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非洲政策的比较

2010-08-15 00:49:04郭贤江杨慧桢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非援助外交

郭贤江 杨慧桢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中日对非洲政策的比较

郭贤江 杨慧桢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中日两国同为东亚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有着重大的影响,都深受东方文化的熏陶,所以在两国的很多对外政策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逻辑轨迹和外交理念。随着多极化的日益发展,中日作为大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都在尽力的拓展着自己的影响,非洲因为有着极为重要的能源和战略地位,在后冷战时代已经成了大国政治的舞台。文章以中日两国对非政策的比较,分析两国在非政策的得失,研究中日两国在非洲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日本;非洲;援助

随着冷战的结束,非洲在冷战期间的国际政治地位不复存在,各主要大国对非洲的重视程度也显著下降,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洲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曾一度被边缘化。但进入新的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化,现有的资源和市场空间日益缩小,为了延续逐渐扩大的资源和市场需要,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洲重新受到关注,因为非洲有着巨大的能源储量和矿产资源,终于非洲从经济的角度重新登上了世界舞台。而且 911事件之后,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已经由传统的战争转向以恐怖袭击为主的非传统威胁,而作为全球政治中最不稳定的非洲,由于落后和贫穷,那里一度成为了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所以在美国高举反恐大旗的背景下,要消灭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离不开非洲的参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反恐斗争还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源安全,非洲都是大国政治博弈的焦点地区。作为东北亚地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日对非政策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由于中日两国作为世界政治中独立的行为体,国家体制和国家利益的不同,所以在非洲政策中有着很多的不同。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对非政策差异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政治交往方面的差异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对非外交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无论是中国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还是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以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自居,一直代表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始终站在亚非发展中国家一面,特别是在中国的内政外交极为困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一直是中国的外交重点,对非援助从没有停止过。在对非洲的政治来往始终以周恩来先生的五项基本原则为依据[1],坚持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支持他们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而日本,由于安全受到美国的保护,所以日本的外交重点仍在于强化日美同盟体系,加强与其他西方国家,以及东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的官方和民间一直视非洲为“遥远的大陆”,这种认知对日非关系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2]随着日本外交的自主性和大国意识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冷战后日本“正常国家化”进程的深化及“政治大国”战略的实施,日本才开始大幅度提升了非洲在该国外交中的地位。因此对非洲的战略目的上,中日两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中国对非外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毛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邓时代,,在前一个时代中,中国处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政治上十分孤立,中国的对非战略目的侧重道义,对非洲的援助和政治支持完全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特别是对阿尔及利亚的支持和帮助,完全体现了这一点。而在邓小平时代,确立了中国的外交要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中国的对非政策目的开始有道义转向道义和经济利益并存。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逐步深入,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强烈,而非洲有着巨大的能源储量,尤其是石油,非洲石油存量位列世界三甲。因此,非洲在满足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日本对非的战略主要集中在冷战后,,目的主要有两三个,希望“入常”能得到非洲国家的支持。非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在联合国 190多个成员中,有 53个是非洲国家,占联合国成员总数的 l/4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票田”。再一个目的就是对非洲能源的关注,,日本作为一个能源极为匮乏的外向型工业大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外部世界提供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非洲作为一个能源丰富的大陆,对日本维护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日本提高了非洲在其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那些对日本工业生产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生产国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长期以来,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特征。[3]最后一个目的就是出于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上升的牵制,日本作为美国的在亚洲最坚定的盟友,它对外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围着美国的指挥棒来转。而美国外交长期受到现实主义思想的主导,对中国一直采取防范和牵制政策,希望以此来实现其的“霸权护持”战略。

