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双维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认知视角下的动物隐喻
宋双维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地涉及了人类的思维层面。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1]王文斌指出,隐喻不单单是语言的一种美化手段,而是人类借助语言而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造过程。[2]
Lakoff和Johnson指出人类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这就是隐喻过程。[3]隐喻不仅仅指的是语言形式(metaphoric expression),而且指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概念隐喻(metaphoric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4]隐喻的形成,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认知域(conceptual domain)或概念域(cognitive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关系,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一种投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能被人类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从而用这种联想意义来解释和表达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本文以十二种动物为例,以认知的视角,来研究英汉两者语言中存在的动物隐喻意义的三类关系,即隐喻基本一致、隐喻冲突、隐喻空缺,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意义。
赵艳芳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认识事物的需要。“人的大脑不是无限容量的数据库,而是具有创造力的,其创造力就在于他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认知和命名信得事物,这种能力不是靠学习得来的,而是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5]
一般来讲,作为隐喻结构始源域的事物是接近人类的生活并被人类所熟识的,或有形,或具体,它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隐喻认知存在的基础;而作为目标域的事物通常是人类不熟悉的,或无形,或抽象。当两域发生作用时,我们通常以具体喻抽象,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来实现隐喻过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生产生活中,人类对动物的特征、习性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并基于人类与动物的习性的相似性,通过“动物喻人”创造了许多形象丰富且意义深刻的隐喻,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投射关系。
“隐喻是一种心理映射,是人们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形成了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心理映射可能牵涉到此事物喻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也可能牵涉到两者兼而有之的关系”。[6]动物隐喻的存在,正是出于人类交际与认知方面的双重需求。英汉两种文化的相通性和动物本身所表现的相同属性,这对于人们在创造动物隐喻的时候定有相似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英汉两种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两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又有不同的宗教、历史和地理环境,生活经历必然存在差异。以上种种也导致在认知方式上的异同,使得动物隐喻呈现出三类关系,即隐喻基本一致、隐喻冲突和隐喻空缺。
(一)隐喻基本一致
正是因为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才使同语言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英汉两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他们对于某些动物形象往往会出现相互一致的认知或产生彼此相似的联想。隐喻基本一致表现为是指两种语言的隐喻在动物选择和表达意义上相应一致,在两个民族均能引起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意义。如:
鼠(mouse/rat)喻微不足道。
鼠因其体型微小,常出没于不洁之地,形迹鬼祟,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微不足道、行为不端之人。英语有a weak little mouse of a man(懦弱无能的人),what a rat!(你这卑鄙小人!)汉语有“鼠辈”、“鼠目寸光”、“贼眉鼠眼”。
蛇(snake)喻狡猾。
英汉语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说法,是因其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全身伏在地上,蜿蜒曲折地前行。蛇能分泌毒液,并且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因此英语中有 a snake in the grass,喻阴险之人,汉语有“蛇蝎心肠”。
猴(monkey)喻调皮。
英语有You cheeky little monkey!(你这个小捣蛋鬼!),汉语用猴精来表示机灵顽皮的人。又如英语make a monkey of somebody,汉语有“把某人当猴耍”这一说法。
鸡(cock/chicken)喻微小。
鸡这一动物体型矮小,容易受惊。英语有用chicken喻胆小之人,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汉语有“小肚鸡肠”,“鸡飞狗跳”。
猪(pig)喻懒惰。
猪在英语常喻指贪婪、懒惰、肮脏等,如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大吃大喝)、pigheaded(顽固的,愚蠢的)、汉语中猪的喻义是丑陋、又馋又懒、蠢笨、令人讨厌的人,因此有“猪头猪脑”,“猪头”等含贬义的表达法。即便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个又丑又懒又馋又色、令人讨厌的角色。
模型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益气固本胶囊治疗后,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高剂量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但有升高趋势。
(二)隐喻冲突
