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祜
(赣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江西 赣州 341000)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
罗新祜
(赣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江西 赣州 341000)
当前,由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存在较多问题,致使教育实习存在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指导质量偏低、过程监控缺位和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质量,极大制约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科学定位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明确任职资格,规范选拔程序,加强业务培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使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各项管理走向规范。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管理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一项必修的校外综合性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利用真实教学情境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实践,促进实习生所学知识、技能反思内化,获得缄默的实践性教学智慧,提高从师任教能力。教育实习质量取决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指导水平。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指导质量偏低、过程监控缺位和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质量,极大制约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虽然影响因素众多,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存在较多问题是其中关键所在。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界定。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包括两类人[1],一是指高师院校派出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也称带队教师),二是指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也称带教教师),他们都直接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进行全程指导。
1.职责划分不清,角色功能错位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均采取“双指导教师制”,即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都指派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实习任务进行指导。在实际指导工作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职责划分不清。虽然高师院校均制定了针对教育实习的管理办法、规定,其中也对指导教师职责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均没有根据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特点进行区分,只是笼统地对两者的职责进行阐述,将他们的指导职责范围都定位为政治思想、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与实习总结等,这种做法很不科学,使得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无规章制度可循。二是角色错位,职责混淆。实习生活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困惑最多、心理、角色和行为产生冲突最激烈的关键时期,亟需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管理、人际关系、角色切换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然而作为高师院校代表的指导教师,由于肩负沟通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管理实习队伍等职责,加上身兼校内其他教学任务、时间偏紧等客观情况,指导教师往往不能长时间驻扎在实习学校,因此把工作重心放在做好与实习学校交流、管理实习队伍等方面,“只能做好实习工作的后勤管理者,却不能很好地做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心理的调适者”[2]。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由于过分强调实习生的“准教师”身份,淡化“学生”身份,或是出于自身指导实习的理论、水平所限、自身教学反思不多、担心打击实习生积极性或谦逊客套,往往热衷于他们并不擅长的理论方面进行过多说教,对实习生的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过多肯定褒扬,而对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教学、管理等技能缺点、甚至错误却不指出,使实习生的非正确教学行为得不到及时反馈与纠正。
2.任职条件模糊,选拔程序不规范
作为指导教育实习核心力量的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这支如此重要的队伍,究竟什么人才有资格承担教学任务,如何选拔指导教师等问题,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均却没有制定科学的刚性规范文件;部分教师虽然具有相对充足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但却在指导理论、指导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该采取何种措施,两方均没有备用方案或补救行动。首先,作为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肩负着沟通、指导、管理等重任,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担任,理由是学科教学法教师既有基层学校从教的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但是现实情况却非如此。由于近年来高师院校连年扩招,学生规模较大,教学岗教师需完成的额定教学工作量很重,加上教育实习中人数多、基地散,指导时必须到县市一级基层中小学进行指导,工作强度很大,有经验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或资深的、高职称的教师多以此为苦差事,避之唯恐不及,因此院系领导多以刚性任务的形式,安排年轻的、资历浅的或是课时不足的教师“下放”到实习基地进行指导[3]。其次,作为实习基地的实习学校,由于在教育实习活动中没有实质性收益,却承受着扰乱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甚至还需对实习队员安全负责的风险,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积极性,但碍于校友等情面却又不便拒绝,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在落实教育实习任务时,为确保学校升学率,实习学校主要安排低年级教学班级、教学慢班及其学科教师、班主任配合高师院校的实习工作。实际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多承担着毕业班、重点班的教学任务,他们才是指导教育实习的最佳资源。更有甚者部分实习学校指派指导教师时敷衍了事,良莠不分,甚至一些责任感缺失、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欠缺的教师也竟然也在指导教师的队伍之中,这给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质量带来莫大的伤害。
3.缺乏评价考核的标准,激励约束机制不力
由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不同单位,行政关系不相隶属,管理的主体不尽相同,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这给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第一,缺乏对指导教师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标准。高师院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具有多重角色,可以划分为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等[1]。作为实习基地和高师院校“沟通桥梁”的协调者,或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综合表现考评的评价者,职责履行相对简单,履行质量也容易评价。但是对指导实习生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方面,由于教育实习是在两个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一是不易区分两个指导教师所付出的不同努力,难以界定他们在促进实习生教学行为改变所起的差异性作用,二是学生在教学、管理方面能力提高及角色转换等具有长期性、非显性和不可量化性,指导教师作用往往难以判断,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评价指导教师的指导效率和绩效。与此类似,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情况也是如此。其次,激励约束机制乏力,指导教师没有积极性。受高师院校实习经费所限,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实习生是额外工作,不但没有劳动报酬,却有可能影响所带教学班的学习成绩致使个人年终奖金蒙受损失,同时指导与否、指导质量高低也与他们的经济收入、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等毫无干系,因此工作没有动力。对于高师院校指导教师而言,现行高校人事制度在职称评审时往往“重科研、轻教学”,而指导实习意味着要花较多时间、精力奔走于校外的诸多实习学校和实习生之间,责任重,耗时多,工作苦,大大减少了本可以用于科研的时间,因此他们也没有积极性。
