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强,陈 红
(1.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湖北十堰,442000)
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潘 强1,陈 红2
(1.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湖北十堰,442000)
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基于职业的、真实的、岗位的、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存在着疏漏,主要表现在疏忽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以及忽视对校外学生的管理,使得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存在的系列问题,需做实“四化管理”,即:深化实习管理机制、强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实习导师结构、细化实习管理办法。
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四化管理
近些年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成为企业的择人标准,更成为社会的要求。这就赋予学生校外实习很高的价值与意义。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就业压力、个人感情等引发的思想问题;社会阅历贫乏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实践经验不足所致的操作事故、人身安全问题等等,这些不得不引起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所致,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方面:实习等于解放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前两年紧张,后一年‘放羊’”,后一年的前半部分时间学生大都是在企业顶岗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准毕业生”,处在毕业与未毕业之间。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实习等于解放”心理,在遇到现实困难与挫折时,会因初入社会而无所适从,导致问题的出现。
第一,学生的自我解放是根本原因。作为“准毕业生”,其在校内的“师兄、师姐”身份优越性不断增强,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只要进入企业实习就能一展宏图、一显自身绝技,不能做到谦逊、真诚接物待人。
第二,相对宽松的实习环境是外部原因。一方面,“准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游离于学校,“山高皇帝远”,摆脱了辅导员、系的监督与频繁的“突袭”检查,两年的学习生活“熬到了头”;另一方面,实习生作为非正式员工,免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硬性制约。另外,还有部分实习生情况特殊(很多学生的实习单位是通过关系找的),企业出于多方面考虑,对他们的要求会有别于内部员工,这就很可能促使实习生形成不良的工作习惯和消极的工作态度。
(二)学校方面:实习约等于摆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学院—系(部)—辅导员—班级”四级管理模式,辅导员成为实习生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管理者。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与学生联系最频繁,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多,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1]。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个体发展方向不明、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实习生管理的质量。
第一,学生实习是物理上的摆脱。大批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在辅导员眼里,企业将成为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负责人。与校内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相比,学生实习则以个体为管理对象,呈“点状分布、远程控制”等状态;同时,学校校外实习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和措施,实习目标不够明确,内容空洞……只规定实习任务是走了一个过程而已[2]68。由此导致辅导员工作复杂化,存在较多的不可控因素。
第二,学生实习是不得已的摆脱。高职院校辅导员任务大、责任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一,辅导员的压力加大。一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日益激烈,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另一方面,据了解,高职院校中90%的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担任,他们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在感情、经济等层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其二,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湖北省某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显示:该校机电工程系学生总数为1 539人,共有辅导员7名,平均每人带学生约220人,其中实习生与辅导员的比例约为288∶1,并且实习生大都分布在外省,管理起来更具难度。该校电子工程系大三共有学生183人,辅导员仅一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呈现类似情况。要使每位辅导员密切联系每一位实习生,从客观上来讲,是有相当难度的。
(三)企业方面:期望大于现实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①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因此,企业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对于将“利益视为生命”的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强技能和实战经验,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员工。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准毕业生”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企业的期望。
第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模式仍停留在“授——受”阶段,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实训,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差,与企业用工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校外实习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方案和可操作性办法,这就导致学校在处理相关事件时显得仓促而盲目,这难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实习生在企业的角色比较特殊。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度低,更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度;有些大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热衷于跳槽,这些都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就业[3]。实习生作为“准毕业生”在企业实习,从多数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实习生的实习单位比较一般,“准实习生”处于观望状态,将之作为跳槽和积累资本的跳板,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更好的企业,寻觅更适合的位置,这与企业期望的:实习生能将实习岗位视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有差距。同时,实习生作为“准毕业生”,未真正踏入社会,在心理、实践尤其是为人处事等方面仍不成熟。所以,“企业把接待学生实习看作是对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干扰”[2]67。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除了缺乏工作经验之外,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均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影响到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聘用。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不满,更多的还在于非智力方面[3]。这种现实与矛盾导致实习生无法达到企业的期望,使得企业的期望与现实脱节。
(四)家庭方面:期望不等于现实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一方面,学校培养学生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另一方面,家庭希望学生能找到尽可能好的工作。
但由于很多原因导致家庭总不能如愿以偿:其一,社会供求的非平衡性。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已有1 00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全日制毕业生累计达800万,由于专业需求不平衡,部分专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部分专业就业困难;其二,用人单位的非公平性。“有的用人单位存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歧视现象[4],过于追求高学历,对高职院校学生‘另眼相看’”;其三,学生追求的非客观性。有些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四,学习的非饱和性。主观上,企业没有很好地重视和安排学生实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较少,学生跟着师傅盲目地干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不到实质性东西;客观上,高职院校学生所实习的企业大多数工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指导学生实习的经验和能力。因而,学生实习成了走马观花,收获甚微[2]68。
