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深,王德龙
(1.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2.淮北师范大学 教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内隐认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逍遥游》(节选)教学为例
高 深1,王德龙2
(1.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2.淮北师范大学 教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内隐认知理论充分肯定人的潜在知识积累的存在,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教给学生绝然陌生的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潜在的知识经验,以达到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内隐学习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缺乏明确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自动化过程。相对于教师主讲而言,学生的阅读体悟即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内隐知识启示我们重视模糊教学法,避免独断式教学;内隐认知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过去经验潜在地对学生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启示我们克服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加强对原著的阅读教学。
内隐认知;语文教学;启示;《逍遥游》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发表了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标题的研究报告——《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开启了人类对无意识认知学习活动的探讨,由此产生的内隐认知理论在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认知心理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语文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内隐认知理论为开发学生的无意识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促使我们从心理学层面多角度地反思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文学的特质在形象性,而形象往往大于思维,这就增加了文学性哲理散文的教学难度。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收录了先秦哲理散文的最杰出的代表《庄子·逍遥游》(节选)。作为散文集《庄子》之首篇,《逍遥游》想象之丰富、哲理之深邃、文辞之瑰丽有口皆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逍遥游》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庄子》哲理的接受。究其原因,多与教法不当有关。而内隐认知理论在转变教学观念,纠正传统语文教学弊端上富有启发意义。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重视,但学生的主体因素却相对遭到了忽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内隐认知理论即充分肯定人的潜在知识积累的存在(即缄默知识)。内隐认知理论启示我们,外显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大量内隐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不是教给学生绝然陌生的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潜在的知识经验、认识能力,以达到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
如《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1]一段,作为揭示全篇主旨的语句,历来为注家、论者高度重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惜的是,对于“犹有所待”之“待”的含义,论著、教科书、教学课件中往往将“有所待”解释为“有所依赖”,从而误解《逍遥游》的主旨为“追求绝对的自由”。如《汉语大词典》(1990年)对“有待”的解释是:“有待:古代道家哲学用语。谓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庄子认为世俗生活都是有待的,不自由的;而绝对的精神自由则是无待的。”[2]与“待”之本义“等待”相比较,把“待”解释为“依赖”对中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教学《逍遥游》“犹有所待”的含义,就不能离开学生所已知的“待”的本义。《说文解字注》说:“待,俟也,立部曰俟,待也。从彳寺声,徒在切。一部,今人易其语曰等。”[3]“待”的本义即“等待”,这类的用法很多,如学生熟悉的“待客”、“待业”、“待聘”、“待机而动”等等。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用例讲授“有所待”就相当于今天的“有待于”结构,都指有期待实现的事物。如,“质量有待于提高”,“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有待规范”、“有待时间检验”、“有待突破”、“有待整合”、“有待健全”等。然后,再结合先秦汉语中的典型例句加以印证。如:“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易·归妹》),“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礼记·儒行》)等。这样,抓住“待”的本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就不会简单地将《逍遥游》“犹有所待”之“待”解释为“依赖”之类。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新课标》则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如何教的问题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的问题。内隐学习理论认为,内隐学习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缺乏明确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自动化过程。相对于教师主讲而言,学生的阅读感悟即属于一种内隐学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加强作品的阅读教学,无疑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常规文言文教学,重在处理字词,往往先突破字词关,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之上,再揣摩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蕴含的深意。岂不知,在处理字词时有时就已经误解了文义。如对《逍遥游》中关键词语“有所待”的“待”字的理解,教师往往先告诉学生,“待”即“依赖”,“有所待”就是有所依赖,进而造成理解上的偏颇。教学《逍遥游》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如“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引导学生理解“若此”所指即蜩、学鸠的自视甚高。而在其上的宋荣子虽然“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犹有未树也”一句,引导学生理解“犹有未树也”的遗憾。再读“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然而“彼于致福者”,“犹有所待者也”一句,对于“犹有所待”之不足自然获得理解。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庄子从容不迫地运用递进手法,一步步推出自己心目中最高的境界,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至此才“恶乎待”了。列子之“犹有所待”与宋荣子之“犹有未树”对应而言,都是指宋、列二人,犹有不足。[4]“列子御风”虽然免除了行走的疲乏,还有其他未实现的东西,还不值得满足和夸耀。庄子用“犹”字将“未实现”的含义加以强调,对于列子,“御风”是已经实现了的,已不在“有待”的范围之内了。如此理解,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地把“待”解释为“依赖”,才能正确理解《庄子》的哲理。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突破难点上,力图教给学生清晰的知识。体现在《逍遥游》教学上,就是抓住“逍遥”的含义不放,总想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五教授本)在《逍遥游》“解题”中所说:“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5]然而,对于“逍遥”的含义,《逍遥游》一文并没有确切的描述,如何教学“逍遥”之类的词语呢?
内隐认知理论认为,内隐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语文教学就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内隐知识。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原文表述模糊、不确切之处随处可见,作为老师,既不能处处落实,也不能以已意断之,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内隐知识的获得,妨碍学生理解庄子哲学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常规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先介绍作家的主要思想,再讲读作品,或者在讲读课文之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辅导资料。这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容易形成先入误导,影响作品的正确解读。
根据内隐认知理论,内隐认知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虽然认知主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他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记忆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既要发掘内隐记忆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其消极影响。
对《逍遥游》教学而言,让学生过早地接受庄子思想或接触《教材全解》、《名师点拨》等教辅资料并非善举。因为其中观点会先入为主地误导学生,影响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判断。譬如对于自古就存在争议的“逍遥”一词,有人把“逍遥”解释为“自由”,有人解释为“无为”,还有人解释为“精神的解脱”,不一而足,然而都认为“逍遥”一词的把握与理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义,空读南华三十篇。”然而,读完《逍遥游》整篇之后,你才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逍遥”一词在文中仅出现了一次,且出现在文末,并非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因此,教学《逍遥游》最好让学生先读原著,再结合参考资料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加深理解。类似的寓哲理于形象的哲理散文往往众说纷纭,且各种解说又似是而非,语文教师就要注意排除前人解说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教学需要知己知彼,它是一种心与心的平等的交流,语文教学和学习更是如此。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所以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有理解经典的潜力,不要把已知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他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质疑、释疑,自己归纳、积累,老师引导点拨,大胆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尝试用内隐学习理论去指导教学,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以达到对原著精髓的深刻理解,养成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
[1][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4.
[2]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153.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77.
[4]宋场.庄子所谓“待”[J].西北大学学报,1991(2).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5.
G632
A
1003-2134(2010)05-0177-02
2010-05-21
2008年安徽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内隐认知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G08182)
高深(1970-),女,山东日照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德龙(1974-),男,山东日照人,淮北师范大学硕士生。
责任编校 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