇。作为印欧语系的一员,它借用英语、日耳曼语、拉丁语等语的词汇,同样轻而易举。因为他们都是北方闪语的“后裔”,所以俄语拥有的借词语源面比汉语宽多了。要想真正地学好俄语,必须要掌握俄语中的外来词。

[1]鲍里索夫,等.苏中关系 1945—19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3]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华昶,Чай.杂谈[J].中学俄语,1993,(3).

[5]赵爱国,王仰正.现代俄语外来词语与言语文化 [J].外语教学,2000,(3).

[6]孟英丽.现代汉俄语中的外来词对比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7]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С.И.Ожегов,Н.Ю.Шведова.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Z].莫斯科,2005.

[9]В.Осокин.Речьсибирякаиеёособенности[M].1980.

(责任编辑:朱 岚)

H359

A

1001-7836(2010)03-0177-03

2009-12-01

王婷 (1978-),女,吉林白城人,讲师,硕士,从事俄汉语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借词外来词俄语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