现实中,学生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成为其尽早适应社会,更好就业的障碍。当期望无法实现时,家庭就会给实习生一定的压力,多重重压下的校外实习生显得脆弱而更易犯错误。
(一)深化实习管理机制
1.建立长效沟通制。建立学生——学校——实习地点——家庭的长效沟通机制,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建立学生信息沟通、全面掌控的网络,以实现多层面、长效化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纵向上,由教务部门通过教学系、教研室、指导教师(班主任)实现对实习学生自上而下的组织、教育、监督等,以达到实习的目标;横向上,通过学校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网络化的管理关系和协调一致的管理运行机制。
2.建立安全责任制。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实现实习目标,安全是前提。在平常的教学中,各系部应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在校外实习前,以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的内容打印成册,告知全体实习学生,安全教育结束学生要签字。一旦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学校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书、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三方安全责任书、学生要与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管理协议,增加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
(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环节的优劣影响着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实习场所是学生实习的必要条件,实习基地的规格与质量是学生能否达成实习目标的重要保障。据了解,学生的实习单位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变动性与不稳定性,这主要是与高职院校和接纳实习的企业单位未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与长期合作机制有关。
就目前情况,学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发挥自身专业、行业、办学主管部门及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优势,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广泛接触企业,积极为企业服务,争取为学生实习建立长期、稳固、高质量的基地;第二,进一步加大与接纳实习的企业单位联姻力度,个人强化、注重效率和整体指导,提高实习质量,满足接纳方之需。一旦这种通畅、有效的学生实习基地建立并固化起来,学生实习的诸多难题就有保障了。在此类企业,学校可稳定持续地安排大部分学生实习,同时可在这些基地形成相对成熟的实习管理体系,并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典型的生产过程[5]。
(三)优化实习导师结构
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学生已占高等教育的较大比重,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校内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或指导教师能力不够,又缺乏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只能流于形式[6]。
因此,高职院校要保证学生校外实习质量,应从优化实习师资着手。其一,学校层面上,以教务处为主导,督导专家组、就业指导中心等提供意见与建议,确定实习教师与实习学生参考比例,师生比一般不超过1∶15(该比例允许一定的弹性与幅度);其二,系部根据学校拟定的实习师生比例确定导师,“导师”应由三部分人员组成: (1)系部指定的校内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富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2)学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组织与管理;(3)实习单位指定的企业内指导教师。“导师”既是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校外实习工作。因此,这三部分“导师”的组合格局应该是:知识、年龄、经验、技术、阅历等方面结构合理且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需要。
(四)细化实习管理职责
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的过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过程,而应该是由学校、系部、实习生、实习单位、家长、指导教师等多方面共同承担责任的过程。
因此,各方面各司其职是必要的。(1)学校在六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与宏观调控者。按层级管理的原则,分级落实,相互配合,完善制度、明确责任。(2)系部发挥协调职责。学生校外实习具有较多不可控因素,因此,系部要做好与实习单位、队长、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学生的学习、工作、安全。(3)实习生履行学习职责。完成学校实习计划;接受和学习实习单位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社会常识等;接受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双重管理;积极主动与系部、导师、队长及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完成校外实习报告。(4)实习单位执行培养职责。与系部共同编制实习计划;根据需要推荐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实习生的“导师”;加强实习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实习期满,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做书面鉴定,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5)导师发挥教育作用。共同负责实习生的日常学习、工作、日常生活指导与管理。(6)家长履行作为父母的职责。积极关爱、鼓励子女,保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支持校企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等。这六部分责任主体与职责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担负着学生校外实习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只有鼎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校外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习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增强应对问题的灵活性与警觉性,保证学生校外实习的顺利、安全、有效、有序。
[1]张元林.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J].辽宁高职学报,2009(2):107.
[2]王秀英.职业院校校外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3).
[3]费小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与分析[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54.
[4]卫东宁.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6.
[5]谭丽娅.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111.
[6]王华欣.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教育论坛,2009(108):65.
Discussion on the Dilemma of Management of Off-Campus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PAN Qiang,CHEN Hong
(1.Dept.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2.Office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The off-campus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practical activity based on authentic,job purposed working process.This will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learning a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ents’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Yet,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management.On one hand,the schools neglect the management at students’practice;on the other hand,the schools neglect the off-campus students in management.The schools need to enhance“the four modernizations of managements”,namely:deepening the practice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base,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instructors,and detailing practical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ff-campus practice;“the four modernizations of managements”
book=12,ebook=59
G717
A
1008-4738(2010)02-0012-03
2009-02-05
潘 强(1983-),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陈 红(1984-),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