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文
(内蒙古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器乐系,内蒙古通辽 028000)
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构建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各个领域对“生态”和谐的状态都具有相应的追求和发展规划。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中,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需要追求一种“生态和谐”的美学发展态势。对此,生态美学观念为当今艺术教育的理念提供了内在审美标准,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必将产生深远意义。
生态美学源于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运动。生态美学是从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观世界的自然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倡导一种和谐发展、长久共生的美学思想。从狭义上说,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美学状态。这种美学思想立足于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衰竭等生存危机的现实,寻求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从广义上说,生态美学思想便不仅仅局限于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被延伸和深入到更广泛的多重审美关系之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的关系。这种广义的生态美学就是要探讨当代世界人类的生存状态问题。不仅仅是环境的生态破坏,作为一种存在形式,人类自身的处境也存在一种非审美、非生态的危机之中。由此,生态美学的思想就是要探索人类从总体上能够“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从广义的角度说,生态美学的审美标准就是追求一种和谐的、联系的、发展的平衡状态。这种内在价值的追求不仅对我们现代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切的人类活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从这种全新的美学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能量。生态美学的审美价值标准可以帮助艺术教育克服传统理念中存在的褊狭和不足,从而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
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突破和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上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与频繁,外来与本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汇成为一种最新的文化现象。在这种状况下,艺术教育如何发挥自身的优长,处理好各种思潮和文化关系,找到一条和谐、长久的生态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生态美学的思想可以在三个方面给高校艺术教育带来新的理念,首先,“教师—教学—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问题可以在生态美学观中受到启发,其次应该教育学生懂得追求一种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和谐,最后,是高校艺术教育总体上建立与相近学科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当代的高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受到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高等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中小学阶段简单的、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单向性的“教授—学习”的关系。高等教育一直在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学。艺术教育尤为如此,教师除了在专业方面授予学生一些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建立两者更好的联系,换句话说,师生之间通过艺术这种美的沟通,应该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美学对于主体与客体关系,主体之间关系的全新阐释与这种统一、和谐的艺术教育理念是完全契合的。具体说来,老师与学生不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美学的价值视阈下变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教学更注重启发性,学习更具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教学—学生”的关系就会变得更为紧密,在这种良好的、和美的关系中,可以更好地完成教育的目的。
传统的美学思想存在一种偏见,认为艺术的发展最终便会脱离社会存在成为一个独立领域。有学者曾经说过:“各种艺术被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抽离出来,设想为某种可被当做一个整体对待的东西。……作为一个无目的创造和无利害快感的王国,这一整体与社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然而,“生态美学”的思想就是力图在自然、社会与人之间实现一种联系,寻找到他们彼此间的动态平衡状态以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由此看来,艺术所表现的对象是人类的生活世界,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一种社会环境。把自然与社会割裂的艺术就是一种破坏生态的艺术形式。对此,艺术教育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表达和反映审美对象上,力图实现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双重审美标准。
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一种美,没有伪饰和人造痕迹的本真状态是自然赐予人类最直白和淳朴的美。由此关爱自然,追求真实、健康的自然审美意识便成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境界。另一方面,在美育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使学生懂得艺术的使命还包括对我们的社会环境、对时代现象进行反思和拷问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人文关怀,还使当代的大学生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价值,那就是关注自我、关注道德。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将艺术设定在对自然生态的追求上,还将艺术纳入到了社会生态的和谐中来思考,深化了艺术在自然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总体的角度上看,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跨学科间合作发展的新型生态模式。这样一来,艺术教育将更符合当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出更多具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应该说,生态美学的思想十分注重整个生态体系的联系和共同、协调的发展。如果把教育体系看做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体系的话,那么艺术教育就必然会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当今社会,谋求艺术教育与其他相近学科的共同发展就是对生态美学思想的最好体现。例如,艺术与文艺理论的交叉和融合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外的美学和文艺思潮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和形式的变革,更体现出了审美标准之间的更替。这些理论知识与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关系。因此艺术教学与文学、美学理论的教学是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的。此外,艺术与传媒学科的知识也具有交叉性。属于艺术领域的视觉和平面设计等专业的知识,对于广告等媒体行业也是必要的理论来源。同样,计算机等理工学科的技能对于动漫、设计等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同样重要。
从这个角度说,艺术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壮大,势必要与相近学科的发展建立同步的、和谐的关系。从生态美学的角度上看,艺术与文学、新闻、美学甚至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达到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将有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也更适合于现实的发展方向。
总体说来,生态美学立足于现代生态观念,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突破,是对主客二元对立现象的补正。它摒弃了割裂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与依存对象之间的共存关系。生态美学把这种关系设定为物我交融、多元并存和内外统一的和谐。它既表达了美学问题的生态价值诉求,也是对生态系统的美学思考。因此,在生态美学的视阈下,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就是要以“教师—教学—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目标,以自然美和社会美为双重价值标准,在自我发展和多元发展的轴线上展开,这种新的定位和思路体现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践行。在国力日益强盛,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艺术文化素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与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相比,艺术理当属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范畴,其发展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审视当代艺术教育,对于合理地提升教育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都将具有切实的意义。
[1]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 [ 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