其次,在政治的交往手段上。后冷战时代,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的关系在历经考验后,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 1989年六·四风波后,西方一些国家借机对中国进行制裁,暂停与中国高层互访的情况下,中非领导人之间仍然保持了频繁互访的势头。仅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有 9位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其中布基纳法索人民阵线主席孔波雷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外国国家元首,加纳部长会议主席奥斌是第一位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为了加强中非磋商与合作,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由一些非洲国家推动,中国倡议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至今已经召开三次部长级会议,成为探讨和加强中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 50周年的 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表明了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合作的决心和政策。[4]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经历了 80年代“失去的 10年”和冷战后初期的波动之后,谋和平、求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因此无论从政治资源或经济潜力上来看,非洲都是中国必须重视和努力争取的对象。中非合作的政治基础逐渐转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社会的民主化和多样化。而日本近年来出于建设政治大国的战略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不再仅仅以经济援助为单一的手段介入非洲,外交手段渐趋多样,形式日益丰富。首先是开展首脑外交,推动双方在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的合作。2001年 1月,日本首相森喜朗作为日本在任首相首次访问了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三国,开启了日本全面“走进非洲”的序幕。2006年 4月 -5月,时任日本首相小泉访问了埃塞俄比亚和加纳,访问了非洲总部并发表了演讲。2007年 11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访问埃及,并同埃及一道举办了日本 -阿拉伯会议。日本还积极邀请非洲领导人访日,以加强双方的政治互信,特别是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理解和合作。其次就是创建和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展示日本主导非洲和平与发展事务的决心和能力。日本对非洲多边外交的主要形式:一是组织召开涉及非洲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型国际会议,例如,1993年 10月在东京召开的首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表明了日本对非洲外交已超越原有的双边关系模式,纳入日本全球战略的通盘考虑当中,这一多边会议定期召开,每五年一次。二是利用多边国际机制参与非洲的冲突管理。冷战结束以来,为帮助非洲平息叛乱,显示了自己对非洲事务的关心,日本于 1995年和 1998年相继组织召开“关于冲突对非洲发展影响的国际会议”和“关于预防争端战略国际会议”,邀请了十余个非洲国家及非洲区域组织和联合国有关人士出席会议。当前,日本积极出兵维和,以显示自己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合国框架内突破日本宪法对自卫队的各种限制,扫除通向“普通国家”和政治军事大国进程的障碍。

二、经济援助方面

在世界经济格局里面,非洲一直靠提供能源和其他原材料来获得发展,处于整个经济链条的低端位置,经济建设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相应的好处,虽然近年来非洲政治局势逐步好转,经济也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相对于世界经济形势来说,仍然相对贫穷和落后。中国和日本的对非政策固然离不开政治上战略决策,更离不开经济支持。如果把和非洲的关系想象成一栋大厦的建设的话,政治战略和手段就是这个大厦的钢筋和支架,而经济援助就是里面的混凝土,对非关系的稳固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战略,更需要粘合剂。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的对非援助不同于日本的官方发展援助,是发展中国的之间的一种互助型援助,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表现为不附加任何限制条件,日本的对非援助属于南北型援助,属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一般都有附加条件,比如民主,良好的政府管理机制等。从援助政策的层面来看,中日对非政策也各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援助非洲的重点不同

从 1956年 5月 30日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开始,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主要是给建交国,尤其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毛泽东曾指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5]冷战结束后,中国援助更多地倾向非洲的重债、贫穷国家,最显著的成果是 2000年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在该论坛框架下,中国免除了 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部分欠华到期债务共 105亿元人民币,对非洲 28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实施免关税待遇。[6]

“争常”失败后,日本在扩大对非洲巨额援助的同时,调整了对非洲援助的重点。当前日本援助的所谓“核心国家”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日本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原料生产国和贸易伙伴,如苏丹,莫桑比克;二是那些在非洲乃至在整个国际舞台上拥有较大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如埃及,尼日利亚。[7]近年来日本显著增加了对加纳,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援助,其中重要考虑是鼓励非洲良好政治体制的发展。

