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民主观念与儒家精神

2010-08-15 00:45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梁漱溟儒家民主

梁 宗 宪

(保定学院涿州分校 基础部,河北 保定 072750)

梁漱溟的民主观念与儒家精神

梁 宗 宪

(保定学院涿州分校 基础部,河北 保定 072750)

梁漱溟是在半殖民地的语境中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要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咽喉着刀时”,他肯定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希望把西方的民主制度种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力图在儒家基于人性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建立民主的社会秩序。在今天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保持民族性的民主政治已成共识,梁漱溟对中国民主之路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梁漱溟;民主观;儒家精神

政治全球化离不开各国在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上取得的共识,“在一些学者看来,政治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民主化”[1]83。然而,民主制度不是在任何土壤上都能立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强国强行输出民主政治给一些国家也带来了诸多的混乱。许多国家都紧密结合本国国情,慎重稳妥地走上民主之路,梁漱溟早在1921年的思路是与此相契合的。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民主之路相结合的依据

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原生文化、民族文化、普同文化 3个阶段。在民族文化阶段表现的是鲜明的民族性,到普同文化阶段,“意识形态理性化、制度规则合理化有力地推动着文化的整合。不合时宜的民族文化将逐渐衰落,或日益被世界优势文化所同化”[1]31。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对儒家文化丧失信心的中国知识分子希望立足西方文化走民主化之路,梁漱溟则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西方民主道路。他的观点确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嫌,源于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能否和在工业文明中形成的西方民主相融合,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应该看到,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成功踏上了现代民主之路。新加坡的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文化可以和市场经济接轨,又可以和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取长补短。

梁漱溟的观念在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其理论依据,全球化不仅强调一致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视民族性,肯定同中之异。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派社会文化学认为:“一种文化的优劣高下不应以另一种文化类型为标准或参照系来评判,而应视其自身的实践价值而定[2]。”梁漱溟从文化多元论出发,提出东西方文化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向,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较好地解决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它代表了意欲向前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路向;而中国文化重点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特点,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路向。他肯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价值,为此他被视为新儒学的创立者。牟宗三这样评价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孔鼎盛的时候,他独能以赞叹孔子的姿态出现……使吾人可以与孔子的真实生命与智慧相照面,而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亦重新活转而披露于人间[3]234。”同时,他认为“西方人的科学和德谟克拉西,中国人应全盘接受”[3]232。他又反对照搬西方,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在中国是第一行不通的路”[4]。多斯桑托斯的依附理论也认为,发达社会模式是一种反历史,因为历史条件不可再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也只具有特殊性,非为具有普适性的发展道路。

梁漱溟认为民主所包括的民有、民享、民治3部分中,“中国有比较丰富的民有与民享的意思,而‘民治’之制度或办法,则始终不见有人提到过”[5]212。他把中国缺乏民治思想归因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基督教会帮助西方人学会了集团生活,他们的道德体系以公德为主,大家以自己为本位,人们之间权利界限划分清晰,养成了自己事情自己做主的习惯,遇事共同协商,然后共同遵守。在此基础上的民主政治,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进步。

中国以周孔教化为核心,逐渐形成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人们以亲情维系社会关系,普遍缺乏对己权的划分和认同,大家尊崇对方利益,却缺乏自为的倾向。中国又是一个等级社会,习惯于由少数权威者决定公众事务,人们自己有事可由他人包办做主。大家习惯于在家中作皇帝,在家外做顺民,遇事讲忍让,很少受过在团体中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离合作的训练。是“不待有我就去讲无我,不待个性伸展就去讲屈己让人,所以至今也未曾得从种种威权下解放出来”[6]卷一529。集团生活的缺乏导致我们鲜有包括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等团体生活所必需的公德。小的组织松散,也导致国家这一大组织的组织力降低,我们适应了专制的办法,缺乏以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梁漱溟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应“对于西方文化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还要“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这在文化上孔子之所谓“刚”。“‘刚’之一义可以统括孔子的全部哲学”[5]220。“刚”就是里面气力极充实的一种活动,而不是出自欲望,是刚毅木讷近于仁的境界。孔子的仁很难定义,很难达到,孔子认为具备了刚正、果敢、质朴、语言迟钝几种品德,就接近仁了。民主需要刚正的精神,鲁迅先生说,在中国,老是阴柔的人得胜。中国传统社会中,阴柔的人巧言令色,工于心计,容易胜出。民主社会的公民,在民主制度、公开制度的保护下,刚正、果断行事,可以很少考虑层层关节、层层人事、种种潜规则,不需要把很多心思用于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以符合公开的法律制度为佳。刚毅木讷和西方的民主精神非常相符,并无矛盾之处。梁漱溟认为,真正‘刚’的精神,可以将第一种路向的西方文化和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包容起来,它在某种意义上包含有西方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又能拒斥西方文化中的向外逐物的颓流。文化能够导致集体的认同,梁漱溟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持,既可以促进政治进步,又可以反击法农认为的比物质上的殖民更为可怕的心灵的殖民。

