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玉生,安桂花
(1.河西学院教育系,甘肃张掖 73400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 730070)
20世纪 50年代末,美国研究者 Thelander等人首次提出了“学业不良”,后经 Kirk等人的有效解释、修正和宣传,才普遍为人们所了解。之后,关于学业不良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此领域的概念还比较混乱。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对之的定义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通称。前苏联教育界则根据不同的标准,他们把学业不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种类型[1]。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有钟启泉对差生问题的研究和徐芬对学业不良儿童问题的研究。钟启泉认为,“学业不良”儿童系对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儿童的总称。在学校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困难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业上困难,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学业不良”[2]。徐芬对学业不良定义更为具体化为:学业不良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学业不良儿童可能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些儿童要达到一半学习水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3]。基于上述研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国内的研究者认为“学业不良”的界定包括以下三个纬度:第一,学生的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上有困难;第二,学生未达到一般学习水平 (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导致学业不良的原因不包括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国内的研究大都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界定“学业不良”。在此概念界定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学业不良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研究采用文献学中常用的词频分析方法对 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有关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近十年以来国内关于学业不良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对近十年以来的研究进行了反思。
为从总体上说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变化情况,本研究从 CNKI中国学术总库中,以“学业不良”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全文检索,从 2000年起共检出文献 5236篇,并根据所检索到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分类研究。本研究主要从近十年关于学业不良研究文献的年份变化、研究对象的群体分布、研究的具体内容、相关概念几个方面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了系统的分析。
1.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学业不良研究文献的年份变化
从 2000年起共检出有关学业不良研究文献 5 236篇(截止日期为 2009年 6月 25日),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开始有关学业不良的研究直线增加,其中 2003年达到 400篇,2006年 830篇,2008年 917篇,达到最高峰。
2.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关键词的归类发现,有关学业不良研究的被研究群体主要是关注大学生的学业不良,相关研究文献有 507篇,其次是中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有 216篇,而具体到小学生和学前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
3.关键词所反映的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研究所关注的具体内容分布情况
通过对所检索出文献关键词的归类发现,国内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于学业不良对策与性质的研究,其次是学业不良问题的成因或原因。从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业不良问题学者们大都将其与心理健康问题相联系,也有学者开始研究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元认知、非智力因素、学习适应性和学习动机。
4.2000年以来关于学业不良研究所关注的具体学科情况
通过文献检索的结果发现,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具体学科内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与对策,主要集中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学科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此类研究共 53篇。
5.由关键词归类的与“学业不良”相近的概念分布情况
通过对所检索出文献的关键词的归类本研究发现,在“学业不良”问题研究中还出现了一些与之相近的概念,如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困生、学业成绩等。
从以上对 2000—2009年间关于学业不良的研究文献统计可以看出,与 1999年的统计结果 (126篇)相比,学业不良的心理学研究日渐增多,从研究的文献分布、研究对象的分布、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具体学科学业不良的研究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可以看出,学业不良问题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曾守锤、吴华清 2003年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发表题为《国内学业不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的文章,从杂志、年份、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和作者的单位分布等方面,对国内 1990—2002年间学业不良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这十三年国内学业不良的心理学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4]。
基于曾守锤等 1990—2002年国内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针对国内 2000年以来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文献,从研究的文献分布、研究对象的分布、关注的问题、具体学科学业不良的研究及相似概念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认为国内近十年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1)研究的文献急剧增多,说明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业不良学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2)学业不良的研究群体已由2002年以前只有小学和初中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范围扩大到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群体。2000年以来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和中学生,学前幼儿和大学后的研究仍然是空白。(3)研究的问题逐步具体化。早期研究只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筛选和矫正与治疗的研究,在近十年的研究中,研究较多的是关于学业不良的成因与对策,但也有学者开始研究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元认知、非智力因素、学习适应性和学习动机等具体问题。同时,不同学科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也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4)与“学业不良”相关的概念界定尚存争议,突出表现在学业不良与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学困生混同。同时,在对学业不良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归类分析中发现,学业不良是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问题等相联系,对此,建议研究者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注意对概念的界定。
综上所述,近十年国内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的范围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研究方法不断改进,研究的问题也具有了针对性。特别是关于学业不良的成因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另外关于不同学科的学业不良学生的特点及对策的研究真正体现了学业不良问题研究的价值。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与缺陷,具体表现在:(1)关于“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国内的研究大都根据三个标准界定“学业不良”,但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专长与偏好,具体界定也会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学业不良与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差生、学困生等的混同,于是在相关研究中建议研究者有必要澄清具体的研究概念。(2)研究对象方面,关于学前幼儿的学业不良研究几乎是空白,因为学业不良问题具有累积性和延续性,所以早期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意义更大。(3)研究方法方面,每一种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教育情景,学业不良学生都有独特的教育生活实践,因此质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仍将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下,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在未来的教育生活中必将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1]谢斌.国外“学业不良”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J].教学与管理,1998,(1-2):91-92.
[2]钟启泉.“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2):69-77.
[3]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 [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4]曾守锤,等.国内学业不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