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岩
(大庆市第六十六中学,黑龙江大庆 163311)
运用激励机制,激活语文教学活力
任 岩
(大庆市第六十六中学,黑龙江大庆 16331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十分重要。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激励而培养起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师生才会感受到语文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才会获得能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真正体现出生命力。
语文教学;激励;激励的契机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为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不稳定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求激励艺术,谈一点笔者自己的体会。
(一)使学生好之乐之
孔圣人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乐之”即指兴趣,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学习起来效果才更加明显,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好之”、“乐之”呢?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丰富的情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激励引发学习兴趣。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饱含深情。这种深情源自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如讲《范进中举》,教师若不对“范进”的人生悲剧及造成的社会根源深入把握,而以中举后人疯了、一个嘴巴又打好了这样戏谑的口吻讲来,学生就认识不到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残害,不能引起共鸣,也就无从引发学习兴趣。感情的激发可通过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讲解课文背景,描述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同身受,还可利用各种视听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讲《七颗钻石》一课时,我在导入时播放了大量的干旱图片,同时娓娓地讲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引领到情境中,带着了解故事的渴望来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听课效果。当然,情感的熏陶和兴趣的引发也不仅仅在课内,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充分挖掘好社会这本“无字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在山川田野、风云雨雪中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了解风土人情、行为习俗等等。总之,要树立“大语文”观,着眼生活,立足书本,培养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情感,使之“好之”、“乐之”。
(二)引发内在学习动力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有些教师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时以自己的水准衡量学生,处处讲求师道尊严,动辄大加训斥,使学生对老师及其所教的学科“敬而远之”,无法引发起学习的动机,造成教学的失利。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若教师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甚至是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反馈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颓势,力求把这些不利因素杜绝于萌芽阶段。可见,“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舍此,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最后,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愈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激励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需要是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态,使激励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五光十色的语文学习殿堂。
(一)教学过程中创设激励
课堂教学是师生沟通的主阵地,拥有激励学生的最佳环境。教师除了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可以创设各种契机来激励学生。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这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先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情感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情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立体性”的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以情境极激励学生,以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结合,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以情境激励学生,有的可借用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如配合课文的参观、访问。教《我的老师》前,教师组织学生制作尊师贺卡,上课时,先展示美丽的贺卡和纯真的祝贺语,在师生情深之时自然进入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苏州园林》后,结合学生假期旅游和风景记录片的观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竞争”契机激励学生学习。古人云:并逐日竞,对辩日争。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蕴涵着竞争的契机。实践证明,是否能把竞争机制适度引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比如上《多收了三五斗》一课,既可以设计为朗读比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设计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还可以针对本课塑造的人物群体的形象设计写作特色鉴赏训练,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能开展竞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懂课文,进行语言文学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情趣空前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七颗钻石》时,我设计了走进朗读角,采取三个朗读比赛的环节,学生兴趣提高,会对文章语气、重音把握准确,不知不觉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还要创设一些人人都能获得一些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懂课文,投入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
(二)作业环节中设计激励
作业,是预习、巩固、提高的环节。但学生对待作业,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改革作业设计和评改方式,往往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热情的作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改革创新,就能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改变作业一成不变的面孔,让作业更人性化,就能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作业,比如一位青年教师把传统的预习作业设计成为这样的板块:字词库、信息园、储蓄罐、挑战台。几个形象又新颖的名词,新奇又有效及时的反馈,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每进入一个板块就能感受到自己的的确确有收获,从而领到成功的喜悦。
变换作业的方式,同样是读书笔记,开展随笔交流,手抄报展示,就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多了一份成功的期待,激励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是写老师的作文,换个方式,给老师设计一张贺卡、写赠言,给最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写家庭类文章,先作采访报告,布置谈话作业,制作家谱,积累的丰富资料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对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帮助修改作文,推荐投稿等等,这些方式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很好的效果。
给作业的批改加点味精,除了传统的红勾、大叉以外,还可以运用问号、感叹号等其他符号。给优秀的学生的作业画一笑脸,给出错的题目画个眼睛符号,给优秀的作文一些展示的机会,或张贴,或装订成册,或传阅,或发放一些小小的奖品……注意设计一些人性化的细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从无言的符号中看到了老师的赞赏、提醒,从而促进了对作业的认识,激励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完成、订正作业。
给作业的难度设计台阶:如设计分层次作业,允许学生量力而行、择题而做,这就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老师则通过评讲来激励学生的成功,同时引导学生作业选择,激励了学生以更多的热情去完成下一次的更高难度的作业。凭借教材的思路和情趣,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题,可以为全体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而且能够做的作业题,获得成功的乐趣。而这种“选择”,无疑又能起到激励学生,深层次地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的作用。
(三)学习评价中把握激励的契机
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甄别,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在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要强调学生与过去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进步。
传统的评价方式有其科学的一面。但面对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有更为学生接受的评价方式。如从国外引进的“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每个学生先天就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成长记录袋为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整理自己的语文学习成就,有自己的成功作业,有自己爱读的书介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让学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主题的故事形式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的肯定的、受到表扬时、自己有所成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种解决方式或解决某问题产生的最佳答案,一段描述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文字,一段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评价,或自己的最优发言等。在总结的过程中体会到胜利者的喜悦。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对失败的观察、反思也是一种成长,学生在面对失败,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当同学捧起自己整理的学习记录,那神情就像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拿着这第一次出版的作品一样,格外自豪。因此学生持续进步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成长记录袋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催化剂。如何将操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乃是我们在探究的问题,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十分重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离不开激励;学生的进步成长离不开激励。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探讨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绪,把握激励学生最佳时机,创设激励学生的最佳契机和方式方法,运用多渠道激励学生,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责任编辑:侯秀梅)
G633.3
A
1001-7836(2010)10-0059-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26
2010-04-06
任岩 (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中教一级,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