1.科学界定两种指导教师的角色职责,各司其职,科学指导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目标、性质和指导教师的特点决定着指导教师的职责。教育实习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教学环境,促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把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师职业技能转化为学科教学、教学管理能力,这既是教育实习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指导教师本职工作和神圣使命所在。同时,由于实习生活非常特殊,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遭遇大量困惑,在新旧角色、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教师职业人格与自我真实人格等产生剧烈矛盾冲突,使实习生在个体心理、身体和行为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如若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引导调适,势必产生一系列问题,致使他们在偏离合格教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对此指导教师承担心理调适者的义务责无旁贷。而指导教师均有实习经历,对这些问题必定有所思考和心得,完全可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实习生进行疏导。其次,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的一项非常复杂的大型教学组织活动,涉及到高师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实习学校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各方面的人员,作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其三,这两种指导教师各具特点,优势互补。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在教学理念、理论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掌握基础教育发展改革方向、中小学教材内容处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说课和评课等方面,却不如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其四,实习工作临近结束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高师院校派出的指导教师都需对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前者主要侧重对实习生的学科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进行考评,后者侧重对本科生的教育调查和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综上所述,我们可把高师院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主要可定位为教育实习工作的协调者、管理者、评价者、心理调适者和理论指导者,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宜定位为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等的实践指导者、评价者和心理调适者。只有当这支来自不同单位的指导教师正确把握自身角色,各司其职,不错位,不越位,相互区别却又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做好教育实习指导工作,提高实习指导效率,共同促进实习生更好更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切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明确任职资格,规范选拔程序,加强业务培训
指导教师责任重大且富有挑战性,对实习生的教师职业价值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社会认同都影响深远。首先要明确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基础教育发展改革情况;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人际沟通能力强[3]。逐步建立高师院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实习学校组成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管理机构,由教师个人申请,认定机构评估认定并颁发资格证书的制度[4]。提高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门槛,确保指导质量。高师院校资深学科教学论教师和实习学校各学科优秀或骨干教师等都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优质资源。其次要规范选拔程序,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各司其职。杜绝指导教师选派的随意性。高师院校指导教师选拔要严格按照任职条件,实行领导推荐、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校内选拔和校外聘请的方法。除了考虑校内优秀学科教学论教师外,还可考虑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员等校内外专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主要由实习学校领导推荐,主要选聘责任感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其三,加强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鉴于指导教师队伍的特点,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针对性培训。对高师院校指导教师而言,资深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一般都具有中小学的教学经历,但是由于多年脱离基础教育一线,已疏于掌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所以应该增加对最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情况的培训,同时鼓励他们深入中小学一线进行学习考察和开展教育调研;资历尚浅的指导教师或刚从高等院校毕业又无教学经历的年轻学科教学论教师,最好安排到基层中小学进行一段时间实践挂职锻炼,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知,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发展现状培训。对于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高师院校要派出校内资深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或聘请校外优秀教师到实习学校,或是邀请他们到大学校园里,进行实习指导工作业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科学指导实习生进行学科教学的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如何指导实习生当好实习班主任,如何辅导实习生做好“学生——教师”的心理角色转换等。
3.加大激励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目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现实状况可概括为实习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是名惠而实不至,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则是名实俱无。对于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工作任务重、事情杂、责任大,地位低、待遇差,很少有机会深造和进行科研的时间,这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3]。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有指导教师的空名,却得不到任何实惠,甚至很有可能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需加大对指导教师的激励力度。为调动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在经济收入、职称评定、进修访学、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一定政策倾斜,使指导教师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承认。对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高师院校要增加教育实习投入,拨付专款用于支付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津贴,使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在物质上也能有所体现,同时在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参与、学报论文发表、个人学习进修等力所能及的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其次,完善考核标准,加强对指导教师过程考核。要根据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两种指导教师的角色职责,科学制定由领导评价、同行评估、实习生评价等构成的考核办法,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过程动态考核,考核达标者发给工作津贴,表现良好者进行奖励,促进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指导工作质量。
4.创新教育实习模式,改革实习管理体制
传统教育实习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困难,这与教育实习模式直接相关。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往往比较强调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需要,却忽视了作为独立法人的实习学校的正当利益诉求,这种教育实习模式缺乏双方利益契合的支撑点,不具备可持续合作的基础。因此,应创新教育实习模式,使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都能从中获益。高师院校可以把教育实习的场所逐步由城市向乡镇渗透,尝试扩大“实习支教”、“定岗实习,置换培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学校”等教育实习模式实施范围,探索改革其他教育实习模式,做到既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平台,又支援地方基础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其次,要做好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的沟通工作,成立三者共同参与的教育实习工作协调委员会,并制定工作章程,专门负责教育实习特别是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选聘、管理、考核等各项事宜。消除管理沟通不便,遇事推诿扯皮、无人负责的现象,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提供组织制度保证,使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选拔、管理、考核、工作津贴发放等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1]李伟.行动研究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再定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2):104-108.
[2]熊明川.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兼谈美国PDS模式的启示 [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9-92.
[3]张天明.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87-90.
[4]徐文秀.实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之我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7):58-70.
G642.44
A
1003-2134(2010)05-0161-03
2010-07-15
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重点项目“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与业绩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XJG-09-11-1)
罗新祜(1977-),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
责任编校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