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蒂,赵文艳,孙志敏
(大庆石油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黑龙江大庆 163318)
当今社会,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拥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享受,但也正是在这诸多惬意的现代享受中,人类也越来越多地品尝着种种现代苦果:人口膨胀、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更加紧迫。1999年国际建协第 20次会议,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发表了《北京宣言》,明确指出了“建筑及其建筑环境在人类对环境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筑师“因此需要改变思想,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 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包括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造”[1]。显然,建筑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正在日益加强,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改革建筑教育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2]。
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它的灵魂,而一年级专业入门启蒙阶段,更是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成败。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注重建筑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形式语言的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的确立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几乎不涉及生态和节能等问题。为了加强对建筑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建筑师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和当前社会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不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接受。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建筑教育纷纷加强了对建筑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我国教育工作者早已开始陆续反思着传统的建筑教育模式,探讨和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思维开发与培养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建筑学一年级是学生对建筑及建筑设计的初步接触和感知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在注重建筑物的体型设计的同时,更加关心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对学生在后续建筑设计课程中,主动学习、吸收和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将奠定重要基础。
国内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率先进行了建筑设计启蒙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我校近几年来也在此方面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拟形成新的建筑设计基础生态化教育体系。新的建筑设计启蒙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有机结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重点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建筑理论教学与建筑设计基础的原有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特点的、系统的、渐进的整体教学模式。
安藤忠雄在谈到建筑师的创造性时说:“就全球环境观而言,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是真正的创造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建立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建筑、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应建立在深入了解和思考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发展,为大多数人创造更适宜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对于刚刚步入建筑殿堂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建筑对环境的重要作用,要尊重自然,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能源、小气候、排污及自净等方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是创造性的基础[3]。
而我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可以从全局着眼,从小处着手,架构操作性强的整体式设计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作为建筑师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将注重环境、节能和生态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彻到后续的建筑设计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共有一个学年,分上、下学期,共 192学时,要想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完全增加课堂内的讲授内容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对原来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精讲,结合相关的训练单元,增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知识,并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此方面的资料收集、教师积极组织讲座等形式,来达到使学生建立起对可持续建筑有初步感性认识的目的。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六部分(详见表 1):
(1)在“建筑认识 (1)”的“初看建筑”环节中,介绍世界著名的高技派建筑大师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在“建筑认识 (3)(4)”的“建筑制图规范”环节中,加入一些节能构造做法的施工图抄绘,使学生在学习建筑施工图规范画法的同时,了解节能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做法。
(3)在“形态构成”训练环节,在原有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形态之生态语言的表达,如建筑形体模型式的“飘浮屋盖、形体遮阳”等;建筑空间调节模式的“中庭空间”、“嵌套空间”等;建筑表皮复合模式的“双层表皮”、“可调界面”等,建筑环境关联模式的“建筑隐藏”、“局部架空”等。
(4)在“名作分析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加入绿色生态建筑实例解析训练,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生态建筑的整体式思维特征。
(5)在课下组织“可持续建筑”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并在课外时间展开积极讨论。
(6)在“校园休闲角”的设计中,加入生态小品,如小型生态咖啡馆、茶艺馆等的概念设计。
建筑师如果能从建筑设计阶段介入可持续发展观的设计理念,对于减低生态建筑造价,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建筑是有决定性意义的。通过对以上各方面进行的面对建筑学启蒙阶段学生的教学,使低年级学生初步具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融和可持续建筑理念的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后续建筑技术、建筑环境等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
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教育工作者还需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建筑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我们有信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不久的将来,将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建筑教育体系。
[1]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R].1999年修订稿.
[2][英 ]布赖恩 ·爱德华兹.可持续建筑 [ M].周玉鹏,晔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2-115.
[3]仲德崑,陈静.应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教育 [C]∥2006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