二、在乡村建设实践中梁漱溟民主理论中的儒家精神

华勒斯坦提出,各种新传统通常是在利用已有的历史和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梁漱溟进行的乡村建设的主旨为:团体组织,科学技术。试图以在儒家文化上生长起来的乡约为其组织的文化支柱,借鉴西方团体组织的优势,来“校正中国人的自由散漫”;引导“团体中的分子对团体生活作有力参加”“校正中国人被动的毛病”;学习西方对个体的尊重,“完成个人的人格”。实际上就是通过培养农民过组织生活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民主能力。希图“实现‘西学’与‘中学’、‘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现代性’的完善统一”[7]。

儒家的伦理学说充满了仁爱之心,其中有极其丰富、极为高超的人与人交往智慧,在这种伦理思想基础上建立的社会规范,非常注重人性,这种建立社会秩序的思路在现代社会仍然受到肯定与关注。西方的自由主义为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主张价值中立、价值无涉,而把非常精彩的人的价值立场舍弃了。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行,在其中仍然存在着人性的心理和情感的基础”“因为一个社会的政治共同体乃至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活共同体,除了利益和规则之外,还有着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关联与沟通”[8]。中国儒家的政治哲学与休谟在重视人性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在由旧秩序向新秩序转变的过程中,坚持传统的政治德性论已被证明是可行的。现结合案例说明。

案例:

县长徐树人主持实验县邹平第三次选举 13乡乡理事时,被选民查验选票确认为舞弊,他受到质问,随后被打,选民毁了选票。事件发生后,梁漱溟隐匿身份穿上农民服装用了 3天半时间走访了 13乡的村民,基本掌握民意后重新组织选举,原应当选的王峻明获得全票却拒绝就任,梁漱溟动员全体选民恳请,王峻明才就任。

在乡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梁漱溟 1946年写的《中国文化要义》对民主作了5点概括,现结合这5点论述反思县长和民众在哪些方面有悖民主原则,梁漱溟在事件的处理中对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有何引导作用,以探寻其在乡村建设活动中的融合儒家精神与民主观念的努力。

(一)“我承认我,同时又承认旁人,若有己无人,便是反民主”[5]463

“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便是第一点精神之表现”[3]45。乡村建设要培养村民的组织能力和组织习惯,而这要符合中国固有的精神。把儒家的由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作为民主的基点,以此沟通两种文化,容易使民众寻到落脚点。以“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制度,使乡村人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儒家集体主义者”[3]307。这次选举出现的舞弊,是官员不想顺应民意而放弃己意,披着民主的外衣,做的还是专制那一套,是有己无人,是反民主,这与“恕道”相矛盾,也不符合“刚”的精神,选民以强力抗议了假民主选举是正当的,但他们不知道怎样用民主的方法抗拒假民主。在实行民主制度之初,造成一些混乱是正常的,这就需要坚定的信念。梁漱溟坚持用民主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执着精神值得肯定,他在时间中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公正地处理问题,显示了刚的精神与民主精神的一致性。

(二)“从承认旁人,就发展为‘彼此平等’之精神出现,在团体内,则‘大家平等’,若唯我独尊,应视为反民主”[5]463

民主和平等不可分,大家都承认旁人意见,大家意见平等,才可能平等协商,民主才会逐渐实现,如果个别人的意见高于众人意见,替代众人意见,民主就是虚假的。县长的唯我独尊破坏了平等精神,这是从中国专制传统向现代民主转变的一个障碍。是认可平等权还是承认特权就成了梁漱溟的需要做出的抉择,在走访中,梁漱溟以农民身份出现,甚至坐在农民的粪筐上,与人进行平等的交流,终于了解了民意,使他做出正确决定。

(三)“从彼此平等,就发展有讲理之一精神出现,人们彼此间遇有问题,要依理性解决,什么事大家说通,你亦点头,我亦点头就行了。不能硬来,不能以强力奉行己意”[5]463

