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

2010-08-15 00:46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孙 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

孙 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获得较大发展,但目前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这在根本上削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为此,研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外部机制,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吸引力,已成为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一项长期的任务。

职业教育;吸引力;历史使命;长期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类型,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进入 21世纪,世界各国为推动本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从教育观念、质量标准、保障条件、教学方法、合作方式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自 1996年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先后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200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把职业教育确立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事业”;并在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1]

职业教育是创造生产力,提升生产力,服务产业建设,产业发展的的基础,也是夯实我国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过程中为“三农”服务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功能性文盲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移、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二、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的重大突破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以下重大突破。

一是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 14 847所,招生规模达到 81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 2 087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发展到 1 036所,招生人数 31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917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培训人数达 6 502万人,其中参加资格证书培训的达 628万人,岗位证书培训的达 729万人。目前,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了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方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2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后,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3年到 2008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 100亿元,重点支持了 139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 2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了骨干专业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地方政府也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除各级财政增加投入外,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方面的关心支持下,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三是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此项工作尤为重视。按照最新资助政策规定,国家每年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经费约为 180亿元,受资助面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 90%。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国家高等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达 20%以上。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行业、企业、社会用人标准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教材的开发。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三、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瓶颈”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获得较大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特别是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这在根本上削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为什么国家如此需要、如此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但其吸引力并没有显著增强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生涯稳定性差和工作满意度低。我国经济转型期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给职业教育带来冲击。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目前的艰难处境,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数量型、消耗型增长方式转向以提高劳动及经营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为推动力的质量型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或部门将被压缩或减少,其劳动力需求将下降;大批消耗高、污染重、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大量的员工将面临下岗、转岗,直接威胁到企业员工的就业稳定性。这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工人、家长不支持子女就读职业院校的深层次原因。但这也同时凸显出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低。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与教授、公务员相比收入差距悬殊;同时,由于我国相关社会保障还不到位,使家长更加为子女一生的前途感到担忧。这直接导致影响到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回报率的认可度。

三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习机会少。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可持续发展。希望子女的收入不断提高是家长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为了坚持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家规定了中、高职学生升学比例,虽然这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升学通道,但是在社会大众看来,这一比例限制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出路,使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并因此把职业教育喻为“断头教育”。

四是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劳心与劳力分途,且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讲求的是 “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技。读圣贤书,可以 “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强大而绵远,无论是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一般社会大众,在成才观、就业观上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子,即高学历的白领才是人才。这种文化传统直接凸显出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为己任的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家长更加不愿意子女去当工人、服务员,因这种职业既辛苦又没有地位,“低人一等”,所以就读职业院校自然如同抽到“下下签”。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普通中小学教师也尚未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就业观,更习惯于对党政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视和肯定,而对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关注太少,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上存在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升学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的倾向缺乏主动引导、调节的意识,而是随波逐流、盲目迎合群众读普高、升大学的需求,导致一些职业学校有名无实,变相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笔者在宁波调研了解到,很少初中教师鼓励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据当地教育部门统计,90%的学生都听过教师说,“你这样读下去,就上职高去”。初中教师、学校只关心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然后生源可以好一点。对于愿意上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会问学生:“你可以上普高为什么上职高?”由于重学轻术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广泛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难以落实。

五是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的经费一直处在严重不足的状态,大量设施设备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由于没有竞争上岗的技能优势,所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此外,不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大多为缝纫、烹饪、电器修理,仅仅适应就业需要,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投入不足,许多职业学校 “大楼空、设备空”,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使职教水平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未能及时跟上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许多职业学校更多依靠收取高学费来维持学校运转,如中等职业学校学费全国一般为 2 000元—3 000元,远高于目前普通高中 500元—800元的学费水平,高职 4 000元—8 000元的学费也高于普通本科,导致部分学生读不起职业学校。加之,职业学校毕业生又没有继续升学的通道,所以,进一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六是职业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双师型”教师短缺。由于职业高中教师待遇与普通学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导致职业高中的基础文化课教师流失严重。此外,师资能力制约教学改革,许多职业学校暴露出中年教师运用新教学法的能力薄弱,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学校教师短缺、老化严重,且配比不合理,和普通中学相近的师生比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具有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更为短缺,除了学校自己培养没有更好的教师补充渠道。由于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等问题,一些民族传统工艺方面的职业教育已经出现教师及其专业“消失”的情况。