德国语言学家W.von Humboldt提出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名言。他认为语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语言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又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7]隐喻冲突表现为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隐喻意义,或者同一隐喻意义通过不同的动物喻体来表示。
1.同种动物,不同意义
龙(dragon)在传统的西方,是一种形似蜥蜴,满嘴喷火,长着翅膀,身上有鳞的怪兽,为邪恶的象征。英语“凶狠的人,严厉警惕的看护人”就常用dragon这一生动具体的动物形象,如old dragon喻指“母夜叉,老恶妇”。
中国神话中的龙是造福万物的神物。封建皇朝将龙作为传统的皇权象征。小孩子出生时,人们惯用“虎头虎脑”形容孩子的健壮。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时青睐“龙”字,如“成龙”,“望龙”等等,用以寄托希望。汉语中,“龙”带有吉利的象征含义,也就有了“望子成龙”、“卧虎藏龙”等含有美好祝愿的隐喻意义。
在西方,拥有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这一荣誉头衔的动物是狗(dog)。狗被认为是忠实可靠的朋友,是人们最喜欢的宠物之一。出于人们对狗的喜爱与保护,dog在英语中的隐喻意义多为褒义。如old dog(指人资历深),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e top dog(担任最高职位),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时),a jolly dog(快活的家伙)等。在以前,国人出于看家的考虑而养狗。既然只是用来看家的,其地位卑微。出于人类对狗的厌恶、鄙视、轻蔑的心理,其隐喻意义多为贬义,如 “落水狗”、“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狗的可爱、忠诚,才开始喜欢上狗并将其当宠物。可见,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
2.同种意义,不同动物
“虎(tiger)”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它健壮有力、威武凶猛,许多词语都与虎连在一起,如“生龙活虎”、“如虎添翼”等。在西方,虎的百兽之王的地位与其勇敢凶猛和威严的象征意义被狮子(lion)所取代,如常见的“拦路虎”在英语中表示为a lion in the way。英国人用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12世纪后期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由于骁勇过人而被称为the lion -hearted(狮心查理)。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如雪莱的诗“快像狮子般从梦中醒来”rise like lions after slumber。[8]此外,西方多lion用于喻指“名人、名流之士”,如:a literary lion (文学界的名人)。英语中含有lion的成语短语叶不少,有as bold as a lion (勇猛如狮),majestic as a lion(雄伟如狮)。
另外,比如说“胆小”,我们立即会想到汉语的“胆小如鼠”,中国人用鼠来形容胆子小,而英语却用rabbit,chicke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chicken - hearted。又如 “鸡皮疙瘩(goose flesh/bumps)”、“瓮中捉鳖(a rat in a hole)”、“落汤鸡(a drowned rat)”、“牛饮(drink like a fish)”、“过着牛马般的生活(lead a dog's life)”、“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亚洲四小龙(four tigers of Asia)”等都借用不同的动物喻体表达了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意义。
3.隐喻空缺
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言呈现多样性。隐喻空缺表现为同一种动物,它在一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缺乏相应的隐喻意义,即隐喻意义在另一种文化中出现空缺现象。
公牛(bull)在中国只是一种平常的动物。在西方,人们John Bull喻英国或英国人,beefeater喻伦敦塔的守塔人,The Chicago Bull喻美国芝加哥牛篮球队。[9]又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这个表达只能在英语里面看到。字面意思是一头在瓷器店里横冲直撞的公牛。而英语的意思却是:在一个需要人们穿着体面,举止得体的场合突然出现了一个行为粗鲁,笨手笨脚,令人讨厌的家伙。另外,在英语俚语中以牛(cow)喻“婆娘”,以狗(dog)喻“丑女人”,猪(pig)为用作对“警察”的蔑称。相应地,汉语中也有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隐喻意义的。如“兔崽子”用来骂小孩,“马虎”或“马大哈”喻做事粗心大意之人,“马屁精”喻善于阿谀奉承之人,等等。
束定芳指出,隐喻具有修辞功能,可以使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又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经验的认知功能,它还可以通过对某些事物提供新的视角,使我们对事物有新的理解与发现。[10]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人类的认知过程是指人类利用已有的思维,用熟悉的概念去表示另一个概念,也就是把关于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概念隐射到另一个领域上,从而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是各民族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其隐喻意义基本一致,隐喻冲突和隐喻空缺三种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喻在语言表达和思维结构提升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有效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1]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19.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66.
[3]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7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6.
[6]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 [J].外语研究,2003(4):9-16.
[7]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A].伍铁平,姚小平译.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5.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6.
[9]杨元刚.说牛道马:英汉动物词的想意义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3(4):13-18.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151.
责任编校 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