中国人喜欢讲理,他认为培养乡村人的组织能力,“要培养其活动力——有何意见即对众人说出,请大家共同参酌,各抒己见,实不可少”[9]191。但不同等级的人却鲜有讲理的机会,选民质问县长近似于讲理,但没有把理讲通,原因是有的人理“大”,有的人理“小”,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讲理精神。选民以强力表示不满,既是一种真诚,又是一种无奈。表面看是以强力奉行已意,实际上是追求的平等讲理精神,梁漱溟了解民意后,预测重选会推翻初选的结果,重选是对平等讲理精神的保护,是以理性解决问题。

(四)“从平等讲理就自然有‘多数人大过少数人’之一承认。凡事关涉众人,就要开会商议,取决多数;民主之‘民’,正指多数人说;民主之‘主’,则有多数人做主体,做主张,做主动的意思”[5]463

“乡人能注意关切公共事情,向前活动,表现组织能力,就算村学最大成功”[6]卷五749。他希望在团体生活中增强村民的自觉性,达到人心向上的目的,体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这是他认可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组织制度的精神内核。承认多数人大过少数人,才会通过改选纠正县政府的过错,他不是官官相护、维护本集团的利益,而是维护民众自己做主的权力,这是展示真民主与假民主的鲜活范例。在事件发生后,他对违反民主原则的县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还在选举会上明确宣称县长有过错可以直接找他,而对为维护自己民主权利采取了过激行为的村民未加指责,他允许在推进民主进程中民众的不成熟,反对政府官员藐视民意的行为,表现出来了鲜明的刚正的精神,这证明由儒家的“刚”出发,也能通向正义。这对县长和选民都是一种教育,都是一种示范。

(五)“尊重个人自由。——这仍是根本于第一点而来,大家的事,固应大家共同做主;若一个人的事,与他人无涉者,就应他自己做主,不得干涉”[5]463

梁漱溟理想中的社会特征之一是“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而非物支配人”,他认为西方的一个长处就在于尊重个人。他的民主理论以多数人为重,又兼顾少数,既划清群己权界,又要认定人己权界,既注重社会组织的整体利益,又不否定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即指个性不失的社会组织”[5]48-49。他的目的是使“团体中的构成分子,个个必须有其自己的位置”[9]167。重选后,王峻明怕遭报复不敢就任,他只是劝说,而不予强制,使王峻明放下包袱自主地选择了就职,事实证明,民主选举出来的王峻明能够尊重民意,做出了业绩,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

三、梁漱溟自身的民主观念与儒家精神的融合

儒家文化强调等级与尊卑,是一种适合专制制度的文化,似乎这与强调平等的民主精神不相符,但是孔子不仅欣赏邦有道则先,邦无道则隐的观念,还赞扬史鱼邦有道与无道都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说,不论乱世、治世,孔子刚正的精神并不改变,孔子讲忠君,但不因此改变自己的节操,不改变刚正的品德。在封建社会,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直臣、谏臣,他们体现的这种“刚”的精神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中就有可能发展为民主精神,从人性的优点出发的政治哲学有助于社会正义。梁漱溟自己也有一种西方民主所需要的平等精神和敢讲真话的勇敢精神。在建国初,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因反映农民问题敢于与毛泽东发生争执。后来梁漱溟的影响变微弱了,但他仍潜心写后来被陈来称为中国的精神现象学的《人心与人生》,希望书在将来能为社会造福,这正是孔子所说的韧性,梁漱溟表现出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气度。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敢于为孔子辩护,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能讲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真心话,在政治运动中用学术的观点评价孔子,这是在舍身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抗争。这就是新儒家梁漱溟表现出的民主精神。

我国采取了先从基层进行民主探索的渐进式策略,村委会实行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直接选举。当基层民主建设产生偏差时,从梁漱溟的探索中寻找适合今天的纠正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1] 陈定家,金惠敏.全球化与身份危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思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98.

[3] 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4] 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305.

[5]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7] 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53.

[8] 高全喜.休谟的政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9]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2000.

Liang Shuming’s Democratic Concept and Confucianism

LIANG Zong-xian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Zhuozhou, Baoding, Hebei 072750, China)

It is in the context of semi-colony that Liang Shu-ming explores the road for its revival in China. 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hile someone was trying to overtur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e affirmed the value of Confucianism.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e proposed to plant the western democratic syste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hope of building up a democratic social order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political system of Confucianism. Nowadays, in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it is helpful to the exploration of a democratic road in China to build up a democratic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Liang Shuming; democratic concept; Confucianism

B26

A

1673-2065(2010)05-0004-04

2010-02-20

梁宗宪(1969-),男,河北唐山人,保定学院涿州分校基础部教师,哲学硕士.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猜你喜欢
梁漱溟儒家民主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