七是职业教育普教化严重,特色不鲜明。一些地方出现了“中职中专希望升格为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希望升格为本科”的现象,办学模式上照抄照搬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失去了职业教育原本应该有的特色,影响了其对学生、对用工单位的吸引力。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存在四大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 “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因此,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处于薄弱状况的职业教育,企业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在人才录用上存有偏见。

八是积蓄已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教育部门内部、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与行业之间没有理顺的种种关系,造成投入失衡,相互独立,各成体系,管理存在矛盾,行业联系割裂。因此,导致两大严重后果出现:一是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证书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松散,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表现为大批人没事干,大批事没人干。此外,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外部约束力和内在动力。一方面,现有法律制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界定和要求,未能有效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现有的鼓励性政策措施制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企业参与办学带来的额外成本未能以适当的方式获得补偿或回报,导致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制度不合理,一些企事业单位用人门槛高,导致中职生缺乏竞争力;而职业资格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用工不规范,宁愿招聘农民工,以满足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这导致部分企业和学生及家长都认识不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现行人事制度也制约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任教,造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匮乏。

总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其关涉多重利益相关方和多元办学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所以,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措施

2009年 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提出,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研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外部机制,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吸引力,已成为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破解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能性人才收入,使其工资不低于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同时,加快福利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技能性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外,要调动企业用人的积极性,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扶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企业用人制度。

二是调整社会用人制度,搭建多元化人才通道。社会各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用人标准。各行业应从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根据用人成本,科学制定人员的素质标准、待遇水平,确立以能力为本,形成分层用人、依法用人的制度。积极开发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加快建立以发展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为基础的人才评估体系。

三是进一步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渗透性、融合性,增强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横向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纵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沟通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给学习者多次选择机会。对高中教育阶段普职比,建议分类指导。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要以多种形式开展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各种学习要求提供多种机会。在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的同时,还要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的渗透性、融合性。一方面要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中职学生资助等有效举措,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开展 “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高中发展模式改革尝试。要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增强整个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在强调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背景下,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必将继续走强,但单独设置的成人教育体系应该被重新审视,培养和培训的体系应该融合。进一步增强学制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是加强技能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通过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重,通过 “双证”沟通与衔接,探寻一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包括文化水平、职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统一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系,建立行业用人标准与实行“双证”对接的有效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其职业技能训练,适应更广泛的人才市场需求,使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为国家造就优秀技术人员队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职业技能鉴定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要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在统一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指导,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加快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要把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职业技能开发和劳动就业工作的结合点,建立和健全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推动劳动者自觉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当前,要把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质量作为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牢固树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社会效益和质量第一”的观念,抓紧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管理,规范秩序,强化监督检查,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坚决反对和纠正降低鉴定质量、损害鉴定工作声誉的行为。要强化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工作,对组织实施鉴定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新出现的职业 (工种),应逐步纳入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

五是实施素质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首先,实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城市,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建设一批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所需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由中央财政按规定安排资金支持和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其次,实施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项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整合优质资源,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和组织实施,重点支持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职业院校建设若干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现代化。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培训师资水平;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新。最后,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项目”,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抓好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实行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定期调整更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应目录,指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1]《教育发展研究_》编辑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访教育部职成教司黄尧司长 [J].教育发展研究,2008(7):39-43.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 .2008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黄 尧主编 .职业教育学—— 原理与应用 [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G710

A

1008-6471(2010)02-046-03

2009-12-08

孙诚 (1961—),女,北京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