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海艺术之风吹开现代艺术之花
——试比较罗丹雕塑与古希腊雕塑的异同

2010-08-15 00:48逯红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罗丹雕像希腊

逯红梅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爱琴海艺术之风吹开现代艺术之花
——试比较罗丹雕塑与古希腊雕塑的异同

逯红梅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古希腊雕塑和罗丹雕塑同为艺术史上两座不朽的高峰,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均是雕塑的优秀范例,但二者处在不同的环境、时代之中,显现了古典和现代雕塑艺术的各自魅力。希腊雕塑力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而罗丹的雕塑更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缺中发掘出力与美。

比较;罗丹雕塑;古希腊雕塑

丹纳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又以植物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质中产生”。从而又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需要。”歌德也说过:“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时代的思想感情。”的确,时代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的创造。“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古希腊雕塑和罗丹雕塑同为艺术史上两座不朽的高峰,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均是雕塑的优秀范例,但二者处在不同的环境、时代之中,显现了古典和现代雕塑艺术的各自魅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传奇的神话故事成为滋养希腊雕刻艺术成长的肥厚沃土。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神人同形同性:神具有人的外形和人的性格、欲望,他们像人世间的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人性超过神性,只是他们比人更有力量,能够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人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神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神,传说中的奥林匹斯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在希腊雕塑的初期和成熟期都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奥林匹斯众神的崇拜。在宗教祭祀中,神像成为神庙殿堂里必不可少的中心物件。“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原始宗教拟人性的特点,使得希腊人为了显现众神的形象,就以绝美的、理想化人体来加以表现。而且希腊地区是温和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温暖湿润,一年四季阳光明媚,既无严寒,又少酷暑。丹纳认为,希腊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希腊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体格矫健、头脑机灵、感觉灵敏、思想开朗、胸襟豁达、高尚热情、生机勃勃、崇尚自然、珍惜荣誉、追求精神娱乐并热爱赏心悦目的一切东西,“一切都由自然界包办”了。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各城邦运动员裸体竞技,健美的体魄为雕刻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美的范本。大多数雕刻家以奥林匹克竞技优胜者为创作范本,直接模仿。希腊雕塑家们致力于追求人体最佳比例的和谐美,竭力使冰凉的大理石石材能够体现出生命的律动。为了表现出众神无拘无束的自由个性,雕塑形态各不相同尽量化静为动;而对于人体重要的面部表情,希腊雕塑却保持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平静。“要成为神的真实的肖像,只消把像塑得极尽美妙,表现出他所以超越凡人的那种不朽的恬静”,“不表现面部的变化骚动的情绪,特别与反常的现象,以便显出抽象与纯粹的形体,使端庄和平的雕像在殿堂上放出静穆的光辉,不愧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与神明。”这也正如 18世纪著名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种身体的动势和面部表情的平淡成为希腊雕塑的一个突出特征,强烈的身体动势与面部表情反差体现在整个古典时期,并向后延续。