2.援助非洲的性质不同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非之间正式的外交和经济来往已经将近 60年。无论在道义为主的毛时代还是在注重经济建设的邓时代,中国对非洲援助侧重于非洲国家的需要,没有任何的限制条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非洲国家的和平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国运沉沦衰败,任由外人欺凌,没有自主外交空间可言,非洲大陆的情形,和中国近代相仿甚至更为严重。新中国的建立和非洲大陆的解放,使双方改变这一状态的梦想成为可能。中非双方在追求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对方。所以中非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对非洲的援助更多的源于对非洲的同情和对非洲争取独立的支持。正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8]。这一点从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原则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 1963年至 1965年三访非洲时提出的对非援助八项基本原则,[9]一直沿用至今。2006年初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政治上平等相待是中国对非洲援助原则的突出特点。而日本作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非洲的援助带有十分功利的目的,对于自身来说,就是利用经济援助作为敲门砖,获得非洲的资源和政治上的支持和好感,前面已经说过,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他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原材料和其他能源的支持,而非洲的能源和原材料十分丰富,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可以帮助日本“入常”实现日本梦寐以求的政治大国的梦想。这种十分功利的目的在日本“入常”失败前后对非洲经济援助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早在 2005年“争常”前夕,日本政府就开出了对非洲巨额援助支票,以赢得非洲国家对日本“入常”的支持。2006年 5月小泉访问非洲,又开出了“大礼包”,并重申日本政府会履行其对非洲援助所做出的承诺。之后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两届政府继续扩大援助非洲的政策。2008年 1月,高村正彦外相在访问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宣布,日本将向非洲诸国提供总计约 2.465亿美元的紧急无偿援助资金,用于人道主义及和平事业的重建。在 2008年 5月 28~30日召开的第四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福田康夫宣布为协助非洲建设道路、港口等交通网络,此后 5年日本将提供约合 40亿美元的日元贷款。此外,为增加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民间投资,除建设交通网络外,日本还拟提供 25亿美元规模的金融援助,其中包括在国际合作银行新设“投资倍增基金”等措施。福田还表示,在 2012年前,13本将对非洲援助在现在的水平上增加一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日本在 5年内将向主要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家提供总共 100亿美元规模的金融援助,帮助非洲摆脱干旱等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中日对非援助的效果明显不同

在周恩来先生的对非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的指导下,中非确立了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双边关系,近六十年来,中非关系虽然在文革期间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来说是好的,是积极发展的,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从 1990年开始,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中国连续多年挫败西方国家在联合国进行的反华人权提案活动。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非洲的援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一贯性的,是不受外来力量干扰的,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始终不向受援国提出干涉其内政的附加条件,这也是中非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南非总统的胞弟莫赖茨.姆贝基对《纽约时报》说:“中国并不是第一个抵达非洲的外来强权,但是他们可能是第一个不自以为是地自命为赞助人,导师或被征服的强权。”[10]在这个意义上,中非双方产生了共鸣。“争常”失败后,日本仍然沿用单一的日元外交模式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关系,通过大幅度增加援助金额和改变援助重点来达到日本的外交目标,获得非洲国家对日本“争常”的支持。很显然,由于缺乏综合立体的外交手段,这种单一的日元外交模式对非洲的影响有限,而且,金钱外交一般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考量,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质。因此,“争常”失败后的日本对非洲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它在非洲的处境,虽然其短期效果比较明显。此外,日本对非洲政策历来是与西方国家保持一致的,即在扩大对非洲援助的同时附加一定的政治条件。“争常”失败后,由于日本外交上的非完全自主性,这一状况还很难改变,这就导致很多非洲国家怀疑日本援助它们的真正目的,对日本产生不信任感,这不利于日本与非洲国家之间互信的建设和日非关系的长远发展。

三、中日和非洲文化上的交往有着明显的不同

作为软实力的要素之一,文化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11]。目前,中国在非洲的汉语推广已经做出了初步的努力,并且在非洲部分国家如喀麦隆建起了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自 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平台,中非双方积极采取措施,共同推动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建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001年以来,中国以“相约北京”国际联欢活动和国内各地各部门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为平台,每年邀请非洲艺术团来华演出。2004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双方共同举办了“中非文化主题年”活动。中国举办了“相约北京——非洲主宾洲”和“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这两起大型中非文化活动共覆盖非洲 22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数十万观众,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被誉为“中非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加强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增进了中非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对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温家宝总理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有关活动,凸显了中国政府对非洲和发展中非双边文化关系的高度重视。截至 2005年底,中国与非洲各国共签订了 65个文化协定,已执行文化交流计划 151个。[12]2005年 11月 27日“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非洲 17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国教育部长周济等出席了会议,论坛就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一些较普遍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讨,就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进行剖析,就未来中国与非洲各国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磋商。[13]