罗丹是法国 19世纪著名的雕塑大师,是欧洲古典传统雕塑的集大成者,赫伯特·里德在其《现代雕塑简史》一书序言中说:“罗丹的整个目的就是要恢复雕塑艺术的风格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自米开朗基罗 1564年逝世时就已经失落了”,“他的理想,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艺术的理想,都与菲迪亚斯和米开朗基罗是一致的。”无论从罗丹的创作实践还是他的创作理论中,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热爱和尊重传统,但它对待传统的态度又与新古典主义理论不同。他告诫年轻的雕塑家:“在菲迪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面前,你们要顶礼膜拜……但要小心,不要模仿你们的前辈。尊重传统,继承具有永恒价值和生命力的传统——对‘自然’的酷爱和真诚,这是有史以来一切天才艺术家的两种强烈的渴望。他们都崇拜自然,从没有说过谎。所以传统把钥匙交给你们,凭借这把钥匙你们就会避开陈旧的因袭。是传统告诫你们要不断地探求真实,并阻止你们盲从任何一位大师。但愿‘自然’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大门。古希腊雕塑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考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如前面的《掷铁饼者》。而“罗丹给了雕塑以思想性,也就给了雕塑以新的生命”。《思想者》是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所作的系列独立雕像中的一尊,他被高高地安置在“地狱之门”的上方,注视着在地狱中翻滚、挣扎的人群,陷入沉思之中。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男子,是真人的两倍,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颏,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在艺术中可以是非常美的,正如傅雷所说:“罗丹的创作,思考人间的疾苦,歌颂人的创造力,人的尊严和维护它而付出的代价。神的形象消失了,他在表现惊心动魄的对象时,所用的手段仍然是美的。”在《欧米哀尔》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造型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她只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命遗憾,在残缺的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的敲响。这是一尊“化丑为美”的雕像,一个年老的裸妇,她屈膝而坐,低垂着头,似乎是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之中,又好像是为如今的不济命运而悲伤;瘦骨嶙峋的肋骨、皱皱巴巴的皮肤、干瘪的乳房、松弛的腹部、毫无活力和生气的四肢……总之,在这件塑像中,我们找不到传统人体艺术所讴歌和赞美的任何地方。据说,这件塑像在卢森堡美术馆展出时,一般观众都转过头,叫道:哎呀!太丑了。特别是女士们,常常都是以手遮眼,匆匆走过。当罗丹听到这个消息后,竟开心地笑起来,并说道:“可见,我的作品是雄辩的,所以能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当然,这些人对于过分粗暴和直率的哲学上的真理是很害怕的。”欧米哀尔只有一个衰老丑陋的不堪入目的形象,雕塑家用一种人们久违的、但又极其精湛而高超的写实技艺来再现这一形象,这对那些习惯欣赏纯学院派风格的雕像作品观众来说,简直就是一次强烈的视觉震撼。首先,青春、美貌是与生俱来的,衰老丑陋也是人类生命的必然,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罗丹选择了后一个“必然”作为自己艺术所表达的主题。希腊人体雕像是建立在“神人同形同性”或“神是最完美的人”之基础上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人物雕像是建立在人是上帝的造物就必然分享上帝的智慧和尊严这一基础之上的,而 18世纪的雕像基础是相信人类是不断进步的,那么,到了罗丹时代,无论是对神还是对上帝信仰,都由盲从变成理智的选择,就连“理性原则”这一启蒙时代的坚定信仰,此时面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混乱局面也开始摇摆不定起来。这便是包括罗丹在内的艺术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们选择后一个“必然”过分粗暴和直率的哲学上的真理,作为探索主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传统的纪念性人物雕像,或神或人,从古希腊时期起,大多是高贵、优雅的古典风格,构图完整、轮廓清晰、体态矫健、面貌英俊,如《阿波罗》像,“这就是适度的克制,避免过分狂暴的冲动,雕刻家精神的大智大慧的静穆,他的眼睛按其来源必须是‘明如太阳’,即使他发光怒视,眼神仍是庄严的,让人觉得外表优美。”而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在于提示人类丰富情感。罗丹创作了《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等一系列的反传统的作品,面对罗丹的《巴尔扎克》,人们怎么也找不到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雕塑必备的要素。放在五尺高的基座上,约为真人高度的两倍的巴尔扎克像,有着一个硕大的长着狮子般鬃毛的脑袋,一件宽大的长袍不仅遮住了难看的短腿和腆着的大肚子,更赋予塑像一种整体感,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巴尔扎克外在形象与其内心世界不统一的难题。在这件塑像上,罗丹彻底摒弃了传统纪念性塑像所要求的理想化处理:表面的庄重与均衡,而旨在体现这位才气横溢作家的复杂内心世界及其敏感而易于激动的气质。在这件作品的处理上,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罗丹对于“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在罗丹看来,没有任何一条清规戒律可以阻止一位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意愿创作一件杰作。他认为,当雕塑家塑造形象时,不管人物原型的外貌如何,首先必须要进行总体的构思;其次,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做到“胸有成竹”,即牢牢记住这座塑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而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烘托出这一主题思想、或是以这一主题思想为纽带,要是缺乏这样一种主题思想,是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雕塑作品的。《巴尔扎克》正是罗丹雕像塑造观的全面实践。“他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模仿外形,而在于表现巴尔扎克创作的激情,奋斗的意志,伟大的气魄,艰苦的生活,一句话,再现这位用笔征服世界的英雄灵魂。”简而言之,希腊雕塑是一块丰碑,永远矗立在地平线上,矗立在人类文明上,在人类永不止息的理想追求中。“她是人类精神园地中一朵使人备感亲切、骄傲、自豪,永不调谢的玫瑰,任何人都无损她的美丽。”而罗丹雕塑是另一块里程碑,为后继者开拓了大胆探索的康庄大道,思考人间的疾苦,歌颂人的创造力及人的尊严。罗丹说:“艺术只要相信它的眼睛就是。”普罗提诺说:“你若想观照神与美,先要你自己似神而美。”

(责任编辑:朱 岚)

G309.9

A

1001-7836(2010)03-0143-02

2009-12-01

逯红梅 (1973-),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美学硕士,从事中国美学及美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罗丹雕像希腊
有奖问答
从“碰碰船”到希腊火
寻找最美一抹蓝——希腊纪行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希腊Baiser餐吧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金诃 希腊浪漫之旅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