近年来,日本十分注意在非洲宣传日本的文化和发展模式,试图利用冷战后非洲国家“向东看”的趋势,使非洲国家的目光更多的转向日本而非其他东亚国家。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第四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特别强调:“非洲借鉴日本及亚洲各国的成功经验已经来到”,并声称日本“愿意与非洲国家一道肩并肩的前进”。实现途径有两个,一是加大与非洲国家的在发展经验和模式上的交流;二是更多的依赖于日益战略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经济援助。[14]但迄今为止,非洲国家对日本的政治期待仍然不高,这严重的限制了日本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的建构。非洲国家认为,日本在事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秩序安排,全球重大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一味追随美国,未能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非洲国家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在非洲构建软实力的难度。

本文是对中日对非外交政策的一次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看出,外交方法和外交目的的不同,是怎样影响到中日两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又是怎样影响到中日两国对非外交成败的。中国外交应该继承当前对非外交的成功方面,同时要切忌日本外交中那些可以引起非洲国家反感的外交做法,如“政治与经济援助挂钩,外交只为自身利益而忽视国际社会公益,外交政策不能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应该继续将“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的战略关系定位作为中非友好关系的基调,从战略高度认识广大非洲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着眼于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国家利益将会遍布全球,为了维护日益拓展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在发展同非洲的关系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转变外交方式,即从精英外交向大众外交转变,从官方外交向民间外交转变,从双边 (仅由中非双方参与)外交向多边外交转变;规范中国企业和民众在非洲的行为,保证中非关系良性发展;增强对非洲的公共外交,加强对非洲的宣传及中非文化、教育及人力资源的合作,使中非关系更加深入人心,保证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健康发展,并不断加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有实力;日本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两国各有优势,如果中、日两国在非洲加强合作,不仅会造福于非洲人民,而且会加强中日、中印的双边关系,在非洲达到多赢。[15]另外,中国应坚持对非洲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不能像日本那样,以对方内政改革相要挟进行援助.日本的这种援助形式不仅不会给非洲国家留下好印象,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1]1963年 12月,周恩来总理在阿尔及利亚,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1.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2.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3.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团结和统一的愿望。4.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5.主张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应当得到一切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

[2]See“Japan-Afic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aiko Forum,W inter 2002,pp.42-46.

[3]See Peter·J.Schraeder,“Japan’s Quest for Influence in Afica”, Current History,May 1999,p.232.

[4]张清敏.中国学者论中非关系[J].2009年 9月 16.

[5]毛泽东.接见非洲朋友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1963.8.9.

[6]中国在 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的北京峰会上宣布,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 440多个.

[7]See JunMorikawa,Japan and Africa:Big Business and Diplomacy, AficaWorld Press,Inc.,p.15.

[8]诗经.小雅.鹿鸣.

[9]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10]http://www.focac.org/chn/wjjh/zyjh/default.htm.

[11]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3,(3).

[12]解飞.中国同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J].西亚非洲, 2006.(6).

[13]靳晓燕,王庆环.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 2005.11.28.

[14]罗建波.日本对非洲外交及其发展趋向[J].西亚西非 2008, (11).

[15]杨恕,张茂春.争常失败后日本与印度的对非政策比较[J].西亚北非,2008,(1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s and Japan’s Diplomatic Policies to the Africa

GUO Xian-jiang YANG Hui-zhe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19,Hubei)

China and Japan are allAsian countr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their diplomatic policy will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Meanwhile,they are both deeply influenced by oriental culture.So we can easily find much similar logical trace and diplomatic concept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diplomatic polic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se two countries’diplomatic success and faiture in the Africa through making comparison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in the Africa.

China;Japan;Africa;assistance

D035

A

1671-5004(2010)01-0061-04

2010-01-05

郭贤江 (1981-),男,河南罗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际事务研究所 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非合作。

猜你喜欢
中非援助外交
爱心援助
区域治理(2023年7期)2023-03-10 00:33:24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22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外交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3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